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高亭宴礼的现状与未来

永兴县高亭乡板梁古村是我国首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在这里,有一项大型的民俗宴礼表演仪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亭宴礼,俗称周礼古宴。如今,高亭宴礼已与板梁古村特色旅游紧密联系在一起。高亭宴礼源自何处?是如何发掘整理出来的?宴礼演职人员来自哪里?未来是否存在传承危机?

高亭宴礼的现状与未来

——访“高亭宴礼”传承人王明喜

新报记者 黄孝纪 通讯员 刘承华

生态旅游节推出“金陵农家喜宴

50岁的王明喜现任永兴县文联秘书长。今年4月,王明喜被我市文化部门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亭宴礼”的传承人。

谈起最初发掘整理“高亭宴礼”文化,王明喜说,那是缘于2005年中国郴州生态(温泉)旅游节的需要。当时,与板梁古村相距不远的悦来温泉是这次旅游节的一个分会场。时任永兴县副县长的邝良桃分管旅游,他认为,一个地方的旅游必须要有地方的特色文化来支撑。而王明喜是该县知名的民俗学家,长期致力与永兴的民俗研究整理。于是,邝良桃点名要王明喜为这次旅游节拿出点有永兴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目出来。

王明喜出生在永兴县高亭乡,曾长期在高亭生活和工作。在历史上,高亭曾是唐宋两朝县治所在地,包括现在高亭乡在内的周边几个乡镇,古称金陵乡。在如今仍然俗称古金陵乡的地域范围内,民间数千年依然流传着一套或繁或简,大致相似的传统红白宴会礼仪。而且王明喜曾多次参与过这种民俗礼仪活动,并长期对此有着研究。如果把这套传统地域礼仪文化发掘整理出来,编排一套完整的宴会礼仪表演节目,不但可以借旅游节展示地方特色文化,说不准还会成为这次旅游节的一个亮点。

王明喜的设想得到了邝良桃的支持。经过深入采风调查,2005年8月,王明喜便发掘整理出来了一套包含司仪和司乐两大部分在内的宴会礼仪,当时命名为“金陵农家喜宴”。接着,王明喜开始物色司仪和司乐人员,组成了一个17人的宴礼表演班子。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排练,2005年9月16日,“金陵农家喜宴”仪礼表演正式亮相郴州生态(温泉)旅游节悦来温泉分会场,受到与会的省内外嘉宾一致好评,也成了各级新闻媒体的报道亮点。

板梁古村旅游成“周礼古宴”平台

金陵农家喜宴”仪礼的首次成功表演,更加激发了王明喜要把这套传统宴礼传承并发扬下去的信心。恰巧,2006年,板梁古村逐渐为外界所知晓,永兴县决策层决定开发板梁古村的古民居特色旅游项目。这项决策让王明喜突然眼前一亮:如果把板梁古村的民居与“金陵农家喜宴”宴礼这个民俗结合起来,岂不两全其美,相得益彰。

王明喜的建议再次得到邝良桃的肯定和支持。于是,在2006年4月,“金陵农家喜宴”宴礼正式与板粱古民居特色旅游走到了一起。为此,王明喜和他的宴礼班子再次结合板粱古村古民居旅游的实际情况,对宴礼仪式、唱词、赞语进行了丰富和改良,使其更有可视性和针对性。由于这套传统宴会礼仪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朝“三礼”之《仪礼》,并且主要流传于古金陵乡地域,因此,王明喜等人将这套改良后的宴礼更名为“周礼古宴”,亦称“金陵古宴”。

