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答天尘:我的知青文学观

天尘兄:

我随便两句议论竟引出你这么一大段话,初则惊讶,继而一想,可见兄对我寄有厚望,便更不胜惶恐起来。其实我与你真是声气相通的人,我基本上都同意你的看法。特别对于“针尖大的事拖出一车皮眼泪”的无病呻吟反感,所以我在那篇你提到的论及知青文学的文章里,专门说到,我期待的是知青文学中的喜剧描写,我说到世界上最高级的喜剧总是与悲剧相通的,所谓带泪的笑即是。

我略不同意的是你对过去(其实也包括现在)那些高扬“知青精神”大旗的人与作品的宽容,我是对此持坚决反对态度的。我以为那比展示苦难与伤痕更有害。首先这样的东西在向后代传达错误的信息。为什么一直有“老三届”被诟病甚至谩骂的现象,我觉得这类作品就有某种程度的责任在。这些东西是使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认定知青不知反省,受了苦还美化粉饰,所以真是“吃狼奶长大的一代”。其实这些大叫“知青精神”张扬自我的并不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只是这些所谓“无悔派”声音最大,于是遮蔽了其他的声音,好像他们就真的是整个群体的代表了似的。其次,这样的声音恰代表着一种留恋过去,否定今天的潜意识。不是说今天没有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多着呢。可平心而论,我们的今天比那个时候过得好了,起码不再在丝毫看不到前途的黑暗中沮丧绝望了。当然我们没法不让那些人发声,不是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的发言权”吗?那么让他们继续挥舞“知青精神”大旗呐喊“青春无悔”好了,起码我不附和,还要坚决表明态度——这完全不对!

我喜欢老兄的《拧一把,撒落一地珍珠》,原因就在你的作品与我的态度高度契合,我当面对你说过,这叫“深得我心”。平实记录娓娓道来,写人状物极其传神,这都还是表浅层次的。最难得的是你写作后面的心态流露:那是一种无奈、哀愁、轻松、谐谑……各种情绪的奇妙混合。我觉得自己一两句话真是难以总结出其中况味,反正是一个字——好!这大概就是文学的力量之表现吧?我好像还对你说过,颇合古人论诗之说: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你这不是小说,应该归入纪实类作品,而我其实已经久不大读虚构类的东西了,年龄日长,更喜欢真到骨子里的玩意儿,这恐怕也是规律吧?可自己就偏偏没有这份才气与运气,吃的就是这碗虚构故事的饭!所以当你看到我挖空心思拼凑出来的提纲时,那种失望与严厉,实在是既出乎我的意料,又全在情理之中的。在这儿我就不再解释与自辩了,话早已都说过了,更没必要广而告之,对吧?好在我已超脱出来,解了那自己主动扛上的枷锁,挺好。

谢谢你的提醒,我在课堂上一定把你这番意思,讲给学生们听。说老实话,课时不多,原也没有规定教材,我是边讲边思索的。伤痕部分讲不讲,怎么讲,都还没定呢。让你这么一说,看来倒是非讲不可了。学生程度相当差,还不能讲得太严肃,不然不开溜也要打瞌睡的。所以轶事、八卦都只好杂而糅之,只期以他们自己能从中拣到一二“珍珠”罢了。不合格的老师开的不合格的文学课,不求系统,但求稍稍引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不然也算是学文科的大学生,竟基本不知文学为何物,将来怎么应付职业生涯?

拉拉杂杂胡乱回答了这么一些,天尘兄不知是否又要拍我一砖?硬起头皮闭上两眼,等着。

知青文学中反映上山下乡运动的倒是有不少的好作品,其实知青在整个上山下乡中再苦再累也不过几年十几年,而因为上山下乡运动造成这二千多万知青失去求学机会,影响到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沦为缺少文化的群体,一辈子与白领工种无缘,尤其是在经济改革开放中成为包袱而被下岗,在下岗中与农民工(不是歧视农民工,意思是农民工至少还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下岗知青是真正的一无所有)竟争,这才是最可悲的。知青文学却很少看到反映这个客观现实的,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失误。

TOP

很多词汇需要加以严格界定,比如我前面反对过的所谓“知青精神”,二马抱着孩子参加自考,椰风说的“有知青经历垫底,这辈子没有我过不去的火焰山了”,若以“知青精神”名之,我想没有任何当过知青的人会反对。那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知青版,是千古不变的硬道理。可要把知青精神归结为脚踩淤泥心怀天下,我绝不同意!我没有过这种情怀,当年高唱此调的,恐怕也多有心不甘情不愿地故作豪壮态者,我就见过不少。如果今天仍这么说,那就要不是地位不同了,对当年的事情有意无意地加以心理过滤,而“总结”出来的,要不干脆言不由衷另有所图。这个问题,在谈知青文学的时候,是不能不分清楚的。因为不弄清这个根本问题,作品的思想的真假与高低就是截然不同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