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今昔
如今,走进浏阳城内的“才常广场”,你能感受到的是一片祥和与欢乐。尽管与大城市的巨型广场相比,她只能称之为“小家碧玉”,但在今天浏阳人的心中,那是一片休闲乐土,一泓欢乐湖泊,又是一片见证了历史沧桑现代辉煌的画卷。
处于老城中心的这个美丽的广场,原本是老浏阳的一片城中高地。这片高地,解放后成了大操场,1954年洪灾中,这里聚集着城里的受灾群众,挽救了城里人的性命。旁边有着一片如茵的绿草地,就是为老浏阳人所津津乐道的八景之一的“鷃亭芳草”处。据《浏阳县志》载:“飞鷃亭曾三度修建。南宋哲宗(1094——1100年)时,杨时任浏阳知县,于县衙东边修建了一座飞鷃亭。”鷃,本为一种小鸟,杨时取其飞止轻盈容易,以亭命名,或许有些他个人的想法吧。杨时是福建将乐人,字中立,号龟山,北宋熙宁进士,他曾先后师从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作为“双程”的学生,他也是有名的理学家。描述古代好学者的一些故事如“锉壁借光”“程门立雪”等等,应该是古代儿童人人知晓的,而“程门立雪”讲的就是这个杨时,所以他是很为人民爱戴的。何况他在浏阳四年任职期间,口碑甚佳。看到浏阳不断遭遇天灾,人民苦不堪言,杨时体恤百姓之苦,竟然敢于背着朝廷,缓征赋税,结果被漕使弹劾而罢官。可贵的是他在罢官之后仍然留下来与浏阳人民抗灾救灾,并“与州牧书,乞米赈饥。”最终使得官府开仓济众,浏阳百姓才得以度过饥荒。因此,杨时成为了历代浏阳人歌颂的对象,甚至建立“龟山祠”以纪念他。对自己建起的那个亭子,杨时曾作诗赞曰:
芙蓉凋尽蕙兰芳, 杖履悠然一曼郎。
凫鹤短长宁复问, 但知鹏鷃两相忘。
但是随着杨时的去职离开浏阳,飞鷃亭也就逐渐地败落了,直到明嘉靖13年(1534年)甲午岁,知县苏寒村毁淫祠鬼庙取其材料重建飞鷃亭。著名书法家王献之曾署浏阳,也曾作《飞鷃亭记》,称其“址于治右,广三楹,围以桓,植以竹木,时或延宾,退思且视也。”清同治年间,知县杨任又修此亭,亭为八角,所以后来人称“八角亭”了。所以,有资料说飞鷃亭已在清末被毁,我以为是不正确的,因为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还明明看见八角亭存在的。《县志》载飞鷃亭周围有一长方草地,形似蜈蚣,蔓草相连,四季如茵。浏阳神童周忠信对这一景观也曾有过凄婉惆怅描述的:
立雪几何时,枳棘权栖,空亭犹记鷃孤飞。三径春残花老去,芳草萋萋。
冷署发华滋,嫩绿参差,东风吹影上帘帷。惆怅王孙今不见,零落成泥。
这种雪地孤亭鷃鸟独飞的凄清令人感叹,虽有萋萋芳草,东风吹影,却不能掩饰零落成泥的三径残花,王孙的惆怅亦是诗人的凄情,那种孤苦空怅,使人觉出了丝丝凄哀。那么,作为八景之一的“鷃亭芳草”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笔下,表达出人们的怅惘孤苦呢?这实在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试想象诗人创造的这一鷃亭芳草意境吧:在春雪纷纷中,于乍暖还寒时刻,顺着初春老树残花零落泥粘湿漉萋萋芳草的幽径,诗人或者说人们看到县衙前疏树上虽有参差嫩绿,帘帷中亦满吹影东风,但孤寂空亭上鷃鸟孤飞于枳棘中权为栖息,给人的是怎样的怅然落寞之感呢?那种王孙的惆怅不也代表着人们普遍的怅然落寞吗?作者发出的个人感慨,其实也表现出人们对历史的感慨。
然而,这毕竟是古人毁淫祠而建的一尊亭塔,曾经是巍巍然耸立于萋萋芳草之中的一大景观,在历代人们的心中眼里赋予了诗的意境,为小小古城增添过许多凄情幽意的地方。何况矗立于县府门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