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 《中国知青史》作品研讨会座谈实录(图文)【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

主题:《中国知青史》作品研讨会

时间:2009年3月8日

地点:中关村图书大厦五层

主办:当代中国出版社

独家网络支持:凤凰网读书频道

中国知青史•初澜 作者定宜庄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中国知青史•大潮作者刘小萌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研讨会出席嘉宾:

定宜庄 《中国知青史-初潮》作者 研讨会发言

刘小萌 《中国知青史-大潮》作者 研讨会发言 

吴思   《炎黄春秋》主编 研讨会发言

刘小佈  华能集团新能源公司 研讨会发言

杲文川 中国社科院 研讨会发言

关纪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民族文学》主编 研讨会发言

印红标  北京大学教授 研讨会发言

岳建一 《工人日报》出版社编辑 研讨会发言

毕奥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中心研究员

郭沂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

李南    自由撰稿人

卢晓蓉  作家,《无声的群落》主编之一

马波(笔名老鬼,《血色黄昏》作者)9,奇文瑛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

史卫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中国生产建设兵团史》作者

斯琴高娃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塔拉,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员

谢小庆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考试中心主任,《草原恋》知青网站负责人

张华  作家,《羊油灯》作者

朱冰    中国自然科学史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同志们,咱们就开始了。按照当代中国出版社的安排,今天由我来主持中国知青史再版的座谈会。按照这个程序,你们先介绍一下,主要是主席台上就坐的各位先生。作者刘小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位是北京大学的印红标先生,他是专门做知青史研究的。下面我先来个开场白,现在我们手里拿到的《中国知青史上下两卷》,是原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现在在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年之后,当代出版社又把它再次推给所有的同志们,所以我拿到这两本书,无论是印刷等,都比原来出版的书进了一大步。首先我是代表作者感谢当代出版社的主编和编辑同志们,谢谢他们能为这本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下面我们就请刘小萌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情况。

海报

《中国知青史-大潮》作者刘小萌:

“文化大革命损失最大最大,我们得到的教训最小最小”

刘小萌:首先我已作者的名义对咱们新老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这个挺难得,我们老朋友都很难一两年见面,在这么一个场合。另外首先我想先向当代中国出版社,尤其是责任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说句实话,中国知青史这是一个再版书,这次要开这么一个隆重的发布会,实际我们也是诚惶诚恐,可是为什么还要那么衷心的感谢出版社呢?就这么一本再版的书能再度问世,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这个书从申报到批准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印象特别深就是在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一天,我们都以为这个事儿黄了,陈先生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说这个书审查通过了,所以这上头出版社这方面,我们是很感激的。同时也有很多的感受。

前一段我是在台湾在大学执教了一学期,在学校接触这些年轻的孩子,我总把他们跟我们大陆的年轻一代比,实事求是讲,要论综合的实力来说,我们的孩子在好些方面要比我执教大学的孩子综合素质要高,可是后来最让我吃惊的一点,就是在中国对中国现代史了解上,台湾的孩子要比我们的孩子了解得多得多。我给他们布置一个作业,我说你们用你们的眼光,你们对文化大革命的了解,你们做一个,通过任何形式表述都可以,你们表述你们对文化大革命是怎么了解的。有一些孩子可以穿着假的红卫兵军装,戴着红卫兵勋章,唱着红卫兵造反歌。我给他们出题,他们包括对文革什么叫"四人帮",包括整个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过程,他们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说句实话,我们在座的年轻人他未必都知道"四人帮"是谁,"文化大革命"是谁。为什么?因为我们把我们的历史给抹去了。

我们老一代的人都知道林彪,文化大革命他一句名言,文化大革命是成绩最大最大,损失最小最小,可是我想套用他说的一句话,文化大革命损失最大最大,我们得到的教训最小最小,这种和现在对历史的认识是不成比例的。所以我想说我们这个书再版如果有一点意义的话,首先一个就是要还原历史,这个任务在十年前是这样,在现在也依旧是这样,所以也是我们继续要为之奋斗的一个任务。因为昨天有一个朋友跟我谈了一个文章,作者我忘了,但是他说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他说砍去历史就意味着砍去未来,我们只有了解历史的真相,认真总结历史的教训,我们才能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应该走一条什么样未来的道路,这不是我们知青的任务,而是我们几代人的任务,我们的孩子要在这方面继续的努力。

