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种视角] 这,好不好 (外两章)

这,好不好

 

从网上读到一篇文章,说到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学画画只关心点不同,中国孩子总是问老师“我画得像不像”,美国孩子则是问“我画的好不好”。

 

先说“像不像”。

 

像什么呢?一是像老师的范本,二是像名家或传统的画路。我在电视上见过几个中国孩子比赛水墨画,看笔法都是要写意,但其实全有成规:小鸡是几笔都是几笔,小虾则一群与一群的队形完全一致,葫芦的叶子不尽数目相等并且位子也一样,而白菜的旁边总是配上两朵蘑菇······这哪里还有自己的意,全是别人的实呀!三是像真的。怎样的真呢?倘其协议也循成规,真,料必也只是流于外在的行吧。

 

再说“好不好”。

 

根据什么说它好不好呢?根据外在的真,只能是像不像。好不好则比牵系着你的心愿,你的神游,神游阻断你的犹豫和彷徨,现实的绝境给你的启示,以及梦想的不灭为你开启的无限可能性。这既是你的劫数也是你的自由,这样的舞蹈你能说它像什么吗?它什么也不像,前面没有什么可以让它像的东西,因而你只有问自己,乃至问天问地:这,好不好?

 

——摘自《文苑》作者  史铁生

 

21个国家中小学生想象力测试结果,中国倒数第一,这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TOP

得了IT分裂症,最好是去参加老年大学书法班,就会写字了。

TOP

93年开始用五笔打字,第一封信写给同学,一两百字的样子,写哒半天,有一个字试哒20分钟,当然是越来越顺,以后写什么都是打字。一本厚厚的教材,全部是五笔敲进克的。现在输入较熟悉的内容,速度可保持在30-40字/分,大多数年轻学生还搞我不赢。

 

当然,现在用笔写字时就觉得很别扭了,自己签的名都看着不象。有些较复杂的字,若在黑板上写,前面三笔最后一笔怎么写,知道,中间那几笔,记不清哒,这应该就是典型的五笔后遗症。有次上课,在黑板上写“攀”,五笔输入就为木XX手(sqqr),我随手就写哒一个上面是“木XX木”下面是“手”的字,中间那个“大”丢了。一看学生的表情不对,我自己也看哒不象,运哒一哈神才想清白。

 

而由于年龄的关系,这个我想大家可能差不多,记心不行哒,认得的字好象没有多大变化,记得写的字好象越来越少哒。好在现在安装了QQ五笔,五笔拼音混合输入,不记得写但记得念的,打拼音,念跟写哈不记得的,问隔壁机器门口的,隔壁也不晓得的,就试哒在百度上查一哈,百度上也一哈查不到的,不写算哒……

博客http://pengje.blog.sohu.com
主页http://pengje.35free.net
QQ:5255138

TOP

        我的“症状”是:

  1、不会写字了(提笔忘字);

  2、看见一行字不由地想象应该敲哪几个键;

  3、开会时会不由自主地用拼音记录(学生说:朱老师好拽,用英文现翻译现记录—汗!)...

   总之是那种光学像不像,不学好不好的人。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上网容易戒网难,的确。

TOP

        咯位先生痴得蛮好子哒,为他想好一个网名:为IT狂。
开心上网,平心做人。

TOP

回复 3# 艾木地

  这个病,估计好多人都已经得了或者正在得或者准备得,只是目前病情轻重不同而已。

  上网容易戒网难,是么?

健康快乐的活下去,比什么都好!

TOP

我想,我得了“IT”分裂症


我想,我得了分裂症,我病了。

 

按电梯的时候,我会双击按钮,我拿面包的姿势像握鼠标,坐在公共汽车上,前排的后脑勺在我的眼睛里像17英寸的屏幕,双手如果平行地放在一起,就会情不自禁地空敲键盘。我还知道,我给你说话的时候,对不起,那些句子,在我的脑海里已经被分解成了拼音,并被迅速地落实在键盘上。我已经不会写字了,我能从错别字连篇的文章中读出完整的意思,多亏网络,那里是流行错别字的集中营,我功德圆满了。任何页面在我的眼睛里,都有源代码,包括排版漂亮的宣传页,我总觉得如果把纸从中间剖开,肯定会噼里啪啦掉出好多html命令和css样式表。

 

那天,我家领导说屋子太乱,我说不乱,只要做个外挂的样式表就搞定了,言毕,我和领导恐怖地对视,半晌无语。

 

我想按任何可以按的东西,包括家里小猫圆圆的鼻头,对了,我给它起名叫“鼠标”。

 

公司印名片的时候,让每个人写自己的资料,我就在发呆,我的名字太多,用哪一个好呢?要不是有人大喊一声:“那个谁谁,就差你了,快点!”我险些忘了自己还有这样一个奇怪的正儿八经名字。

 

我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了。

 

昨天,我吃饭的时候,食指居然在馒头上乱按,关灯的时候,我双击台灯的开关,然后纳闷,怎么关不掉?

 

我家领导决定在节假日的时候,带我去农村没电脑的地方治病。我想,我会死的,因为没有电脑而饿死。 

     

——摘自《广州日报》作者  一言

 

TOP

 

知道应该放弃什么


 

1998年,作家毕淑敏成了心理学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到了2003年7月,离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但她思之再三,最终决定放弃。这使许多人感到意外和不解。

 

她冷静地回答:“因为我不能去考外语、写论文。我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心理学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因为风格不一样,思维的训练也不一样。考外语,是一个死功夫。我想,生命对我这个年过50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不值得拿来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念外语,去应对考试。”

 

毕淑敏放弃了争取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西四环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她诊断,这是“助人和自助的工作”,是自己极有举探索和愿意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比尔盖茨的放弃也值得一提。以他的实力,足以买下纽约,去做房地产老板。但是他只关注自己的操作系统以及软件的研究和开发,而不被市场中的暴利行业所诱惑。有位投资专家评论得妙:“比乐盖茨聪明之处在于,他不只是知道做什么,而且知道不做什么,知道应该放弃什么。”

  

——摘自《思维与智慧》 作者  司念鉴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