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西游漫记之十四、莎车

 

 

      9月23日,    夜雨,   白天晴
    因为决定了退火车票去和田,早上八时就起来了。洗漱完毕到楼下办理退房,谁知竟出了麻纱。查房的说我动了“雨衣”。“雨衣”?我不懂。返回房间一问,说是少了一个“**套”,要交钱。简直混帐,我大怒。见我要打110找公安的来调查,宾馆只好算了。由此也给我提了个醒,以后住宾馆还真得注意一下摆放在柜子里的那些方便食品,饮料之类的东西。
    宾馆大厅里有母女俩,听说我们要去和田,很想和我们一起去。她们说已经包好了今天去红其拉甫山口的旅行车,邀请我们一起去,不要车费。目的是能在返回后一起穿越沙漠公路。她们态度很诚恳,我们谢谢她们的好意。红其拉甫本来是想去的。但在乌鲁木齐时听说好象因为道路中断,国门关闭了,所以只好遗憾地放弃。现在机会虽然很好,但我们除了要赶着退票,昨天看到的路况让我们领教了,现在还心有余悸。如果碰到下雨路断,一切计划都会打乱。
    为了抓紧时间,昨天晚上我们就看好了汽车站在哪里,也知道车站有火车票代办处。谁知背着行装到车站一问,没有人需要火车票。问代办处能不能给我们退票,他们看了一下,说当天的车票他们这儿不能办理,要到火车站去。我们只好赶到喀什火车站。我们手上是两张到乌鲁木齐的硬卧下铺,这种票很难买到,平常绝对是抢手货。但今天一看车站那种冷清清的样子,让我们觉得退票可能有点麻烦。喀什离乌鲁木齐很远,一般人不会去那么远的地方。如果是旅游者,可能早就由旅行社买好了车票,就象我们买了返程票这样。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离停止办理退票手续的时间越来越近。我和妻子分了一下工,她到广场上去问那些像是来买票的人,我则在售票处附近问人。也是老天有眼,妻子看见一个人急匆匆往车站售票处来,就迎上去问他要不要去乌鲁木齐的卧铺票。他说要一张,而且要下铺。我们想一张也行,能减少一点损失就减少一点。俗话说“好事成双”,看见我们在这儿成交了。另一位原来不想要卧铺票的人因为实在买不到票,也走过来买走了另一张。这样,原票价加订票费,一分钱不少,我们二张价值700元的卧铺票出手了,让我们很高兴。让人更高兴的事接踵而至。当我们准备出广场时,听到有人叫我们。一看,是刚才先买我们车票的那个人。他说他是开车来的,可以把我们送到市内长途汽车站去。真让人有点喜出望外。
    看这个人的模样像干部,一问,是在喀什挂职的公安局副局长。一听是公安局的,我就把打算经莎车,和田,穿沙漠公路的计划跟他说了,问这条路线是不是安全。他说没有问题,很安全。我们问坐普通班车呢?他说也没有问题。他说维吾尔人受伊斯兰教影响,很正规,一般不会乱来,南疆这儿的治安情况还是较好的。以前出现动乱那是政治上的,一般不会针对旅游者个人。只要行为检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基本上不会出什么问题。听局长这样一说,我很高兴,当然更高兴的是妻子。她原来一直嘀咕去和田是不是太冒险,现在,有专管治安的公安局长说了这样的话,她的顾虑打消,放心了。
    我们到喀什汽车站买车票时,车站的服务员还记得我们,问我们火车票退了没有。让我们觉得新疆的维吾尔族兄弟还是很真诚老实,此一行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进疆时没有做好走这一线的准备,只好对着地图,按照喀什“天天旅行社”给的一个旅游图上有“莎车王帝陵”的推荐,先买票到莎车。
    到莎车的是一辆中巴车,到车上一看,整车旅客就我们二个汉人。我戴着在喀什买的四角小帽,再仗着留有胡子,这一路尽量少说话,干脆冒充维吾尔人。
    喀什这一线是全国唯一头戴发簪的维吾尔族生活区,异域风情很浓,一路上赶着毛驴车的“库尔班大叔”络绎不绝,穿着花花绿绿民族服装的妇女比比皆是。可惜我们这辆车不是旅游车,人多,拥挤,我没法在车上拍照。正在着急,车子在一个集市模样的地方停下了,不知是上人还是司机有什么事。不管他,我上车前就作好了准备,坐在车子前部,只要车一停,马上就下车抓紧拍照。
    车子是停在英吉沙县。英吉沙是维语,意思是新城。汉朝时是古疏勒国属地,清朝叫“英噶萨尔”,现在属喀什地区。英吉沙土特产丰富,尤其以“色买提杏”有名,但最出名的还是以原产地英吉沙命名的小刀。到了新疆,无论何处,卖纪念品的地方摆放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以造型精美,纹饰秀丽,刃口锋利而闻名于世。尤其是刀把,有角质的,铜质的,银质的,玉质的等等,非常讲究。上面镶嵌了色彩鲜明的图案花纹,有的甚至用宝石来点缀,玲珑华贵,令人爱不释手。英吉沙小刀与维吾尔人的生活习俗相关,既是日常的生活用品,又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工艺品。手拿精美漂亮的小刀切割大块的肥羊肉,用刀尖戳着香甜的瓜果往嘴里送,既可展现男人的雄风,又可以炫耀优雅的风度。我很喜欢刀剑,收有龙泉剑,藏刀,尼泊尔库库里弯刀等,但还是亲戚多年前送的那把英吉沙小刀最实用。逢年过节家庭聚会的时候,拿出来割烤鸡烤肉,总会迎来赞赏的目光,喜庆味也更浓。
    在喀什买汽车票时,本想第一站到英吉沙,看看最地道的制刀作坊。转念一想,我已经收有英吉沙小刀,前天又在喀什买了一把。到了英吉沙,即使有定力不被那些精美的小刀迷住?如果碰到维吾尔刀匠非要我买,纠缠不休,语言不通,到时候怎么脱身?所以忍痛放弃。只把路边英吉沙最具特色的招牌照了下来,作为到英吉沙一游的纪念。