另外我想简单的再说一个,在十年前我们出这本书的时候,知青当时是五十来岁,我们好多个知青还对未来抱有某种希望和幻想,可是当十年以后我们这一千七百万人的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用海外的一个知青研究者的话,就是概括了知青一代的一生,用五个字来概括,"从下乡到下岗",这个是我们这一代人付出的沉重代价。

我要说的是,这一代知青现在来讲,从整体上来讲,他完全是属于社会、城市里被边缘化的一部分。同时我想借这个场合想强调一下,社会被边缘化,在中国几十年的取得的历程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单是一千七百万知青,也包括广大农村的农民,所以我想这个书的出版,如果能引起社会对社会的整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命运产生更多的关注,我想这个是我希望的另外一点。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多说了,我就是一个抛砖引玉,好,谢谢大家!

谢支持!qq:1045480100 【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1.3亿人气 http://zgxyfc.56.com

★ 《中国知青史》作品研讨会座谈实录(图文)【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

刘小佈:华能集团新能源公司

“这我们以后不要张嘴知青,闭嘴知青,应该讲到广大的基层劳动人民”

个书我是在几年前仔细看过,为了参加这个会我又专门拿了两天的时间,把这十三本书整个翻了一遍,最后我非常感动,感动在哪儿?三句话,一个是非常真实,第二是非常全面,第三个更重要的是特有历史感,它不是文学作品,不带有任何个人的色彩,非常客观的站在旁边来看待这段历史,其实他们都是当事人,但是他们没有带一点感情,这个非常好,这对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段素材。知识青年下乡这个问题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有的叫蹉跎岁月,有的叫青春无悔,一句话就是没法解决你就业,你给我老老实实下去,我是生在一个老革命家庭,但是我真以为国家已经进入快进共产主义,下去才知道什么共产主义,边儿都不沾,所以这一代人产生的是什么?没有出科学家,出不了了,岁数太大了,出的都是学者,你看最后回来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想救世,所以这是第一。

第二,悲剧是怎么产生的?你看那个书分析得太透了,国家经济的失误,任何重大的变化,动荡都造成了就业问题解决不了。就跟我们今天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一回事,就业解决不了怎么办?编一个故事让你下去,大风大浪,很有必要,要锻炼新人,实际上结果确实锻炼了极少数的精英,毁了一代人。第三条更要关心的是什么?我觉得不要太讲知识青年,边缘化的底层才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人,我们以后不要张嘴知青,闭嘴知青,应该讲到广大的基层劳动人民,我们讲他们,这些居民,基层的人民他们是我们最应该悲天悯人的人。

就像范仲淹说的,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四个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好拉动内需,所以现在正好回到他们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么多年的问题,就是我们从来没有正式这80%的农民他们过的什么日子,我们如果当年很好的发展内需的话,今天不至于在金融危机面前被动到这种程度,这是我们的内因造成的,不完全是外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实际上知青几十年的历史,再次证明了中央最近的决策是成熟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农民的财政反哺问题,农民这么多年为中国的发展积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现在他们处于这么悲惨的边缘化的部位,我们这些人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差距大到了我们没法形容的程度,比原来我们下乡的时候根本不是一回事。最后一个我觉得我们要正视历史,

我们最讨厌不正确对待历史,我们也讨厌八国联军抢我们东西,死活不认帐,可是人家那么多学者,最近(布里哲)写圆明园的历史,最后希拉克总统感谢他,谢谢他把这段历史还原了。所以这个是最后一个问题,我爱人(肖遥)她写这个书,叫揭开历史的一幕,但愿恶梦不再重演。她写这个干什么?就是希望不要忘记历史。所以最后我觉得我们一个民族应该像基督徒一样,有罪感才有爱感,爱和罪从来是一回事,谢谢!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特邀的嘉宾发言。

岳建一: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策划 编辑

“不滥用判断的权利,不使历史驱逐于想象和官方的演说”

我曾经在东北一个大学里,给他们历史系的同学讲课,当时在座的有二百多个历史系的各个年级的同学,有他们的教授,有他们的讲师,系主任,专业主任都在场,我就跟他们讲,我说历史的灵魂是历史的真实。这就是刚才我们的很多专家,很多朋友谈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历史的真相能否还原的问题。中国知青史我认为是尽他们全部的努力,全部的心力还原历史的真相,我在很多年以前看完(定宜庄)和刘小萌写的这两部书的时候,我当时做了一个笔记,有这么一个评价:大胆求证,小心确认,珍视民间记载,渗析统编文字,不滥用判断的权利,不使历史驱逐于想象和官方的演说,尤其注意大大小小的细节,以穿透遮蔽,以勘探知青事件以外更广阔,更丰富,更本质,更血肉鲜活的世界,以探索历史的当代意义,这是当时做的一个笔记。现在我要说的是,要特别感谢(定宜庄和刘小萌)这两名作者,他们的胆识我是非常钦佩的,我这里面尤其要特别感谢这两本书原版出版社的编辑,和再版出版社的编辑,因为我本人也是编辑出身,也编辑过若干的知青图书,我非常知道这个中的艰辛。