“周礼古宴”是一种综合性的仪礼,融迎客、祈福、音乐、演唱、美食以及排座安客为一体,分别由请客仪礼、接客仪礼、宴客仪礼、送客仪礼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相连成篇。“周礼古宴”的仪礼班子由司礼、司乐两部分人组成,共17人。司礼组9人,其中:司正1人为总指挥,司仪4人,吉祥童子4人;司乐组8人,其中:司鼓1人为乐队指挥,乐手5人,演唱2人。“周礼古宴”仪礼人员的服装为汉服或唐装。司仪人员头戴一字巾帽,身穿酱红宽领右衽长袖衫;吉祥童子身着圆领彩衣。司乐人员身着红色汉族上衣。“周礼古宴”乐队的乐器为打击乐和管弦乐两大类民族乐器。打击乐器为鼓、大钹、小钹、大锣、小锣五样,管弦乐器为唢呐、二胡、京胡、竹笛(箫)、阮(琵琶)六样。“周礼古宴”演唱的乐曲是长期流传在本地的民间小调,其音乐元素是湘南花鼓小调和古昆腔,其曲调有:《巧梳妆》、《游春》、《十打》、《青女赏月》、《魂魄和身》等等。唱腔音乐和伴奏独具乡土气息,其曲调优美,旋律婉转,节奏明丽、悦耳动听,有绵远悠长之感。

几年来,“周礼古宴”成为了板梁古民居特色旅游的一大亮点,深受游客欢迎。省、市和中央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周礼古宴”的演出实况。有关专家也多次来永兴考察这一民俗文化活动。

“高亭宴礼”现状尴尬未来有危机

随着“周礼古宴”的声名雀起,这项民俗文化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2009年,经有关专家评定,这项民俗文化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命名为“高亭宴礼”。

不过,对于目前“高亭宴礼”的现状和未来,王明喜表示有点担忧。王明喜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每年演出的场次不乐观,自2006年以来,“高亭宴礼”每年顶多演出8场,17个宴礼演出人员,每次来板梁演出的来回车费、工资等每次大约可得100元左右,而这笔钱完全靠县财政承担,不少时候,王明喜还要先行垫付这笔人工费。换言之,由于来板梁古村旅游的大型客源团体有限,这几年来,都是县里在出钱表演“高亭宴礼”给嘉宾和游客看,并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的市场需求机制。再一个就是演出人员的传承换代。自2005年以来,除了司仪童子外,其他人员几乎是原般人马,而这些人员多为60岁以上80岁以下,而且班子人员分散在高亭、马田、湘阴渡三个乡镇的农村,没有一个是板梁村的。“如果没有真正板梁村自己人表演的‘高亭宴礼’,‘高亭宴礼’就无法在板梁村生根。”王明喜说,目前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趁着这套宴礼表演班子人员还健在,赶紧在板梁村培训组建一个全部由板梁村人组成的“高亭宴礼”班子。不过,王明喜表示,这个设想短期内恐怕还难以实现,“因为目前要在板梁村里找齐这类人还比较困难。”

我的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有自己生命色彩的人,其实就是最幸福的
我的博客与相册http://blog.sina.com.cn/moshengyu2008知足常乐快乐开心

