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西游漫记之十、石河子

 

    早上5:40起来,6:30车子离开布尔津返乌鲁木齐。导游说今天行程远,中途安排了到石河子参观,所以时间一定要抓紧。
    动身时天漆黑一团,车上的旅客大多在闭目养神。开了很久,我偶尔往车窗外望望,发现天边出现了一丝亮光,渐渐地变成了一抹淡红。呀!朝霞出来了。
    朝霞很美,每天早上出太阳之前都会有它,本无甚希奇。问题是现在居住在城市的人很难看到它了。我外出旅游时,多次和其他游客一样,半夜起来,爬上山巅,在瑟瑟寒风中,冷得抖抖索索地等待着朝霞出现,旭日东升。可是记忆中失望居多。有时虽然出现了朝霞,但云层一厚,终难见到喷薄欲出,霞光万丈的那一刻。
    有道是“无利不早起”,退休了不用追名逐利,也就懒得早起。今天早起了,有朝霞迎候,可谓“天道酬勤”。据说看朝霞和日出在大海上是最好的,海天一色,无遮无挡,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在沙漠戈壁看朝霞也不错,天高地阔,一望无垠,鸣沙走石,天人合一。我靠着车窗,看着朝霞不断地变幻,看着在朝霞映衬下的天际线不断变换,就像在翻动一幅极美的画卷,觉得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天亮后,又见荒漠中的魔鬼城,又见到克拉玛依大油田,见到油管,采油机和大油桶,耳边自然地响起刘秉义“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的豪迈歌声。看着油田,想着或烈日下,或冰雪中石油工人的辛勤劳作,不禁思绪纷纷。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且也说不清什么公平不公平。土肥水美可以是鱼米之乡,大漠荒滩也可以是藏金埋银之地。你想升官发财是你的自由,我愿意逍遥自在有我的道理。你可以困守温柔乡,卿卿我我。我也可以风餐露宿,浪迹天涯,任由他人评说。世界本来就是多彩的,是万物的世界。对地球和大自然来说,人和世上的万物都是平等的。火山禁地可以有生命,大海深处也可以有生命。水乡泽国有生命,沙丘荒漠也可以有生命,并没有厚此薄彼。人自诩万物之灵,人生而平等,为什么要把居住的地方区分高下,把生活方式分个三六九等呢?
    车子一路疾驰,车厢里却显得沉闷。也许是出来四天累了,也许是旅途中碰到了些不如人意的事,游客的情绪都有点低落。导游陈古丽看出来了,她提议做个游戏,活跃一下气氛。
    陈古丽要每位游客说一个成语,而且必须记住他说的是哪个成语,等下她问的时候,必须重复这个成语回答她,不能改变。一个成语只能使用一次,后面的人不能说别人已经说过的,要另外说新的。等全部说完了,车厢要评选出一、二、三名。
    大家不明就里,反正闲着无事,于是从司机后面的位子开始,一个一个地依规则实行。有的大概玩得高兴,说些“欢天喜地”,“喜笑颜开”之类。有的可能是当领导出身,说些“舍我其谁”“唯我独尊”之类。有的要表现一下个性,说了“奋勇杀敌”“奋不顾身”“横刀跃马”“冲锋陷阵”。有的可能是对这趟行程不太满意,对导游也有意见,想借此机会把心里的不满表达出来,于是说“上当受骗”“垂头丧气”“无可奈何”“倒霉透顶”。有的为了对发牢骚的人表示支持,于是说“一针见血”。另有些人可能还真想争个名次,说了些或高雅,或生僻的成语,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等全部人都说完了,陈古丽开始提问。她问的是:“新婚之夜,你怎么样?”大家听了一楞,继而大笑起来,车厢一片沸腾。说了轻松愉快成语的还好,那些表示不满的成语这时成了笑柄。有人不肯回答,陈古丽不依不饶,非要他用原成语回答。于是这些新婚之夜“上当受骗”“垂头丧气”“无可奈何”“倒霉透顶”的人,被大家追问是怎样“上当受骗”的,为什么会“垂头丧气”“无可奈何”“倒霉透顶”?最后,大家一致公认那位新婚之夜“一针见血”的人是真男子汉,第一名非他莫属。
    导游这碗饭不是那么好吃啊。要让大家玩好,要确保一个团队的平安,要随时掌握整个团队的动态,尽一切努力化解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矛盾,让大家心情愉快,不投诉。既要让游行社赚足钱。导游自己也要捞到实惠。我们这位导游陈古丽能做到这个份上还真不容易。
    中午在一个叫小石头饭庄的店子就餐,又是吃拌面。以前知道兰州拉面有名,好吃,有筋力。到这个小石头饭店的后厨看一下,才知道面不仅是拉,主要是摔出来的。西北的面粉质量好应该是前提,每碗面条都经过单独的和面、摔面、拉面这几道费力的工序,面条的口感当然和一封封的挂面大不相同了。
   
