返回列表 发帖
[url=UploadFile/2010-11/2010111321543052706.jpg][/url]
   2010年10月,金秋江永行时,拍下的部分留守江永的知青照片,姓名不详。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DSCF0014.JPG
留守知青张跃莹,1965年从湘江中学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到桂阳樟市公社第二农场。1968年,农场在文革中撤销,张跃莹被安排在平都大队胡家生产队插队,不久与本队贫下中农子弟结合。几年后,张跃莹的丈夫在一次事故中去世。当时正值知青大返城。但张跃莹没有回长沙,她拖着三个年幼的儿女,在那片土地上永远地扎下了根。不久她被安排到供销社工作。现在,张跃莹已从供销社退休,在桂阳县团结墟过着平静的生活。这是哥巴2010年3月回自己的生产队路过团结墟时看她与她的合影。

TOP

09夏居长沙_09.jpg
周勤(女、中),1965年从长沙湘江中学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到桂阳樟市二农场。3年后农场在文革中撤销,周勤到本公社高圹大队三郎下生产队插队落户。与农场的另外7个姐妹一样,周勤也走了真正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路,旧时长沙资本家的女儿,经过上山下乡炼红心,成了贫下中农的媳妇,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巨大蜕变。
周勤后来被安排在县食品站工作,现已退休,老有所养、生活平静。这是她2009年回长沙时与农场的知青伙计相聚时的情形。

TOP

P1030299_r.JPG
李天琴,1964年从长沙上山下乡到郴县塘溪公社插队落户,并在那里走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农村15年后,知青大回城时李天琴和丈夫一起被安排在郴州五盖山林场。李天琴在林场又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并在一次伐木劳动中被伐倒的树干打伤头而病休。现在,林场成了国家生态公益林,是事业单位,待遇不错。李天琴也已退休,在城里买了个二手楼,告别了大山,重新回到了城市。这是李天琴和她丈夫、外孙的合影。退休后的李天琴,一家也乐融融哦。

TOP

P1080995.jpg
在1965年从长沙下到桂阳樟市二农场的107个知识青年中,有7名女知青走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嫁给了当地的贫下中农,还有2名男知青娶了贫下中农的女儿。另外,转点离开樟市的知青中,还有人嫁给了贫下中农。刘景清是留在桂阳嫁给贫下中农7人中的一个。
知青大回城时,刘景清被安排在县食品站。食品站虽然后来不景气,但刘景清的几个孩子都不错,全都读书读了出来。为了三个孩子读书,他们甚至将屋都卖了。不过他们夫妻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好的回报。看,她女儿在郴州市内的家还搞得不错吧。
(樟市二农场的十余个留守知青,哥巴只有这几人的照片,就介绍到此)

TOP

DSC_0045.jpg

  留守知青李宝英 1964年由湘潭下乡来到浏阳张坊 “就读”于所谓“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文革期间“劳动大学”解散 被重新安置在张坊公社守和大队冯佳生产队 1968年 与当地社员完婚 1978年知青大返城时 被安排在张坊供销社 现已退休

   李宝英育有三子 又喜得4个孙儿(女)早就享受“研究孙”待遇

   目前,李宝英夫妇身体健朗 生活殷实 含饴弄孙 晚景幸福

上传照片摄于2010年春节期间李宝英家中 正中者为其的丈夫

防”脑瘫”于末然,老亦有思,老亦有想。

TOP

2069122553800843571.jpg
   周筱平(左)长沙市第四中学高中毕业,1965年9月下乡到郴县华塘二农场。后留在郴州工作并在那里成家。
   我们华塘知青都叫她周姐,因为她的知青情结、她对知青朋友的热情、诚恳,她对湖南知青网的关心......都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敬佩!
   这张照片是2005年华塘知青下乡40周年回第二故乡时,周姐热情地接待我们时在郴州的留影。
   下面的照片则是周姐几次回长沙与知青朋友们团聚时的留影。

1664361537290417064.jpg 2031123431945644976.jpg 2990953102528565956.jpg 957014920816423710.jpg

TOP

1575415444649886387.jpg
  钟天惠(网名梅圆)照片中抬右臂者。1965年初中毕业即下乡到郴县华塘一农场。1968年农场解散,插队到郴县华塘公社曹家田大队。后留在郴州成家立业。
   梅圆是我们华塘知青中的摄影家,他关心知青朋友、关注知青活动、牵挂知青网,只要有知青活动,他总是默默地为大家服务。
   这张照片是2005年9月,我们下乡40周年之际,华塘一农场的朋友回农场时在农场的旧址上拍的。
   下面几张是2009年9月5日我们下乡45周年之际,华塘一农场为进入60岁的知青朋友隆重举行集体祝寿活动时拍的,梅圆也是寿星之一哦:
   

  

606578574812813844.jpg (43.51 KB)

606578574812813844.jpg

606578574812813848.jpg (72.01 KB)

606578574812813848.jpg

1762033354210063912.jpg (91.08 KB)

1762033354210063912.jpg

TOP

谢谢网友们积极参与,我们一定会重现他们的风彩.