TOP

苍生社稷总关情(代序) ?□熊文芳?一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思想家顾亭林先生曾慨乎而言曰:“人之患在好为人作序”。诚哉斯言!因为要为一部著作写出一篇衡文知人、公允得当且能让人喜读服膺的序言,非下一番研读勘磨功夫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办。缘此,浅陋不文之我,常视其为畏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当黄君孝纪泥恳我为其记者三部曲之三《告别昨天》作一序时,我却不能推却且坦然承之。因为黄君于我是不可多得的胜友之一,且夫其文其人多有为人所称道之处。?二先追述一段我与黄君交谊往事。上世纪七十年代下半叶,犹是“左”棍猖獗、生杀予夺之时。诚所谓曙光在前,道路曲折,桃源虽已不远,游子却在迷津。我被“清查”了。“莫须有”的理由是怀疑我与江青有牵连,还诬赖我是《论无产阶级枪杆子》的捉刀人。于是,几经万人批斗后,将我设置于当时永兴陶罐厂监管劳改。九十年代初某日,有一曾监守而颇为同情我之遭际的工人小伙,不知从何处受人所托带给我一本红布面笔记本,是一部诗集原稿,其扉页题为《南游集》。小伙转述托付人语,祈请我为之审读修改。于当时之境况中,尚有人寄望于身陷险境危途之我,这于他诚乎是壮举畸行,于我却不免有点欣然窃喜,自慰曰:终有人还记得我。然则,命途维艰,境遇颠连,尝闻托付人因谋生计不知所踪,由此这本《南游集》诗稿,我也就深藏于囊,伴随我孤危苦旅,风雨飘零…… 时光的书页翻至上世纪末的2000年。此时的我也早已恢复了本来面目。也就在我届临从教师队伍退休之前,其时永兴有了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也成立了文联。因此就有了频繁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创作)、交流种种活动。直至此时,我才得有机会认识黄君孝纪。于是保存于我箱箧中共我风雨颠沛、历经十年的《南游集》诗稿,才得以完璧归“黄”。这诚是个异数,也算是个奇迹。当我与黄君交接诗稿时,无论是我,也无论是他,那种感慨和悲愤,凄美和苍凉,是无法以言语来形容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弹指十年,青丝白发,人生苦短,情何以堪!?三原本,我与黄君孝纪素昧平生,风雨长途,自是相忘于江湖的。然则,“世事茫茫难自料”,于新时期的曙光中,我们相遇于文坛,且诗酒往来,莫逆于心。数年之后,孝纪凭借自己的灿烂才华及其文学功底,应聘成了《郴州新报》记者。于是乎,山麓水滨,迎风饯雨;指点江山,为民诉求;走乡入户,访疾问苦。关心民生民瘼,努力为民鼓呼。“天意怜幽草,人间要好诗。”几年下来,黄孝纪笔底生花,佳作迭出,睿思警世,也就博得了名动郴州,誉饮湘南。因此也就成就了他由珠海出版社先后出版的记者三部曲:《红尘印记》(2008年7月第1版)、《走过风雨》(2010年2月第1版)和这部即将面世的《告别昨天》。记者三部曲,共收文166篇。其间有新闻报导,事件特写,更多的是人物专访。当然也还有往事记述,屐痕游踪等等。我特别赏读那些光华精彩、生动感人的人物特写。比如《红尘印记》中的《爱心如花》(写桂阳女作家谭卫平)、《逆境中崛起的小说家》(写永兴作家廖天锡)、《走过风雨》中的《写书谋生的农民作家》(介绍汝城县作家朱新华)、《驰骋世界残运会郴州奇女子》(介绍郴州市获得残运29枚金牌的肖海英)、《山村走出世界“铋王”》(报导临武县湖南金旺实业有限公司年轻企业家吴祖祥)等等。这些篇专题报导,具体生动,文采风流。所报导的人物其惊人业绩、奋斗精神以及高尚人格,读后让人振奋,让人深思。正如司马迁所说:“读其书想见其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因为此文是为《告别昨天》序。下面我就着重选介一下此中文章,特别将那些突出的佳作提出来与读者诸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此集文章共分五辑。第一辑:事件溯源。收11篇文章。主要是报导近年来郴州市各县城镇乡村所发生的事故惨剧以及特殊的事件。比如《人伦惨剧:14岁少年被后母从8楼推下摔死》,《惨绝人寰:母亲缚三子女同赴黄泉》等,这属前者;而《6名老师教一名学生》,《走进电影“双胞胎弟弟”》等,即属后者。其余俱与这两种题材近之,不赘。第二辑:大爱无疆。有5篇文章。