 

 

1、  英吉沙小刀是最典型的标志

 

  SUC57877n.jpg

 

  

fficeffice" /> 

2、  去莎车途中,大片农田,远处是喀喇昆仑山。

 

   SUC57878n.jpg

 

3、  路边集市

 

  SUC57879n.jpg

 

  SUC57880n.jpg

 

  SUC57881n.jpg

 

  

      旅游并快乐着。谢谢铁道人,蓝天秋水的欣赏。

TOP

楼主的游记认真又详细,照片也很美。一路读来,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也体会到楼主旅行的艰辛和乐趣,谢谢!

TOP

够艰辛!够刺激!!你俩胆子真够大 !!!

TOP

      多谢乡音,笔架山人,湖边士,呵呵的欣赏和点评!

TOP

这样的旅游好辛苦,但长了见识,也够以后回忆的,值!!
不过如你妹妹所说:还是要注意身体啊,这是本钱。
嘻嘻、哈哈、呵呵!笑对人生,心情舒畅

TOP

我最喜欢这种类型的旅游,充满未知因素,时刻有变化,时刻有惊喜,太有意思了。 笔架山人 发表于 2011-3-19 21:40

 

有惊喜、有刺激的旅游固然有意思,不过还是要注意身体啊,饭还是要吃滴!

TOP

我最喜欢这种类型的旅游,充满未知因素,时刻有变化,时刻有惊喜,太有意思了。

TOP

      回家后再慢慢回味一下旅游经过是件很愉快的事。      ... 子耿子 发表于 2011-3-19 00:11

 

第一次知道和田还有这么多好游的地方  这一阵 老希望在你们几位去和田的朋友的帖子里能看到和田的一种小手工品---木碗,可是都没有!

 

和田的季节河 也没看到 但是看到了更多值得看的地方。

 

2楼的经历 给了我们一个提醒 下次去少数民族地区 最好先做些语言功课 临时去找人问还真是个难题了。残阳的建议也只能在孩子们后完成 白天孩子们都上学去了。

TOP

      回家后再慢慢回味一下旅游经过是件很愉快的事。

      谢谢蔡家湾,残阳如血的欣赏和跟帖!

TOP

从喀什到和田,这一段的描述更加详细!

我有个体会,在新疆问路,最好是找中学生,他们懂汉话,知识面也比较广。

TOP

没想到在国内旅游,语言不通的麻烦还这么多。

喜欢看子耿子兄的游记,一篇游记好扎实,写起来可蛮费时哦。谢谢了。

TOP

 

 