1、  晨光曦微

fficeffice" /> 

  

     SUC57393n.jpg

 

2、  朝霞初现

 

  

      SUC57404n.jpg

 

3、  收费站日出

 

  

   SUC57410n.jpg

 

4、  早晨的魔鬼城

 

  SUC57421n.jpg

 

5、  67、早晨的克拉玛依油田

 

  SUC57429n.jpg

 

 

  SUC57431n.jpg

 

 

  SUC57433n.jpg

 

8、餐馆

 

  SUC57435n.jpg

 

9  ——16、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内

 

  SUC57436n.jpg

 

 

  SUC57445n.jpg

 

      当年我下放的江永桃川农场,领导要大家种棉花,说有了棉花可以织布给大家发军装,农场就可以变成军垦农场了,还真把我们的一腔热血给烧得沸腾。

      谢谢立立,去西奇,tsy8012!

TOP

《生命的火花》这部电影,我也看了。我岳母当年也报名去新疆,只是在火车站里被她母亲追了回来,否则我的婚姻得改写啦!任何年代的激情都莫过于青年的热血沸腾!内地的安稳,不能忘了他们的“牺牲”,谢谢子耿子的文章介绍。

TOP

      我是1964年通过看《军垦战歌》纪录片才知道石河子的,电影播出后,石河子成了我们那一代中学生的向往之地。谢谢耿兄对石河子之游的详细报道,也谢谢耿兄的好照片。

TOP

喜欢看子耿子的游记,既看美景又长知识,从这篇,仿佛看到当年湘女们经历过的残酷.

TOP

      谢谢湖边士,楚风,落家山人,铁道人,呵呵,白云悠悠的友情跟帖,祝元宵节快乐!

TOP

回复 3# 子耿子 新疆建设兵团是我读初中时非常向往的地方,我对它的了解源于一部叫‘军垦战歌’的电影和那 ... 湖边士 发表于 2011-2-9 12:10

 

   我也和湖边士一样的,非常向往新疆。在初一的时候,我甚至通过邮件,与那里的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交了朋友,书信往来大约有3年的时间,还收到她寄来的葡萄干。后来下乡以后曾给她去过一信,告知我已下到湖南的农村插队落户。不知怎么以后就再也没有了讯息。那时还有一部电影《生命的火花》,也是说的那个时代的故事。女主人公刘海英,烈士的后代,14岁就离开母亲参加了建设兵团。在艰苦的边疆生活中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后来耳朵也聋了。她的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终于战胜了疾病。因为刘海英才14岁,我当时是13岁,看了那些革命乐观主义的描绘,无限向往新疆。自己下乡以后,这么多年来,成熟以后的我才知道,边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那么浪漫。而是充满了艰苦,充满了寂寞,......

  石河子,是我原来特想去的地方,我原来“知道”的石河子,是祖国的最边境,是新疆建设兵团的农10师,看了电影小说的宣传,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几乎成了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

  谢谢楼主的介绍,我也跟着神游了石河子。


我的QQ邮箱:76234570@qq.com
我的网易邮箱:lxhpqj@163.com

TOP

  读子耿子的游记好过瘾, 希望能继续拜读。

 

   想必有下一个目标了吧

嘻嘻、哈哈、呵呵!笑对人生,心情舒畅

TOP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多么优美的歌词!在这戈壁沙滩变良田的过程中,付诸出了多少代价?想都不敢多想!向八千上天山的湘女致敬!向千千万万兵团战士致敬!!!