TOP

      翠竹,本名李翠珍,1968年11月由株洲下放浏阳张坊,与当地村民结婚,79年招工到浏阳文化馆,曾任市文化馆支书、副馆长等职,退休后仍担任浏阳市大型文艺活动主任编导,是湖知网近三年来大型开场舞蹈的编导人。她热心公务,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是浏阳知青家园艺术团优秀的领头雁。

TOP

回复 22# 哥巴


       凌定球,1970年随父母全家遣送到湘西自治州龙山县海拔1500米的高寒山区大安公社,后父母兄弟姐妹都落实政策回城,她因与当地农民郑大进结婚,则永远的留在了那里。她生有两儿两女,在农村务农吃了不少苦,直到1979年知青统筹大招工时,她才招到县邮局,在大安公社邮政所工作,现已退休,曾当选为龙山县政协委员,两个女儿已出嫁,两个儿子搞得非常好,家里修了大安最大的楼房,老两口一直开着一个商店,几十年也赚了不少钱,晚年生活还可以。这是我在去年(2010年)9月底返乡时路过她那里和她及老公的合影,想起她一辈子就留在了那山高路远的地方,总是不免有点心酸。
DSC07274.JPG DSC07277.JPG
朵朵的网易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tandasan67890/朵朵的我乐地盘http://xiaoduoss.56.com/搜狐博客像册--湖南老知青的花园http://pp.sohu.com/member/yianhuashengkai

TOP

回复 31# 朵朵


       这是2007年7月我返乡时在县城遇到她在进货,她比我大两岁,那时也是57的人了,看着她爬上爬下的装货,那么吃苦,我问她为什么不叫老公来县城进货,她笑着说:“他弄不好,我不放心,还不如自己来。”看着她这样累,很是心疼,我觉着我现在真是够幸福的了。

朵朵的网易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tandasan67890/朵朵的我乐地盘http://xiaoduoss.56.com/搜狐博客像册--湖南老知青的花园http://pp.sohu.com/member/yianhuashengkai

TOP

再发两位桂阳留守知青的资料
CIMG2831,.jpg
留守知青黄俭(右、男),1965年高中毕业从长沙上山下乡到桂阳樟市公社二农场,1968年农场撤销后,安排插队落户到本公社新桥大队罗家洞生产队。由于劳动肯干人聪明,黄俭这个地主的儿子赢得了本队贫下中农的女儿成翻身的爱情,于是真正走上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1979年知青大回城时,黄俭和他的妻子“翻身婆”(村里人都这样叫她)被安排在桂阳国营盘塘农场。凭自己的高中文化,黄俭当上了农场小学的老师。而由于教学工作出色,黄俭被调到县里,并成为县职业中学的创始人、校长,最后从县教育局纪检书记的位置上退休。一家人生活幸福。


CIMG2792,.jpg
唐铁球,1965年初中毕业从长沙上山下乡到桂阳,先在樟市二农场3年,后到樟市公社红冲大队李家生产队插队落户。在生产队时,被生了6个女但没有儿子的贫协组长招为大女婿,就此完成了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民的转变。1979年,唐铁球被安排到公社供销社。1990年代,供销社垮了。由于承包供销社加油站时亏了几万块钱,唐铁球连供销社分给的房子也失去了。女儿已嫁,儿子在广东打工,唐铁球与他太太于是流落到县城,以每月50元租金租一间旧民房生活。每天靠打零工维生,以他自己的说法“一天不做一天没得吃”。2009年,唐铁球终于到了退休年龄,据说现已领到退休金,摆脱了“一天不做一天没得吃”的日子,开始享受生活。

TOP

一群值得我们特别尊敬的人

TOP

    也响应号召, 将我两次返“乡”时,拍到的留守知青的照片放上来,也尽可能将我知道的他们的信息放上。(放上来的内容,今天已经打电话与我的好朋友家珍核实过。)
    我们那里,自从我们去了后,再没有接收成批知青,所以,大家都是1965年9月下放的,共是43名,由石门县城关镇的无业、待业社会青年及小部分应届高、初中、小学毕业生组成。留守的七位,去世一人,其他的都还健在,这是最大的幸事。