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原版还是再版,你们都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功不可没。多少年以后即便是我们的下一代人,他们要了解那段历史,他们要研究这么多历史的史实,这两本书是不可逾越的,这是我本人对这个的评价。另外我还要说的是,看到这两本书我也同时感到很深切的一个悲哀,悲哀在什么呢?就是这样一个中国知青史,他实际上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民族史上,他是绝无仅有的,它涉及了社会关系之广泛,政治背景之深刻,文化背景之深刻,以及涉及到人员之广泛,从家庭到农村,从个人到各个家族之深刻,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样一个大的历史事件,这样一段历史,它本来要由一代人,我们所说一千七百万知青也好,两千多万知青也好,由一代人来集体的担当和完成,没有,我们恰恰是由两个搞青代史的专家,这还不是他们的本职专业,由他们来完成的。而且我们到现在没有我们自己的知青学,也就是说对我们自己真实历史的担当、记载,甚至对文化、对社会的担当,对道德的担当,我们没有一个阶层,这是非常痛心的事情,这是我认为中国知青史,我们现在只有这一部,而没能够有相应的,对这段历史图书出版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好,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谢支持!qq:1045480100 【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1.3亿人气 http://zgxyfc.56.com

TOP

★ 《中国知青史》作品研讨会座谈实录(图文)【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

印红标:北京大学教授

“这本书是我感觉内地出版知青书里最好的一本”

一个是我关于这书,我觉得首先要感谢作者,还有出版这这方面的努力,关于知青题材回忆录的比较多,但是学术化的比较少。这本书是我感觉内地出版知青书里最好的一本。在目前这样一个话语体系里面,知识青年是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历,就如同我们,就知识青年这一辈的上辈人,抗日战争是他们的共同经历一样。现在我们这代人大概都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应该对历史上有个交代,对这一代人所做的各种各样事情,实际上有很多错的,非常荒谬的,甚至是罪过的事情,像"红卫兵"的这一段历史,目前的情况下知青这个是研究、开放比较多的一个领域,所以我觉得这个领域还算是幸运的,还有不幸运的其他的研究,就是受的限制比较多。因为这一代人他们的青春时光都是在文化革命当中度过的,每个人对自己年轻时代的东西,恐怕是不容易忘的,而且越到老了以后越回忆得多。

所以我觉得关于文化革命这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这段历史的回忆研究,都应该特别具有历史学的意义。目前来讲内地的出版社是比较的的,关于中国文化革命的研究,一个是外国人,特别是欧美的学者,还有的一部分是到外国去的这一代人,我们说是海外兵团的那部分人在美国少,主要是到美国的那些学者他们做了很多的事情,出了大量的资料集,但是他仍然不能替代国内研究者自己进行的研究。目前由于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目前的青年一代,甚至可能是准青年一代,他们对这一段的历史都是片段的,没有一个全景性的了解,或者是没有一些原则,而对于事情的发生就有互相冲突的印象。比如说不断的有人问我,文化革命那么可怕吗?我的父母也经历过,没感觉那么可怕。我觉得认真的回答,文化革命主要冲击的是文化精英、政治精英,而对一般的人来讲他们所面临的不是政治上的冲击,他们不是攻坚队等等。所以我觉得这些具体的情况就需要有学者去做一些研究,这方面比较差。

今年就让我感觉到非常不愉快的就是,他们这几个学生里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或者写读书报告,他们都是写一篇文章然后进行研究,一半的都是关于西洋人写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而且从中发挥开来,我说怎么会这样。原来我曾经听说过,大家都说文化革命在中国,文化革命的研究在外国,现在再加上一个中国的资料公布得不够,再加上中国的学术不够,再加上我自己说一个笑话,中国的学术现在完全被美国学术格式化了,我觉得这方面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事情。

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民族文学》主编

“我说没有什么知青无悔,我说肠子都悔清了”

