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连载:《在三线的那些日子》(57)三进坪村(侠剑桥)

在三线的那些日子(57)

三进坪村(侠剑桥)

 

 小寨工地的工棚建设完工后,我和一大队的五位师傅们一起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侠剑桥工地。

 侠剑桥工地位于坪村公社北面两三百米的地方。

 坪村公社是一个较为热闹的地方,我们初来三线,住在木榛桥的时候,每逢休息的时候,也会到这里来转一转。

 侠剑桥工地,在六连的时候,曾于一九七0年冬天来这里劳动过几次,不过那时我们是早出晚归,没有在这里居住。

 李顺治所在的二排还在这个工地呆过几个月,由于人员少,没有在工地修建工棚,而是借住在坪村农场内。这次重来,我有一种故地重游的亲切感

 在我们尚未到达侠剑桥工地之前,姚家滩沙场就先派出了以邵文林为首的一批人员先期到达这里联系好了住房,并进行了一些先期的准备工作。

 这个地方离公社不远,人口较为稠密,住房相对紧张一些。由于我们来的人员不多,还是解决了

 一大队来的五位师傅,他们居住在一栋吊脚楼上,我们五个人安排住在另一栋吊脚楼上。

 周颂德和罗荣才回衡阳休探亲假还没有回来,我们三个人住,我们住的这栋吊脚楼面积不大,房屋建筑还比较完善,二楼还装有部份木墙板,我们只用竹晒垫在外面稍加修整就可以住人了

 由于我们几个人是派出来学习的,铺板和箱子等比较笨重的行李都放在姚家滩沙场。出来时,就只带上了几件换洗衣服和日常用品。来到这里仍然只能打地铺。

工程单位有的是草包、草袋,只要你有劲,垫上十个八个,谁也不会讲你。我们在地板上铺上厚厚的草袋子,再把卧具一摆,床铺就算安顿好了。

 在我们到达侠剑桥工地的当天下午,工长邵文林又带着十几个人也搬了过来,来的人都是当年六连派到姚家滩去的那些人,文合义来没来这个工地或是来了又是什么时候走的,我记不起来了。我只记得这个楼上,人挨人的挤了十三个铺位,炊事员老任还没有住在我们这一起

 十多个人,不可能有专职炊事员和食堂采购员,老任一个人又当炊事员又当采购员,好在此地离坪村集市不远,买东西也还方便。

 食堂管理员就由我兼任。食堂管理员的工作不是很多,平常就负责卖卖饭菜票和记个流水帐,月底搞个盘点结算工作。因此,单位还专门给我做了一个小木箱子装钱,给了我一把算盘算帐。

十多个人同住一间房子,要买饭菜票时,你把钱递给我,我把饭菜票递给你就行了,坐在铺上就能成交。卖饭菜票的钱,我转手就交给食堂老任,让他用于买菜,他写张收据给我,我把收据锁进小木箱里就完事了。也不成在脱产的问题,每个月底算算库存、现金、和饭菜票数,最多耽误半天就行了。

侠剑桥工地上马没有小寨工地那么急,五位师傅对工地的工棚布局或样式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和规划。食堂离公路要近,便于汽车送米送菜;食堂离水源不能太远,便于抽水;办公室离食堂要近,方便管理;还有职工宿舍,澡堂等等都一一进行了合理布局,最后还专门在宿舍边上建了一个篮球场,这样的规划在来三线的几个连队里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天上午,第一个圆拱梁弯成了,即使圆拱梁建成了,那些临时架子还是不能拆除,要把上面的屋顶建成一个整体以后,才能拆除临时架子。fficeffice" />

厨房上面的天窗建造起来就要简单多了。广州人搭建工棚有独到之处,他们做工精细,运用技术合理,经济实惠,屋架都用小竹杆,屋面都是盖油毛毡,为了使油毛毡经久耐用,他们还要在油毛毡下面加垫一床竹垫子,我们发的那个半圆形的铁锥子,就是用于在竹垫子上穿篾仔时用的工具,他们对屋面排水的处理更是合理,油毛毡的屋面倒水较平,一般是二比一的倒水,即长度为二米时,升高一米(单边),油毛毡也不用钉子钉,而是采用篾片压紧的方法,所以他们盖的工棚总结起来就不漏雨,我们湖南人用油毛毡盖棚子,为了图省事,喜欢用钉子钉,一个钉子一个眼,下起雨来到处漏雨