第一位:刘耀湘。

    原籍长沙跳马,打小随父亲到了石门读书,1965年在石门一中初中毕业。因家庭出身被连累失学继而下乡。我们同在二工区,一个锅里吃饭三年。他对我不错,不管我走红运时还是倒霉时都一样。

    在知青大返城时,他是招工到日杂公司,但园艺场以他“如果想返城,则户口原是农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在场里”相要挟,他不得不留下来,成了留守知青里面文化最高的一个。

    2004年,他在山上管理桔树时,不慎从山墈(坎)摔下来,一条腿断了,从此成了残疾人。


    照片摄于2006年4月26日园艺场。背景是我们原来的食堂和宿舍之间的地方

  2010年5月底,我因网站六一活动,再次返回石门。他虽然正在桔园忙治虫,但还是陪我们上山的知青一起,回忆当年的生活,和知青们一起很融洽,一直送我们到下山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地回去。听着一大帮子讲着长沙话的知青,我想他心里一定有许多感慨。

  以前的他,脾气很倔,很难见他笑脸。这次见到他,精神状况比原来好多了,在我,也是一种安慰。

     



第二位:胡克正


石门籍 学历不详 原三工区知青。这张满脸胡子的照片,是我06年在山上碰到他时拍的。我说他像个“华子良”,他笑了,并告诉我,几个月不梳理头发胡子是常事。但是,当我告诉他,第二天参加大家聚会请先去理发,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聚会前,他来到我面前说:“帮我再照一张吧! 以后你回来一次要帮我照一张!”


      


网站“六 一 ”活动结束那天上午,我带着我的湖南知青朋友第二次上山时,他在坡那边树下听到声音,马上跑过来了。于是,有了第二次见面。用他的话说,见一次少一次,他已经听说我来了,一直在山上等着。上次,我把照片刻进光碟,但好多知青家里没有电脑,更多的人不知道电脑是什么。这次,我把拍到的照片全部冲洗出来,给山上的朋友们寄了过去。




第三位:杨孝清

石门籍 小学学历 是43人中年龄最长的,他成分好,文化低,因身材特别矮小,四肢也短小,在城里没有单位能接受他,被“照顾”到了园艺场。1966年,他与我们另外六人一起,代表知青出席过县里的农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记得在会上他什么言也不发,只是在吃饭时,大块的呷肉,工区的领导曾经讲,那些调皮的不能去,他去还能吃些肉回来。

       照片是06年聚会时,我特意为他拍的,当镜头对准他时,他显得很高兴。


   


今年上山,虽然我时时看到他在我的视线里,但回来后发现,好多照片里,他都没有完整的身影,他总是躲在人身后,认真听大家说话,跟我们一起走。看来他还是走不出自卑的阴影。总算有两张,我很高兴! 感谢为他拍照的朋友!


                               留守杨.JPG


      



第四位:李良若

石门籍 学历不详。三工区知青。对他为什么留守 我没打听,这张照片,是在山顶上他家菜园地里拍到的。他好像很满足。以他的家庭出身,下乡前,他在城里应该可以安排工作的;以他的政治条件,当年文革中,他在园艺场里,至少可以神气一时,但他什么也没有做,大概这就是他只能当留守知青的真正原因吧。今天在与朋友通话时,证实了我的想法。


遗憾的是,2010年六一我两次上山,都没有碰上他。只有这06年的照片了。平和憨厚的微笑,几十年不变。


   


第五、(六)位:杨其全、(刘万秋)

石门籍 文化程度不详。原三工区知青 。看到他,我想起另一位已经去世的留守知青刘万秋,他们俩的名字,当年总是让人相提并论的。都说脑子有点问题,刘是地富崽子,文革中没少受凌辱,他平安度过这一生,自己好象也无所求。这是06年在聚会会场里,请他签到时拍下的



        

第七位 叶子清

   石门籍 学历不详,三工区知青。他是一个一条腿严重残疾的无业青年,下乡前与寡母在街边上配钥匙为生,不知道是不是居委会的档案里面,有什么对他一辈子产生影响的内容。场里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一个被怀疑的总是他!文革中更甚!当别人都在陆续返回城里时,他被赶到更远的农场,2006年,他还是一个远离城市的林场知青,什么劳保也没有,去年,他告诉我,自己已经买到了劳保,并且也能享受一点民办老师的待遇了(他在林场子校教孩子们,以工代教,我不敢多问什么叫“民办老师的待遇?”)。惟一的幸运。是当年他在深山里得到了一个乡村女孩的同情和爱情,让他从此有了一个家。眼看着儿子已经能进城打工了,却在做高空安装时摔死了;去年秋天,她90多岁的母亲去世了,从此,他在城里再没有牵挂。