说实话十年之后,第二次拿到我这两位朋友再版的中国知青史,仍然是心潮起伏,百感交集的。作为一个老知青,还是作为一个学术工作者,我都要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学术道德一塌糊涂的年代,大师如云,学者满街都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他们二位当年写作这个的时候,我知道是没有任何人支持的,没有立项,没有经费给他们支持的情况下,写了这样一部近百万字的书,就这种学术责任,学术工作者的良知,我觉得这个就够我们今天的时代好好的反思了,这是我的第一分钟。第二分钟我想说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善于掩盖自己历史和抹煞自己思想的一个民族,中国知青史到今天为止好像还是唯一的一部(也有了是吗?那我孤陋寡闻了。)

我们这个民族有史以来不知道荒废了多少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过程的反思,到今天为止我们甚至看到这样一个题目,有的时候都会,可能街上许多人都会觉得很惊讶,什么叫“知青”?知青这个词特别怪,很奇异的一个名词,它本身是来自于知识青年,但是那个时候的那些人就是知识的青年吗?

今天一个三十五岁的孩子还说我没玩儿够呢,不结婚,那个时候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孩子就压弯了腰的去农村最底层劳动,这样一些记忆有的时候想起来都让人觉得很悲凉。十几年前我儿子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他打开电视那里面正好是现代京戏,李奶奶他说你爹他姓,我说张,我起码给他讲了半个小时为什么他姓张,而且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都知道他姓张,而你们这一代的中国人不知道他姓张,而且得从头说他,整个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的那么一段历史。第三点我想说这样一个意思,我们的历史已经被某些特意的一些程序给格式化了,七中比如说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你们这一代人当年的那一个,不管是一千万还是两千万人的那样一段历史,叫做四个大字,"青春无悔"。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发现我们在餐馆里聚会就冲进来,后来我们说我们都是当年一个乡插队的老知青,他们就特别感兴趣,说你们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你们的知青故事?我们就给他们一个一个的去讲,凡是讲到知青无悔的,他们就特别的高兴。

到我我说没有什么知青无悔,我说肠子都悔青了。知青这样一个过程,牵扯了中国那么多的家,牵扯到那么多的人数,现在好像所有参加过知青那个过程的人,都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梦,就稀里糊涂的被赶下农村去了,然后又哭着喊着很不光彩的,或者说是稍微光彩一点的,又胜利大逃亡回到了城市。而且到今天为止,谁也没有给我们答案,可怜的是连我们自己都没给自己答案,谢谢!

谢支持!qq:1045480100 【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1.3亿人气 http://zgxyfc.56.com

TOP

主持人:现在我们就暂时先回到台上来。咱们每人也是三分钟。

吴思:《炎黄春秋》主编

“知青容易神圣化自己的经历”

我也想向作者道个谢,我觉得干了这个活干得非常好。

我在1992年的时候,写完了《学大寨》也曾经想写知青,我看这本书最后的附录参考资料90本,我也收集了20多本,也采访了20多个人,后来干了一半我就把这事儿放下了,因为我觉得我越来越深的卷入一个自我神圣化的过程,知青容易神圣化自己的经历,我读的那些书,我搜罗的书也有一种自我深化的倾向,我觉得情绪不对,这活干不好了,所以就放下了。但是我看这个书的作者,这两位老师写得既有亲身经历的实感,又跳出来,又有客观性,有一个史家平和的态度,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其实就是我当年梦想想做做不成的。

我觉得知青生活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深的影响,卷进去容易,跳出来不容易。可是我看这本书就觉得既卷进去了,也跳出来了。卷进去看的很多地方,比如说从一开头,包括像苏联的共青城,看得那一路下来都觉得非常亲切,都是我们当年熟悉的事情,是我们本身的事,能够这么心平气和的把这个事叙述出来,又没有自我神话的倾向,还像刚才丁老师说的,把事情的经济、政治的原因,作为一个各项政策失败的综合结果,这么冷静的看这个事,我觉得这个眼光和态度都是很令人敬佩的。所以我想把我当年做不好的事儿,又能领会这个事儿很难做的心情表达出来,就是向作者道个谢,谢谢!

