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当年登顶衡山忠烈祠所见

少年时代我曾在南岳山下住过几年,而且游南岳衡山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小菜一碟。这一段生活和经历,我一直引以为骄傲。

当然罗,衡山海拔ffice:smarttags" />1300,又是从较为平坦的湘中大地拔地而起,相对高差并不小。所以我家虽然从1951年起在山脚下的南岳镇上住了几年,又年年都春游秋游南岳衡山,但平时游山,大多只到半山亭或磨镜台就打道回府了。当然,忠烈祠在去半山亭和磨镜台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每一次游山,基本上都会造访忠烈祠。

当年我家住在南岳山脚下的一处果园——岳云果园里。这里共住有十余户岳云中学的教职工家属,大大小小的孩子差不多有大半个排。岳云果园环境优美、邻里和睦,是住家的理想之所,更是儿童少年的乐团。虽然我们在果园玩得很愉快,虽然我们年年都游南岳山,却对从没有登顶到过祝融峰耿耿于怀。为此,几个与我玩得好的大孩子一直在议论、说要登一次顶,看一次日出。

1956年暑假,议论了多时的登顶计划终于付诸实施。果园里的几个大男孩汤克淡、何仰东等都已读完了初二,我也已是高小生,父母对我们已可以放心了。于是,7月下旬的一天,我们一行五人踏上了登顶祝融峰的路。我们带了衣被,也带了锅和碗,也带了油、盐、菜、米,因为从山下到山顶,按当年的说法有三十里路,在上山、下山的路上需要住一到两晚,要自己解决两、三天的吃饭问题。当然柴不用带,南岳山上到处有。

第一天,我们只走忠烈祠便安营扎寨了。那时自己年纪小,并不知道这忠烈祠的来龙去脉。以前随父母游山来到这里,只觉得这园子虽显荒芜,但布局使人感到庄严、肃穆、大气:外围、三面峰峦环抱,一面视野开阔;里面,四周松柏掩映,使人心情宁静。尤其是宫殿式的石砌建筑,高大厚重,给人以归宿感、安全感,是个宿营的好地方。于是,虽然太阳尚未落山,但我们决定不走了,就在这里度过登顶前的一晚。

那时的忠烈祠没有人管理。我们几个大孩子进到里面,拾柴垒灶生火做饭并无一人来干涉。晚上我们是睡在下面的纪念堂还是最上面的享堂,已记不太清楚,好象是睡在享堂,但有一点我记得十分清楚,就是厅堂里硕大厚重的案子上摆着几本很大的书。那大书的封面和封底都是木板做的,木质优良,是木材的本色,显得极为庄重。翻开一看,只见一页页、一行行全是人的姓名。字为坚排,字体大,是仿宋字体,记载有年龄、籍贯、哪次战役牺牲的。我们注意到,这是国民党军队抗日阵亡将士的姓名。印象中,多是下级军官和士兵。当时自己年龄小,不太懂事,对那几本大书不但没有仔细翻阅,就连有几本也没有留意。

1956年底,我家离开了南岳。以后近30年,受生活的驱赶,我一直没机会到儿时的乐园、魂牵梦绕的南岳看看。直到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中后期,我才又有机会重回南岳,重新游览拜谒忠烈祠。据说忠烈祠在“史无前例”的年代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不过我重游这里时,忠烈祠已基本恢复了原貌。只是享堂里的大案子,案子上的那几本记载着抗日将士英名的大书,却再也见不到了。

照片 052.jpg

照片 056.jpg 照片 069.jpg 照片 071.jpg

 

回复 3# 哥巴

  好像大陆忠烈祠就此一处,听说台北有一处是49年国民党“大迁徙”后建的,不过巳不光是纪念抗战英灵了……

TOP

最关心忠烈祠享堂大木案子上的几本大书——抗日英烈名册。1956年还在,后来的历次运动肯定难逃一劫。只是不知道是否还有副本。

TOP

回复 1# 岳麓山人

     岳麓山人的回忆生动有趣,与我们熟悉的一位网友的生活背景相近,也是50年代岳云教职工子弟(我几乎认为又一马甲?)好文顶一下!

     第一次游南岳是71年下放其间去衡山火车站玩(有个儿时邻居伙伴在那上班),我们去南岳时一片文革后的破四旧惨状,忠烈祠砸得稀烂,门窗俱毁,山上著名的“铁瓦寺”(郭沫若《洪波曲》忆衡山作抗战大本营时游过)屋顶到处漏光……祝融寺下气象站一带即“军事禁区”,看了朋友工作证后才允许我们上屋瓦残破一半的祝融寺“看一眼就走”……当时年轻力壮,上山下山共1个多小时,匆促间看到一片残破。

     85年与岳父、妻子、女儿又游南岳,忠烈祠巳初步修复,还替女儿在有“七。七”字样炮弹造型纪念碑留影,但她的照片已装在儿时影集存女儿家了。前几年去门票60元,听说现在巳涨至100元了?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