TOP

回复 5# 楚风

       谢谢楚风君!向尊敬的表姨致敬!

       如果能把她当年的经历记录下来,一定是一篇宝贵的口述历史。

       祝新年好!

TOP

 

    八千湘女的付出换来了祖国边疆的安宁和繁荣,她们无疑是后人不能忘记的伟大牺牲。

 

    只是太过残酷,太------


TOP

     喜欢看子耿子的游记,讲得清楚,而且有自己的看法,对于读者很有启发。

    湖南当年的湘女们,属于各地进疆的女子中质量最高的部分。年轻、漂亮、文化高,而且都是未婚,所以注定了她们当年都是“抢手货”。我有一个表姨,就是当年八千湘女之一,现在还健在,一直留在新疆。她们这批人同那批戍边的战士一样,是为了共和国作了巨大牺牲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崇敬。 据说当年王震将军写信给黄克诚,请他想法“支援”一批未婚女学生,信中有这样的话:“就是招她们来嫁给我们的干部战士,繁衍后代,稳定军心。”黄克诚拿着信笑着说:“这个王胡子,怎么能这样说话呢?”后来招兵的时候,就只讲建设边疆,不讲嫁人的事。

TOP

回复 3# 子耿子

新疆建设兵团是我读初中时非常向往的地方,我对它的了解源于一部叫‘军垦战歌’的电影和那首‘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歌曲,那时候不知道八千湘女的故事,如果知道,美好的向往一定就没有了。

在此向为了祖国边疆建设而贡献了青春乃至生命的湘女致以崇高的敬礼!

谢谢老兄美文!

TOP

    为了稳住军心,为了稳住边疆,王震等军垦领导真是煞费苦心。
    除了招收8000名有一定文化的湖南女兵先解决老同志的婚姻,王震还四处“化缘”。1951年,从华东招收了2000多名部队医院的护士,以解决营以上干部婚姻问题,还从山东招了一批妇女,以解决连排级干部的婚姻。山东妇女大多已经丧偶,她们的丈夫死于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后来,还有国民党起义部队一些老兵没有成家,于是,王震通过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又招了920名改造好后“从良”的妓女进疆。
    在各地妇女成批进疆的同时,王震还要求各级干部,让那些在内地有家属、亲属的官兵给家里写信,动员她们来新疆。至1954年,当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候,部队中的女姓比例已经增长到约占全体人员的40%,将士们的婚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真是一项极艰难,极伟大的工作。
   据档案馆的资料统计,在进疆的8000湘女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3岁。就是这样一群花样年华的女孩,怀着青春的梦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之路。湘女们的青春在年复一年的劳动中不知不觉流逝,她们逐渐学会接受与理想截然不同的现实。由于进疆湘女结婚普遍较早,丈夫大多是老红军、老八路,几十年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很多人的身体都垮了,加之年龄偏大,这就注定了她们大多中年守寡。更有一些湘女在上世纪60年代,因响应号召退出工作,回家成了看孩子的家庭妇女,在生活上更加依赖丈夫,一旦丈夫去世,她们只有在艰难中守望岁月。当荒原中的新城拔地而起时,湘女们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当沙漠变成绿洲时,八千湘女已是满头白发。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兵团战士和八千湘女为祖国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站在博物馆那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实物面前,久久难以离去。牺牲本指古人为了部落或国家的利益,向神奉献的祭品。八千湘女的付出换来了祖国边疆的安宁和繁荣,她们无疑是后人不能忘记的伟大牺牲。
    当年我们这一大批知青下乡时,也只有十几岁。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现在说胁迫欺骗也好,说自愿改造也好。说下乡后快乐也好,说艰苦也好。说荣也好,说辱也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毕竟经历过,奋斗过,拼搏过,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书写过一笔。我们的命运就和八千湘女一样,在大时代的潮流中,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面对自己已逝的青春和情感、付出和收获,能否无怨无悔,只有自己才知道。湘江边铭刻着八千湘女上天山故事的纪念碑,各地怀念蹉跎岁月的知青园,不知能否让后人深思,让人们掩卷长叹?
    从博物馆出来,我抓紧时间去拜谒了王震将军的铜像。王震对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不可磨灭的。他对治理新疆有独到的深刻见解。他对新疆建设兵团,对广大的兵团战士,有深厚的感情。如果不是王震当年进疆和陶峙岳将军联手,新疆的稳定很难保证。如果不是王震在兵团被撤销后努力向党中央建言恢复,当年倍尝艰辛的兵团战士今天不会这么幸福,新疆不会有今天这样翻天复地的变化。就是我,今天也不可能这么安逸轻松地在新疆大地上旅游漫步。
    我们这个旅游团在兵团博物馆门前合影留念后,乘车离开石河子。石河子是美丽的,城市周边像内地一样,也在大搞开发建设。看得出来,中央援建新疆,开发大西北的计划正在落实。对内地不少所谓的开发建设,我很反感,但我觉得像新疆石河子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应该抓紧开发建设。新疆太大了,人太少了。60年前20万大军开创的屯垦和建设事业,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有热情的人来延续和继承。
    车子下午15:30离开石河子,18时回到乌鲁木齐。我们这趟喀纳斯之旅就算结束了。四天的行程太紧张了,我几乎没有正经吃一餐饭。到旅行社联系好明天游天池的行程,第三次投宿大通宾馆后,我和妻子直奔“五一星光夜市”。新疆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我还有很多尝都未尝,今晚一定要大饱口福。