 经过半个月的奋战,一座宽敞漂亮的食堂落成了

 食堂建好后,马上就快要过年了,五位广东籍的师傅都回“家”过年去了。

 

周卫祖

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21:50分

TOP

 规划好了就开始建设,首先要建的是食堂。按师傅们的设计食堂要建成长四十米,宽二十米的大食堂。

 不就是一百多职工吃饭的地方吗?为什么要建这么大呢?这有一个原因:流动单位没有专门的礼堂,食堂除了吃饭以外还要兼任礼堂用,开个大会,落雨天放场电影,过年过节表演几个节目,都是在这里进行,所以,食堂要建得比较大。

 整个食堂又分为操作间和大厅两部份,操作间与大厅之间有一堵隔墙,也就是平日里我们看到的卖饭窗口那堵墙,除此之外,大厅和厨房里的中间不得有立柱,在操作间的顶部还要开设一个六米长二米宽的天窗(便于蒸饭时的热汽和炒菜时的油烟排除),这样的设计对我这个入道不久的人来说,简直是在读一部天书,是一件可想而不可及的事情

 我心里总在想,一根最长的楠竹,充其量不到八米,竹子一头大一头小,小的那一头还不能承受太大的力,竹子受力容易弯曲,二十米的跨度,中间不能有立柱,这怎么办得成呢?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开工了。

 首先我们还是在房子的两侧竖立柱,每隔三米竖一根,食堂宽二十米,两排立柱之间的距离就是二十米,不过这里的立柱较高,每根有五米长,这就意味着将来的食堂滴水桅高有五米左右。立柱立好了以后,照样是扎扫地横杆、齐腰横杆,顶头横杆内支撑杆、外支撑杆等等,与在五连搭建工棚没有两样,几天过去了,食堂周边的框架都已成雏形了,我心中的困惑还没有解开

 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天下午,一位姓王的师傅,在堆码竹子的地方挑过来选过去,好不容易才选上了一根又长又细,两头较为均匀的竹杆,他没有象往常一样,把竹杆拿到里面来加工,而是走到了一根立柱的外面比划起来,然后拿起一把锄头,在离这根立柱外侧约三米远的地方挖了起来,几锄头下去,他挖了一个不太深的斜坑,把他选好的那根竹子的一头斜埋在那个挖好的坑里,然后又用土把那个竹杆埋好,踩紧,我站在那里看得发呆,不知道他要玩什么新花样,只见他把那根一头埋在地下的竹杆扳过来,使它与对应的那根立柱相接触,他迅速地从腰间抽出两根篾仔,三下二下就把它们捆在了一起。他在这根立柱的对面,也用同样的方法扎了一根同样的斜竹杆,他又在斜竹杆的半腰处再接一根竹杆,象玩魔术似地弄来弄去,我一直盯着他看,眼睛看花了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就问他:“王师傅,你这是要做什么呀?”

 王师傅停下手中的活,告诉我说:“我在搭建棚顶。”

 我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棚顶?为什么要这样搭?”

 他一边笑一边用手比划着说:“我这是在搭建一个拱形屋顶。因为食堂横向跨度大,中间不能有立柱,我们就只能把它建成拱形的屋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中间没有立柱。”

 我看了看,又想了想,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但是,还是不理解是如何把两边的斜竹杆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拱形的,我又问:“现在两边的竹杆联接不起来呀?”

 王师傅说:“这个不要紧的。我先把两边的竹杆长度接长到能够相接时告一段落,我再在中间增加临时立柱,利用临时立柱为它们定型,使之成为拱形后,再把临时立柱拆除掉,不就好了------

王师傅一解释我就完全明白了,理解了师傅的意思,懂得了工作程序,做起事情来就主动多了,不等师傅讲,我就明白下步该做什么了,甚至于抢先就做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