照片拍于石门兰园宾馆506室,叶子清得到我到了石门的消息,一清早坐公共汽车进城,直奔兰园。然后回去看望老娘后,当天就赶回了乡下。


   


文革初期的一张老照片:在场部某造反派头目的“出身好的抓革命,出身不好的促生产”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出去拉练,去参观抗大。这张里站着的二位男知青就是李良若(前)和叶子清(后)。由李良若保存的这张老照片,96年我看到时已经很模糊了,但我还是把它拍了下来。底座上的字还依稀可见:


                           叶李x.JPG


感想:无言!六分之一的知青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留在山上了。而山上那些并不比留守知青强多少的“土著”的年轻人,却飞了,同时消失的是我们当年开垦的山地和栽种的果树。、

感谢湖南知青网 能想到这些被抛弃在远方的留守知青。

TOP

45.jpg
留守知青洪解解(右)
洪解解1970年三月下放到怀化盈口公社,超家山大队。后去黔阳卫校学习,毕业后分到怀化一工厂。这个厂最终般到了我们70年下放时的生产队,所以她这四十一年还是在原地踏步。

TOP

 

rr.jpg

知青园十周年时文峰塔下的留守女知青们。左起:沈自新、雨晴、渠江丽人、不认识、乐乐。

沈自新是65年9月由长沙五中初中毕业下放靖县54园艺场,后再下放至太阳坪公社,在当地成家后从县计生办退休。曾岳云(雨晴)、龚群英(渠江丽人)、刘泽之(乐乐)都是68年从长沙四中下放至江东公社春阳大队,在非常年代先后与当地村民相结合,安家立业,各有所成,退休后都生活得很幸福。

 

 

去年4月大山的女儿雨晴回长的欢迎会上

201041123.jpg (77.09 KB)

201041123.jpg

开心上网,平心做人。

TOP

201041214144045970.jpg 感动
开心上网,平心做人。

TOP

“我,至今扎根在浏阳农村!”[转]
  讲述人:薛党生,男,60岁,1968年11月从株洲二中下乡,现住浏阳沿溪镇金桔村小元组。
  (原载《株洲晚报》2008年12月4日头版)
         200941523381333893.jpg
  照片系 踏遍青山  摄于 2008-12-13日,地点是浏阳沿溪金桔村薛家门口

     转《株洲晚报》2008年12月4日报道原文如下:

“我,至今扎根在浏阳农村!”

讲述人:薛党生,男,58岁,现住浏阳沿溪镇金桔村小元组。

(原载《株洲晚报》2008124日头版)

     19681128日和数千知青一起下乡后,我至今仍生活在浏阳农村。也许,我是惟一没有回城的株洲知青。

   当时,我下放的地方是浏阳大光公社包湾大队排上生产队(现已改名),我们都做好了扎根农村的准备。但后来,和我一起下乡的同学都陆续招工回城。我是铁路子弟,虽然也填了几次招工表,但因父亲是国民党党员,每次政审均无法过关。

   最后,我那个知青点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当时绝望的心情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相邻大队的一个农家姑娘,对我照顾有加,特别是她的鼓励,重新燃起了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慢慢的,我们产生了感情。197512月,我和她结婚了。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落实知青政策,我本可以重新回到株洲,但妻子在我落难之时,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我,我岂能弃她于不顾?最终,我自愿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当然,在那个特殊的时段,我也曾矛盾过——那时不回,意味着我从一个城里人变成了正宗的农民。毕竟在那时,城里人的身份还是极具诱惑力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夫妻关系一直特好。现在,儿子和儿媳在长沙工作,每月收入7千元,在长沙购买了2套商品房,还在乡下建了一套房子。当地的村民,也从心底里接受了我。

   2002年,我被选举为村主任。今年3月,我成了村支书。在村上任职期间,我大力招商引资,并全力争取资金,实现全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我们村上有盛产金桔的特点,在村委会组织下,村里成立了金桔专业合作社,村民和村委会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日益富裕。我也因此连续当选为浏阳市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对这句话,我从当初的顶礼膜拜,到几年后的怀疑,否定,到现在,我又坚信了。因为现在中央对农村的扶持日益加大,各种政策实行倾斜。只要找到了致富的路径,农村,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火热的青春已离我远去,但回望过去,我幸福,我无悔!

   

   记者:·徐 滔·联系电话:139753866010733-8814356QQ524306508

              电子邮箱:6556611@163.com

  电子邮箱: 906590330@qq.com

TOP

照片_007.jpg
   
   段天干,1965年长沙高中毕业下放在江永(公社待查后报)。1971年转点到靖县江东公社春阳大队插队。1973年被招工至公社农机站,后转到县搬运公司工作至今。现为靖县鸿运集团公司副总。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