 

 

19、整洁的石河子街道

 

  SUC57469n.jpg

fficeffice" /> 

20在博物馆前合影,太原的旅友不失时机地做宣传。

 

 

  SUC57471n.jpg

 


TOP

    下午,我们的旅行团按计划参观石河子。
    石河子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辖的县级市,一度是兵团总部所在地(后总部迁至乌鲁木齐)。也是农八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的新兴城市,它是陶峙岳起义部队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官兵建设起来的。石河子市是以农场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军垦新城,以“戈壁明珠”的美誉著称于世。
    我小学时就从描写建设兵团的小说里知道石河子,独山子这些地名,对这些遥远的地方深感神秘。可能兵团战士之后的导游陈古丽对兵团特别有感情,也想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以特地安排我们参观石河子。说实话,石河子离乌鲁木齐有150公里,如果不是专门安排,一般游客想到石河子去并不是很方便。我对陈古丽的安排很满意。
    车子一进石河子垦区,就让人觉得这里的确是块很适合屯垦的地方。地势平坦,河流、沼泽很多。田野里长着各种农作物,采摘下来的辣椒大片大片晾晒着,红得耀眼。陈古丽不无自豪地介绍石河子,说它是新疆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展示兵团风貌的重要“窗口”。环境优美,清洁卫生。是 全国“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城市”、“文明城市”。她还特别要汽车在市里转一圈,要大家看路边硕果累累的苹果树。苹果在树上没有人摘,成熟了掉下来也不会有人捡。每个人都自觉维护“文明城市”的荣誉,爱护城市的一草一木。让我这个特别看重城市绿化的人深受感动。
    在石河子主要安排参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
    新疆屯垦戍边事业源远流长,从西汉屯田戍边开始,历经汉、魏,至明、清2000余年。 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新疆的长治久安,党中央经过多次整改,决定在新疆成立建设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于1954年11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其后,兵团走过了发展,衰退,撤销,恢复,重新发展的艰难路程。 
    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反映军垦历史的博物馆。主要藏有兵团军垦战士进军新疆前和新中国成立后屯垦戍边时的实物、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实物和文献。参观博物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产建设兵团的功绩不可抹灭。尤其是今天,兵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是我们对兵团的关注,更侧重于那二十万兵团战士的命运,被“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所感动。
    新疆“屯垦戍边”的治理模式虽然历史悠久,但各朝的屯垦,最终无法摆脱“一代而终”的结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屯兵戍卒不能扎根边疆,他们的家人往往都在内地,随着年岁的增长,人心思归。胜利进军新疆,而且下定决心要驻守新疆的解放军同样面临这个严峻的问题。
    当年驻疆部队中,男女比例极不协调,国民党新疆起义部队十万大军,平均年龄38岁,98%的官兵家在内地,96%的官兵没有成家。而解放军入驻新疆的十万大军,团以下的指战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光棍汉。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部队明确规定:“汉族军人不允许与少数民族妇女结婚。”
