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澧水流域别称“九澧”考证

九澧图.jpg

九澧图   作者:孙世灏(澧州著名近代画家)

 

澧水流域别称“九澧”考证

作者:于乾松

 

一条不息的河流豪放而又执着

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华夏子孙

一块古老的土地美丽而又神奇

       却能与北京周口店齐名缔造了中华文明

    一块各族人民共同辛勤耕耘的土地

   硕果累累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

 

(一)

在湖南西北部那片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上,有条亿万年来奔腾不息,顽强而又执着东去,汇入洞庭、融入长江、奔向大海的河流,她就是澧水。

关于澧水的记载,最早的是见于我国第一部记录河流水系的专著《水经》,而“澧”地则由于《禹贡》得名而来。据记载,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北源为主,源于桑植县杉木界,中源源于桑植县八大公山东麓,南源源于永顺县龙家寨,三源于桑植县龙江口汇合后,往南经桑植、永顺向东纳大溶溪,经大庸纳茹水,至慈利纳漊水;到石门纳渫水、黄水、温水,经临澧张家桥入澧县纳道水、澹水、涔水,小渡口、石龟山、林家滩入安乡、常德。其小渡口以下至汉寿柳林为澧水洪道。澧水自桑植县杉木界至小渡口浩浩荡荡跨越388公里,浇灌着、滋润着18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又一路之上,象一位慈爱的母亲,将数以万计的细涓大流揽入她那奔放而又博大的怀抱。这样,由于澧水接涓纳流的大度,这片亘古以来被澧水滋润的土地,从此也深深地打上了“澧”的烙印。而澧水源桑植、经大庸(张家界)、穿慈利、历石门、过临澧、淌澧县、达津市、绕安乡,先后接纳的茹水、漊水、渫水、黄水、温水、澹水、涔水、道水这八条一级支流,曾经也被一一冠上了一个“澧”字,如:茹澧、漊澧、渫澧、温澧、黄澧、澹澧、涔澧、道澧等等。于是,这八条带着“澧”字的一级支流,加上澧水干流,便也总称为了“九澧”,而后“九澧”便成了澧水流域的代名词,澧水流域也就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九澧”。

“九澧”中的八条支流,为澧水注入了永生的活力和万古不息的源泉。茹水发源于大庸(张家界)西北龙茹山,全长60公里,东流入澧。漊水为澧水最大支流,发源于湖北省鹤峰县七眼泉,经桑植杨泗庙、慈利江垭、象市,全长220公里,于慈利县城西北郊汇入澧水。渫水分北、中、南三源,北源源于湖北省五峰县香日坪,称北溪河;中源源于石门县南镇乡泉坪村高家界,称泉坪河;南源分前、后二河,前河源于石门县南镇乡碑垭;后河源于石门县南镇乡龙门洞,下流85公里至两河口与前河汇合,纳无数小溪至金河,称金家河。三源中以南源后河水量最大,是渫水源头的主要河流。三源先后在江坪乡龙洞河汇合后东下,经泥沙市、黄虎港、所市、磨市、袁公渡、阳泉、皂市、新关,全长165公里,于三江口汇入澧水。黄水发源于石门县西北黄石山,因溪出雄黄而得名,全长40公里,于沿市汇入渫水。温水发源于石门县西北阳峰山下石渓中,长20余丈,因水若汤沸俗名热水溪,全长75公里,会九渡河水会,出鱼儿溪入渫水。澹水发源于石门县,北源石门燕子圈门铺;南源石门瓜子峪艾家山,二支在临澧官亭水库合流,流经临澧、澧县,至伍公嘴与涔水合,全长60公里,出小渡口汇入澧水。涔水亦分南北两源,北源出澧县大极山东鹿白岩壁,南源石门燕子山,二支在王家厂水库合流后,流经大堰垱、至伍公嘴与澹水合,全长114公里,出小渡口汇入澧水。道水亦分南北两源,北源源于慈利县桃子溪一带,多系溪涧泉流组合;南源于慈利县五雷山,二支在石门县广福桥汇合后,流经临澧、澧县、津市,至道河口汇入澧水,全长101公里。这样,澧水经过三次大的纳流之后,便一路东去。

(二)

那么,“九澧”究竟源于何时?据《直隶澧州志》所载的:“《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洞庭)孔殷。岷山導江,东别为沱(沱水,发源于石门县穿山河乡石碑垭,经太平、子良、水田岗,于大河洲入洈水。全长455公里),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岳阳)”之类的说法之外,恐怕已经很难弄得更为准确的了。然而,人们逐水而居的这一事实,确实在经过了考古学家们一系列的发掘与论证之后,完全证明了“九澧”曾经孕育和创造了这块土地上古老灿烂的文明与中华民族的辉煌。