杲文川:中国社科院

“上千万的知青,形成了一股力量,冲击了传统势力”

我在中国社科院工作,我是1967年下乡的北京知青,我做义务知青工作已经做了27年,从知青来说它是一个很大的团体,刚才说是1700万,这个数字也有说2200万,反正是不少,每个知青又连带了很多自己的家庭,亲属,所以跟知青相关的人应该在一亿人上下,所以它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国际上也有影响,我曾经接待过一个美国来的博士,自费来研究知青,所以它是很有影响的一个事情。

知青里分很多层次,一般的知青来说保持了一种很亲密的真挚情感,因为上山下乡这个运动客观上是,总的来说是不好的,中断人家上大学的学业,把国家的事业中断,但客观上使很多知青深刻的认识了我国国情,走到了人民群众中,所以知青做干部以后,他相对来说对中国的国情更了解。同时,这是一个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知青贫下中农再教育是相关的,因为知青把先进文化带到了乡下,也给封闭的传统的乡下带去了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使当地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如果是一两个知青下去,他很快的就被传统势力给吞噬掉了,不会发生作用。因为是上千万的知青,形成了一股力量,冲击了传统势力,所以把一些知青的影响影响了当地,使当地的很多建设向城市看齐,向文明发展,所以它是双向的教育,在客观上有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一般知青还是对那些下乡的地方,这些难道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好事,使这些曾经下乡过的地方得到了知青的一些帮助。知青在一起有时候喝大酒,一些叙叙旧,这是低层次的。写这本书的先生都是高层次的,他们很冷静、很细致的在很多角度上进行了调研,对历史材料进行了分析,最后写成了这样的书,我代表这些知青非常感谢他们,把这一代人记录下来。所以这个事情是越往后它的作用越明显,说到这儿。

谢支持!qq:1045480100 【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1.3亿人气 http://zgxyfc.56.com

TOP

★ 《中国知青史》作品研讨会座谈实录(图文)【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

《中国知青史-初潮》作者定宜庄:

“不要忘掉,在我们老三届之前还有先驱”

定宜庄:大家好,小萌差不多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不过我觉得还想表达一下我的感谢,一个就是对当代中国出版社,尤其是(陈立训)先生的感谢,在这一整个过程里他付出了很多,而且他工作的细致和认真,还有这本书能够出版,我觉得我真的是从心里觉得很不容易,所以我很感谢(陈立训)朋友。第二个感谢就是在场的朋友,都是和我们当年一起插队,都是非常的不容易,在这次会议很多朋友帮我们安排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从心里特别感谢!第三个刚才小萌也没有说到,感谢我们的家人这些年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这本书实际上是98年出版的,我们是96年就完成了,那个时候其实我们还正当盛年,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们觉得知青已经到了以为要走到历史舞台的正中央,我也以为将来知青的研究会形成一个高潮,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很多人都急于想证明我们这一代人与前一代人的不同,没有想到我们两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事不太想后果,我们想做知青史就做了,所以做完了以后我们都以为这是一个抛砖引玉的砖头,没有想到就是后来竟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高潮并没有到来。

现在我的年龄跟十几年前又不一样了,当时我们还说即将老去,但现在已经不是了。其实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我说这个书是为我的孩子写的,也是为所有知青的孩子写的,我们可以过气,可以老去,也可以消失,可是我希望这段历史在我孩子的心里不要被遗忘,所以我今天特别的请求我的学生也来听一听,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做历史做了大半辈子,我和小萌也是一样,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我是做社会史的,我就亲眼见到好多的人群是这样消失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我们现在,包括我们,也包括我们的年轻人,尤其在电视里,大家现在也都成天去看电视,我们就以为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就是宫廷里的阴谋斗争,就是太监宫女的厌世,我们以为历史就是那样的,历史上有多少人付出多少代价,付出了多少血泪没有人知道,永远的消失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是我们做史家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学者,包括很多知青的责任。所以我觉得我们这本书确确实实像刚才小萌说的,有些地方很不足,有些地方实在说不上是特别成熟,可是能够再版,我觉得意义也在这儿,就是提醒大家不要忘掉那一段历史。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很具体的东西,一个就是我12月,因为是毛泽东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的四十周年,我到上海参加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组织了一个会,在那个会上大家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还在强调政治转变。当时我也说了,因为这本书写的主要是文化革命以前,是这个政策的起因,我现在想强调的就是,实际上能和以前的上山下乡,和文革后的上山下乡是一体,它是很多很多政策最后的失败酿成的一个果实,而不是单独的政治原因。如果我们不是从开始就去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从文化革命的时候再来讨论它的起因的话,很容易就把它变成一个政治的原因。所以我强调它是一体,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在我们上山下乡之前,在我们以为我们为中央提供了一个思路之前,已经有上百万的知青上山下乡了,他们是我们的先驱,这还仅仅说的是城市上山下乡。还有大量农村的回乡青年,他们比我们人数更多,付出的代价更多,如果我们不去为他们讲到这一点的话,可能我们任何人以为知青就是老三届,所以在这里我昨天特别请了(罗晓蓉),我觉得大家不要忘掉,在我们老三届之前还有先驱,这个是当年我写这个书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意识,所以在这里我真是有一个很具体的感想。总而言之一个是谢谢今天到场的诸位,另外一个也是很遗憾的事,原来想请一些年轻人,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做到。可是我还是希望我们写的书还是希望年轻人看到,希望年轻人能够继续有兴趣研究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好,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下面就进入一个互动,最后给台上的各位先生留一点点时间,我们先把机会留给台下的,今天来参加会的各位同志。看看大家愿意发表评论也行,愿意争论也行,甚至质疑也可以。但是希望每个人的发言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读者一:一个老三届学生