    当时有军垦战士埋怨说:“在战争年代,生死无常,我们这些军人没能成家。但江山打下来了,我们还一直打到了新疆。好了,现在新疆解放了,让我们解甲归田,回去娶妻生子,这不过分吧。让我们在这里开荒种地也行,但你不能让我们在这里种了一辈子地,最后还落得光棍一条吧。”
    官兵们的婚姻问题,随着战争的结束,渐成燃眉之急,事关半壁河山的安危。
    新中国军垦事业的创建者王震深知“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于是向党中央反映了部队官兵婚姻难的严峻问题。不久,中央做出决定,允许新疆军区从内地招收未婚女青年参军,支援新疆建设,解决大龄官兵的婚姻问题。这一来,二十万大军扎根的问题解决了,祖国边疆长治久安的问题也解决了。但却带给了不明真相的八千湘女,数万鲁女无尽的哀怨和乡愁。
    冥冥中我们湖南人与新疆特别有缘,清代左宗棠带领湖湘子弟进疆平叛。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湘女首当其冲为维护新疆的稳定作出牺牲。
    1950年底,新疆到湖南招兵,在长沙市营盘街38号设立了招兵点。大街小巷贴出了新疆军区招聘团的广告,招聘团还大量印发了《新疆鸟瞰》,把新疆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神往。《新湖南报》也登出了招兵启事:条件是16岁到2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未婚女性。参军进疆后,可分别入俄文学校和其他各类学校学习,或进工厂做纺织女工,或到农场开拖拉机,或进部队文工团……只是没有提“婚配”和“生儿育女”之类的话。
    在“有志青年到新疆去,为祖国大西北贡献青春”口号的感召下,一批批湘女高唱着著名的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义无反顾地往长沙招兵地点赶。到1952年,已经有八千湘女进疆。“八千湘女上天山”由此扬名。
    八千里路云和月,长达四五个月的时间。疲劳,车祸,疾病,残匪偷袭,饮食习惯改变,水土不服,让湘女们尝尽了进疆行程的艰辛。到了迪化,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略做休整,湘女们又被四散分到千里之外的各垦区,更远的还得骑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接下来,吃杂粮,睡地窝子,成年累月无比艰苦的劳动。博物馆墙上有一幅当年兵团战士填的词《江城子。宜红柳,似白杨》。词曰:“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梁。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让妻子在朗诵时忍不住落泪。
    生存的残酷,没有吓住湘女。可是情感的苦恼,结婚扎根问题,却把湘女难住了。
    1952年,在新疆举行欢迎入疆湘女的大会上,王震鼓励她们说:“同志们,你们要安心边疆,扎根边疆,要为新疆人民大办好事,要把你们的骨头埋在天山脚下……”他的话还没讲完,台下的秩序就乱了,因为大家原以为参军两三年后就可以转业回湖南老家的,这时从将军的话里才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许多人当场就哭了。
    由于湘女是分期分批来新疆的,迫于现实,军人的婚姻问题,也就按职务、年龄、参加革命的时间,一批一批地解决。时不时便有领导会给湘女介绍对象:二十八岁以上,五年以上党龄,团级干部,怎么样?你要不要?“二八五团”的说法逐渐流行。
    那时候,女兵们最害怕听到那个“谈”字。只要一听说哪个首长要找你谈话,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首长找谈话”。到了部队,组织代替了父母,婚姻一旦被组织决定,也就只有遵从、认命了。当时一首打油诗,反映了这些湘女们的命运:婚姻法,婚姻法,男四十,女十八,跑到新疆找爸爸,配的是夫不是爸,生儿育女把根扎。

 

     SUC57448n.jpg

 

     SUC57449n.jpg

 

    SUC57450n.jpg

 

 

    SUC57451n.jpg

 

  

   SUC57452n.jpg

 

 

    SUC57454n.jpg

 

 

17、博物馆外景

 

  SUC57461n.jpg

 

fficeffice" /> 

18、博物馆外广场,远处是王震将军铜像

 

  SUC57463n.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