1964年,位于渫水东岸的皂市文化遗存的发掘,被考古界命名为“皂市下层文化”,揭开了澧水流域古老文明的面纱,后被考古界命名为“皂市下层文化”;1977年,考古学家们在安乡县刘家嘴村发现了汤家岗古代遗址;而后的1986年,考古学家们在彭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这一重大发现打破了“中国栽培稻源于印度”等地的传统观念,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历史;1991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在澹水古道边的正试发掘,使城头山这座6000年前的古城,展现了中华第一古城的风彩,重现了在阶级与国家、家庭与社会诞生之初原始氏族社会的刍形,予示着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与转折,同时考古学家们曾经只见古稻粒而苦苦寻寻觅觅的古稻田终于在城头山得以出现,了却了他们一桩梦寐以求的夙愿,并且鉴定了这片古稻田6500年的高龄;2005年,位于津市澧水下游主河道旁的虎爪山这一澧水流域文化类群早期典型代表的进一步发掘,更使我们有幸跟着考古学家穿过时空隧道,看到了40-50万年前老祖先们所打制的各种石器。此时的先民们并不知道,与他们同时的北京周口店,也有着同样具有聪明智慧的山顶洞人,而他们就是讫今为止南方文明与北方文明的共同缔造者。还有,位于安乡县的汤家岗古文化遗址、划城岗、白家岗、打鼓台遗址、蔡家溪窑址;位于临澧县的宋玉城城址、申鸣城城址 、邹家山遗址;位于石门县的古城堤城址、燕尔洞洞穴遗址 ;位于津市的罗家台、洙沫湾、实屁股、邵家嘴等遗址;位于澧县的澧州古城 、八十垱、十里岗、三元宫遗址等等……这些都是澧水流域文化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考古学家们惊叹澧水流域曾是长江流域文化的核心,中华文明源头是南北齐头并进的。

(三)

人们说:水是有灵性的。什么是灵性?《辞海》说:就是犹为聪明。在这点上,“九澧”是最不容置疑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当初是“九澧”孕育和创造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宋玉城城址等一系列古文化遗址在澧州大地的灿烂与辉煌,并让它们活得生机勃勃。然而,为了不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又是“九澧”残酷地摧毁和埋藏了由她自己孕育和创造的灿烂与辉煌。那些古文化遗址,无论是皂市的、虎爪山的,还是城头山的,都在她无情的吞噬中被深深地埋入了地下。城头山古城曾经在6000多年前诞生,又突然在4000年前的某一天销声匿迹,完整的被洪水淹没,埋藏在了厚厚的泥沙之中。就是因为这样的无情与埋藏,才记录和保存了这些古文化遗址真实的历史痕迹,才成就了这些古文化遗址得以重见天日后的奇迹,才使我们有幸揭示出它存活于世的2000多年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里,给人们留下的在土地使用、城镇建设、丧葬祭祀、手工制作、水稻栽培以及阶级与国家、家庭与社会等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使我们有了能与远古祖先进行亲密的接触和跨越时空界限的亲切会晤。这种创造与湮没、鲜活与沉寂的必然选择就正是“九澧”灵性的最佳证明。

曾经,“九澧”的灵性并不止于此,而在于她更书写了澧水流域的风物美与人物美,惹得人们对这一方水土称羡爱慕不已。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经在《离骚》中就吟咏过“望涔阳兮极浦” 、“遗余佩兮澧浦”,在漫游“涔阳古道”时,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名句,为澧水赢得了“兰江”的美誉,道尽了澧、沅大地的馨香。楚顷襄王之子熊完,在秦国九年的人质生涯中,时时思念楚国家园,留下了“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的悲愤之作。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政治家、诗人卢照邻写出了“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的美景。唐代诗人岑参,出生于湖北江陵,因羡澧州之美,曾以“君往澧水北,我家澧水西”而自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柳宗元则留下了“自汉而南,州之美者,十七八莫若澧”的名句。以至明代文学家袁宗道则以“移家澧水”的心愿,表达他对澧州的热爱。

或许,1980年元月,著名画家吴冠中发表《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篇优美的散文,向世人推荐风景明珠张家界之前,屈原、柳宗元等等大家们,并不曾体味到澧水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张家界奇峰美景的风光,却就对澧州山水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神往,这是因为澧州有着独特的风光美、自然美、人文美的原因所致。今天,当人们日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吴冠中先生、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节目组把秀美的澧水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期望,便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了。因此,雄踞澧水之源的武陵源风景区迅速崛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名震环宇,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之后,随之而来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彭头山古文化遗址、八十垱古文化遗址、余家牌坊,“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壶瓶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夹山,省级森林公园嘉山、天供山、黄山头,以及以澧州文庙、普光禅寺、玉皇洞石窟、澧州古城、贺龙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林伯渠纪念馆、丁玲纪念馆、九溪卫古城、兴国寺梅花殿、范仲淹读书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文景观则都是装点“九澧”的亮点。