    莎车历史悠久,地处南疆要冲,自古便是丝绸之路重镇,应该还有很多历史遗迹值得好好看看。其实从喀什一路看过来,山水地貌独特,沙漠戈壁壮观,绿洲平原辽阔,田园风光秀美。疏勒,英吉沙,莎车这样的南疆小城,就像散落沙漠边缘的一颗颗珍珠,贯穿古丝绸之路,在尽力挽留住东西方失落的文明,让人神往,让人沉醉。可是有什么办法能玩得更好些呢?当我们打算离开莎车时,真是觉得又不舍又可惜。
    我们原计划下一站到叶城住宿,想进一步领略维吾尔风情,也要看看新藏公路的0公里碑。但今天在莎车的遭遇,让我们不敢冒失。到了叶城不要说找不到我们想看的古迹和风情,说不定连0公里碑还问不到呢。我们决定,马上赶车去和田。
    回到汽车站买好去和田的票后,我想起一天还没有进食。就在车站里面的饮食店买面吃。因为语言不通,我在饮食店看了好一会,最后决定要一份10元钱的拌面,觉得这是双方都懂的选择。可是我交了钱后,好久都不见端面上来,比我后来的人都吃了,我的还没有来。我问那些正在吃面的人,他们的面多少钱一份,可是问来问去,双方都不懂。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去问下面条的怎么回事。通过一番比划和连猜带蒙,我终于知道我要的10元一份的拌面属于高级的,别人的面是现成的臊子,而我的要现炒,所以费了点时间。我吃着物有所值的羊肉拌面,觉得维吾尔人的确是诚实。感叹“童叟无欺”“不欺生人”这些古训居然在南疆这么遥远的小城得到了传承。
    汽车在下午6时离开莎车。沿途正在修路,晚上12点多才到了和田。
    讲到和田,人们总要想到和田玉。我想到和田,也总是把和田想像得像羊脂玉那样温润可人。但是下车后到处黑黢黢的,时间也太晚了,街上已经没有行人。汽车站离县城中心还远,我们也不敢背着包深更半夜到处找住宿。只好就近找了一个维吾尔族人开的“金沙湾宾馆”住下。
    一天就吃了一碗面条,如今又饥又渴,这一夜怎么熬?我于是要妻子守在房间,我出去走了足有一里路,在一个摊子上买回来几斤葡萄和一个哈密瓜。望着宾馆简陋的设施,我们边吃瓜果边讲今天的经历,能够一天平安赶到和田已属不易,今晚好歹就这么将就凑合一下吧。

 

 

7、王陵广场,清真寺和阿曼尼莎罕纪念陵

 

   SUC57887n.jpg

fficeffice" /> 

8、王陵广场另一边的老建设

 

  SUC57888n.jpg

 

 

 9、王陵广场

 

   SUC57892n.jpg

 

10、去和田途中的维吾尔族农家小院

 

 

   SUC57893n.jpg

 

  

 

 

 

TOP

 

 