“我可以将我所收集的(知青)资料贡献出来”

今天能见到中国知青史的两位作者和印红标同志,心里很激动。因为我作为一个老三届学生,这么多年来说实在的,从所经历的东西很感兴趣。说实在的,到现在为止,文化大革命和知青史主题稍微有点……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四十年了,但这四十年我们一直以为文革很严重。我到现在一直感觉到,中国知青这本书首先第一是信史,是可信的。

第二点我就说,就这两本书来讲,如果两位记者需要资料的话,我可以将我所收集的资料贡献出来。我首先认为这部书是一个好书,是研究我们文革可信的书,而且这本书说实在的,因为现在电视上有好多,包括《血色浪漫》也是一样,搞文艺创作的人知道知青应该是一个基本的任务。

读者二:我是一个学生

“对知青这样的定义,是不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非常高兴能够见到这些老师,非常高兴,我是一个学生,我想请教刘老师一个问题。因为我个人对一个知青的了解,对文革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当代文学上的一些作品,以及做过知青的人的一些言论来了解的。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文革过去三十年了,知青已经是过去了三、四十年这样的一个历史了,但是当我们现在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更多新的认识,包括对知青这样的定义,是不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如果说当时是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而定义为知青的话,那么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对这样一个群体的定义,是不是可以换一个名称,谢谢各位老师!

读者三:我是57届清华附中毕业

“想想让你们签个名留个纪念 让我们兄弟几个都看看”

我上午上书店来,这本书我就翻了看看,结果写了一段我就买了一本。我家兄弟八个,往下插队到农村当知青的有四、五个,我是57届清华附中毕业,到青年工厂,跟这书里看的几个人我跟他们都是一块儿,所以我一看这本书挺感兴趣,所以就买了一本,想让你们签个名留个纪念,让我们兄弟几个都看看,我是两千年退休,今年是69岁。

主持人:还有其他同志?

读者四:老三届中最高一届66届的高中 山西插队

“都把知青说成一些打架斗殴这么一个群体,到处留孽债,我认为这不可信”

我今天来也是听到消息赶来的,我是老三届中最高一届66届的高中,我在山西插队,待了23年才回来。我以前看到关于知青方面的书、回忆录、电视剧,都把知青说成一些打架斗殴这么一个群体,到处留孽债,我认为这不可信,我希望能这本书能给知青一个正确的评价。

读者五:四川广安地方人

“是不是应该鼓励现在的老师也上山下乡一下?”

我是四川广安地方人,我为什么对这本书感兴趣呢?因为我小时候老是听大人说,到懂事一点的时候,老是听大人说知青怎么回事,因为我有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方面是有些人说知青偷菜,偷鸡,确实是这样说的,所以我很想了解一下。现在我退休了,觉得有一个问题,知青对农村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在我们老家那边,现在在镇一级中学,现在他们的教育市场越来越差了,可是那个时候当时我们老师教功课的时候特别好,上课从来都不带课本,可是现在却越来越差,所以我就觉得是不是应该鼓励现在的老师也上山下乡一下。

读者六:67届插队

“我希望中国和美国知青多沟通”

大家好,我姓王,我是67届插队的,我反思自己,我插队的时候热血奔腾。今天来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这本书刘老师写得非常好,这书好是什么情况呢?这本面写得很客观,很伤心的一个悲壮史,这本书没看,刚拿到手。第二件事,我过年的时候去洛杉矶,我到那跟他们见面,今天你们把材料给我一份,二位老师讲得很好,一份给我之后带过去,他们带回来,他们有合刊,我希望中国和美国知青多沟通,多交流。

谢支持!qq:1045480100 【知青公共频道 黄埔后裔】1.3亿人气 http://zgxyfc.56.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