生活在“九澧”的人们是喝着澧水、泡在澧水里长的,澧水的灵性便也生生不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她的子民们。我们很难想象,在那种生产方式十分落后,没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当年生活在虎爪山的先祖们,是如何打凿出那些各式石器的?生活在城头山的先祖们在构筑古城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东西、南北四门定位在同一水平的垂直线上,以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当中日考古学家们用最先进的测绘仪器勘测时,都惊叹先祖们高超的测绘定位技巧;又如何想到利用澹水天然河道支流与人工河巧妙结合,形成防护能力极强的护城河;并且在城内作出居住区、作坊区、耕作区、祭祀区、墓葬区、蓄水取水区的统一规划;还打磨出精致的玉器饰品,钻出头发一般粗细的孔便于佩带┄┄这些惊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使我们看到先祖们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的时候,又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难解之迷。这就是我们能引以为荣的先人,喝过澧水的先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开创“楚辞”先河的伟人屈原;与屈原并称为“屈宋”的大诗人宋玉;晋代吏部尚书,囊萤夜读的车胤;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子,出任澧州剌史达16年之久的彭王李元则;唐宪宗李纯的女婿,澧州剌史杜悰;湖南最早走向全国,在全唐诗里存诗260多首的晚唐诗人李群玉;在今澧县一中洗墨池处,“适来武子(车胤)之乡,尝慕文山(李群玉)之学”,“效囊萤于早岁,诵读弥勤”的宋代名相范仲淹;宋代皇族宗室,官拜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的赵彦若;元代状元郝希贤;明代官至两部尚书,心系澧州百姓的廉吏李如圭;在澧延续了共11代,达221年的华阳王——朱元璋之后;禅隐夹山的李自成及其坚守天供山夫人寨17年的夫人高桂英;打响推翻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枪,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的蒋翊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元帅、林伯渠、廖汉生、袁任远;中国现代著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丁玲等等,都是喝过澧水、泡过澧水,名垂青史的。无怪乎清代文人龚之茗曾经盛赞:“澧居洞庭西澨,志称神仙窟宅,柳子厚亦称南州之美莫如澧,则以气节、文章,若屈,若宋,若车武子,代有伟人 ……不愧为文献名邦”。

就是生活在“九澧”的汉、白、苗、土家各族人们,在世世代代的和睦相处中,为保家卫国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贡献,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跟随贺龙参加红军的就达15000人,为革命捐躯的先烈也有近20000人,他们都是澧水滋养的英雄儿女。同时,“九澧”的各族人们又都演绎、传承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与民间艺术,而使得澧水大地生机勃勃。桑植民歌、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澧州荆河戏都入选了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人们口碑相传的众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也给“九澧”注入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的文化发展、想象空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都应该是“九澧”灵性的赐予。

                               (作者原标题:澧水中华源“九澧”考证)

 

岁月如梦 理想如画 情思如诗 拼搏如歌

回复 1# 九澧山鬼

 

    南源分前、后二河,前河源于石门县南镇乡碑垭;后河源于石门县南镇乡龙门洞,下流85公里至两河口与前河汇合,纳无数小溪至金河,称金家河

 

——谢谢山鬼斑斑转来于先生的强有力的考证文章。

    读着、读着,一行好亲切的字眼凸现出来:

    石门、南镇、碑垭——那里搁浅着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原来竟还是澧水源头——最终它还是一直哺育着二马……

_凤凰博客:http://blog.ifeng.com/2471114.html

TOP

      我是转载的原作者美文。

      其实澧水流域过去都属于澧州(州治在现今澧县县城)管辖,所辖县市:津市、安乡、澧县、临澧、石门、慈利、大庸(现在的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还有建立张家界市后从大庸、慈利、桑植三县划出新建的武陵源区。

      也可以说澧州的别称为“九澧”。

      湘资沅澧四水,澧水最短、最清、落差最大、最湍急,洪水来得最快最猛。

岁月如梦 理想如画 情思如诗 拼搏如歌

TOP

哈哈哈!!!版主九澧山鬼考证“九澧”历史,的确有趣味,钻得深究得细,确实是位真正的历史学究。

 

1105072218f089d4afe270d632.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