    我们的汽车在下午3点到了莎车县。一下车,我就打听怎么去“莎车王帝陵”。本以为就是个县城嘛,地方不大,有一个王陵,谁都会知道。问第一个人时,他一脸的茫然,让我明白我大错特错了。我左右环顾一下,再往远处街上看看,全是维吾尔族人,没有看到一个汉人。我问车站门口值勤的人,他听不懂我说什么,我把旅游图上“莎车王帝陵”的图标指给他看,他不懂汉字。我接着问车站其他的人,把门的,打扫卫生的,保安的,谁都是听不懂我的汉话,看不懂汉字。最后好不容易有一个人能讲磕磕巴巴的汉语,我也是凭愿望好象懂了他说的是往路的哪边拐,就到马路上去“打的”,拦出租车。
    莎车县城从街道上看跟内地的小城镇没有什么区别,高楼大厦,街道宽阔,行人如织,汽车穿梭。但奇怪的是无论我们站在哪个显眼的位置,怎么招手,那些“的士”理也不理。如果司机看我们是外地人,“宰客”心理应该驱使他们来搭我们。如果他们看我戴了维吾尔小帽,把我当成自已人,更应该来搭我们。我们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辆“的士”在我们拼命挥手下停了。我像找到了救星,赶忙凑到车前,跟摇下了车窗的司机套近乎。我拿着旅游图,手指着,嘴讲着,费尽口舌。最后司机好像明白了,讲了一句我们听不懂,但意思懂的话,要我们上车。我们当时真是如释重负,总算碰到一个明白人。
    车子开过两个十字路口,往左边拐一下后停在一个大门口。司机要我们下车。我问他是不是到了,他点头。我交给他5元钱车费,下车后还冲他点头表示感谢。可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妻子说:不对吧,这是个宾馆呀!我抬头看一下大门,再往门里面看一下,的确是个宾馆。哈哈哈!这太好笑了。那位“的士”司机肯定没听懂,也没有看懂我们要去什么地方。他看我们背着包焦急的样子,一定是误以为我们要找宾馆住宿。
    我想,既然到了宾馆,就到宾馆传达室去打听一下吧。我正在那里与传达室人员左一句右一句地讲不清,听见妻子在马路边喊我。原来她看到有一位穿汉族服装的女士正从宾馆门前经过,于是像抓救命稻草一样追上去请教。
    这的确是一位在莎车工作的汉族人。她听了我们因为语言不通,打听不到地方,被送到这儿来的经过也笑了。她说她也不清楚那个“莎车王帝陵”在哪里,但她知道往前再走两个路口附近,有一个“十二木卡姆”整理者的陵寝。我们有点发懵,但还是向她表示感谢,我们也没辙,能看一点东西就看一点东西吧。
    走了两个路口,四处看一下,看不到有什么王陵。只好又向路人打听。这次又是一样,问路人不知道,问一个交通警察也不懂。我们突然看到路口边有一个大宾馆,心想大堂前台服务员应该素质高点,可能懂汉话。就走了进去。我向前台服务员请教“莎车王帝陵”在哪儿。没想到站在前台与服务员讲话的一个人答话了。他用很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们,“王陵”就在对面街往前走一点的地方。太好了。以前知道在大街上碰到内急找不到地方,就去大宾馆,大商场。以后知道碰到类似情况要找素质高点的人,就去大宾馆找前台。
    我们要看的“莎车王帝陵”又叫“叶尔羌汗国王陵”。有几个重要的景点。分别是叶尔羌汗国王族墓群,阿曼尼莎罕纪念陵,清真寺和王宫。
    王宫我们是通过看了景区门票的介绍才知道的,就在我们问道的大宾馆旁边。大门紧闭不开,我们从门缝里望进去,好像只剩遗址,也许以后会开放,正在维修。
    清真寺是1533年由当时叶尔羌国王所建,年代久远,彩绘天棚,覆顶高台,虽然内部不华丽,但庄严肃穆不能不令人尊崇。
    “叶尔羌汗国王陵”初建于1533年,本是叶尔羌汗国第一任汗王苏力坦赛亦德的陵园,后来因第二代可汗苏鲁坦阿布都热西提汗王以及著名的阿曼尼莎罕王妃也葬于此,逐渐成为汗国王族的陵园。墓群以围墙与外界相隔,我们是买了票后由管理人员带领通过围墙上的大门才进入墓群。陵区错落有序地排列着叶尔羌汗国历代汗王的墓。以第一任汗王的墓最为显眼,外部由木制栏屋构成,内为穹窿形墓包。栏屋四面都是网格格栅,上覆以红色为主调的图案。说真话,我对古叶尔羌国没有研究,国王那一长串名字我也记不住。因为看过电视青歌赛,对新疆的“十二木卡姆”有点兴趣,对这位阿曼尼莎罕纪念陵也就重点进行了解。
    “木卡姆”是阿拉伯语,是指经过规范的、置于一定系统的、一整套大型音乐套曲的一个专用名称。
    作为维吾尔音乐经典的“木卡姆”,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在旷野,山间,草地。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称作“大曲”,在公元6世纪之前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后来随着“大曲”曲调传入中亚和伊朗高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互相渗透。像文学,艺术,音乐领域一样,“大曲”中也开始部分地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名称,“大曲”被“木卡姆”代替。从“木卡姆”名称的由来,可以看到新疆地域特色的决定性作用。“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精髓和脊梁,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也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维吾尔音乐与古典诗歌相配的“木卡姆”形式,15世纪时已在新疆各地形成。1547年,酷爱音乐和诗歌的阿曼尼莎,成为以莎车为国都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后。她召集大量乐师和“木卡姆”演唱家,对各种类型的“木卡姆”大范围地挖掘、收集,大规模整理“木卡姆”。改掉原“木卡姆”歌词中难懂的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整理出结构完整,体系严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到了19世纪,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缩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约演奏两个小时。被浓缩后的精品“木卡姆”定名为“十二木卡姆”。“木卡姆”是一个总称,它包括“十二木卡姆”和其他地方“木卡姆”,比如我们在青歌赛上听到的“刀朗木卡姆”等。因为“十二木卡姆”最全面也最具代表性,人们通常就以“十二木卡姆”指称“木卡姆”。
    整理后的“木卡姆”与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哲学观念,心理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道德观念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它体裁多种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无与伦比。现在“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已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维吾尔族聚居的新疆,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城市广场,只要响起“木卡姆”音乐,就会有人不由自主地随之舞蹈欢歌,热烈而痴狂。。。。。。
    可惜这位对“木卡姆”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阿曼尼莎王后因为难产早逝。她和她腹中的胎儿在这个王族墓群中也只占据了很小的一个位置。1992年,人们用一座建筑表达了对这位伟大女姓的高度评价。他们修建了一座阿曼尼莎罕纪念陵。陵高22米,顶部为圆塔状,陵宫内四周的墙面上雕刻着“十二木卡姆”乐曲。雕花廊柱、雕花窗格和门,漂亮花纹的琉璃砖镶嵌在外部最上方的塔顶和陵内的墓体。纪念陵的宏伟与豪华远远超过了她所附属的那个家族的王陵。

 

 

4、莎车王宫

fficeffice" /> 

     SUC57882n.jpg

 

5、阿曼尼莎罕王后纪念陵

 

  SUC57883n.jpg

 

 

6、叶尔羌汗国第一任汗王,苏力坦赛亦德王陵

 

   SUC57885n.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