《瑶族瑰宝的传承人》,记述资兴市团结瑶乡三峰村89岁的老艺人盘共兴如何完整地保守瑶族“还盘王愿”这项祭祀礼仪的经历以及2008年盘老被评定为“还盘王愿祭祀礼仪”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光荣事迹。特别是此辑中《嘉禾远征军老兵与闻一名女学生的刻骨姻缘》一文,读后教人感慨无端,唏嘘难禁,无法抑制心头的沉重与悲哀;也让人深深感到历史女神是所有女神中最残酷的一位。因为她每前行一步,总要把一部分人抛出来作代价,总要用一部分人的苦难来换取自己的一颦一笑。文中的当时西南联大闻一多先生的女学生刘君与当时中国远征军教官张业恒,他们的生死情缘,悲苦命运,就是为历史女神所奉献的牺牲!第三辑:人生步履。收文10篇。《郴州业余作家为世界知名科学家立传》,介绍了永兴作家黄汉国是如何为现年60岁的世界著名真菌学家、医学营养专家、天然药物科学家,目前担任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院士的高益槐写作传记《冲天跨海之龙》的经历和过程。经黄孝纪之文章转述,我们不仅了解了黄汉国著书经历,也为他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更为他的成就而深感光荣和骄傲。因为这部传记不仅写出了高益槐教授的光辉业绩,而其作序者就有新西兰前总理珍妮·薛普莉,泰国前总理兼国防部长差瓦立荣知育上将以及中科院院士吴孟超诸位。可见其意义之非同寻常及其知名度之深远。《陈远亮和他的“红色”家庭展览馆》一文介绍了永兴县油市乡退休教师陈远亮,在五年多时间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红色”收藏和整理,如今他已拥有各类“红色”收藏一万多件,仅毛泽东纪念章就藏有1300余枚。并创办了“红色家庭展览馆”,向社会各界感兴趣的人员开放。真个是“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执著追求,努力作为,诸事都可能成就。我这里还要特别提及《土墙教室里,他当了32年的小学校长》一文。一个深处贫困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只有学前班和一年级,目前全校总共有28名学生。而55岁的许江光老师独身一人在这荒冢丛中的危墙土屋的教室里,已经苦苦撑持了32个凄风苦雨的春秋,现今还在孤身独守。世事沧桑,人生几何?试问读者诸君,当你读了此文,对于当今教育体制和教育状况及老师处境有何感想?你对当今的教育上级“公仆”们有何企盼?…… 第四辑:民情传真。计13篇文章。此辑林林总总,亦多光怪陆离,出人料想之事。如五保老汉72岁当亲爹的新闻;又如一家三代四口患癫痫的异事。还有三子女离家出走、父母苦盼十余年而音息渺茫的人间苦情,更有假造庭审笔录、弄权玩法的法官丑态……这种种记述,读后,无不令人或击节惊奇,或感慨唏嘘,或拍案而起,或痛愤号呼…… 第五辑:文化玉屑。辑文8篇。此辑主要介绍一些民俗文化、乡村礼仪,也还有古城旧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亭宴礼的现状与未来》一文,除了称许民俗作家王明喜先生对于这一礼仪的发掘、传承、整理、宣介的功绩外,也述及这一民俗文化难乎为继的隐忧。其他篇章就不一一赘述了。五黄孝纪的记者三部曲,当然不是什么煌煌大著,但也不是造骚装腔的官家大文,更不是迎合市井口味的三流文墨,滥俗故事。它的醒俗警世之旨却是分明显著的。几多的世态炎凉,情事沧桑;几多的平民忧乐,官场丑态;无尽的人间烟火,无尽的文人情怀……眼前风光,笔底波澜,“风雨山川无限意,苍生社稷总关情。”黄孝纪无论写的是哪方面的题材,都渗透着辛酸而温暖的人文关怀,闪烁着朴厚的人性光辉。读罢,掩卷沉思,感慨良多! “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识黄孝纪其人,读黄孝纪记者三部曲,信乎哉,斯言也!附诗二首,以结是序。?黄君孝纪恳请区区为其《告别昨天》作序。文就,感作二首以为赠

一?敢称剑气尚如虹?笔底波澜日夜鸣。?风雨山川无限意,苍生社稷总关情。?牢骚文盛头颅健,节概不输肝胆雄。?莫畏缁尘遮望眼,登楼作赋最高层。?

二?半生磨剑不寻常,风雨晦明长有光。?巷陌草根凝泪血,人间烟火入文章。?情随笔舞似鹰翥,意逐墨飞如凤翔。?青顾无须劳老迈,柔怀侠骨自张扬。

?

http://www.2qkj.com/qqrizi.aspx?qq=710960290&rizi=1292923280

 

我的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