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当民办教师 知青的美差

  岁月匆匆, 日月如梭,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已过去了四十多年,在我们一代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的特定年代,一段魂萦梦绕的蹉跎岁月,已成了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插队落户的地点是华容县集成公社(地名称集成垸),集成垸是长江荆江段靠南边的一个面积约三万多亩的一块小平原。1968年底,国家实施长江改道工程,动员了湘鄂两省数万民工用人工开挖出一段新河道,将湖北省监利县上车湾至湖南省华容县的洪山头这一段长江进行裁弯截直。长江改道将集成垸切割成为一个四面被长江环绕的孤岛。就在这个孤岛上,我度过了将近五年的知青岁月。

  长江改道后,集成垸原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不通公路不通电,更显得偏僻落后。垸内人员出入全靠小木船或少有的机帆船渡过长江,交通极为不便,有一位女知青就是因渡江时船翻落水而葬身长江。由于电力、通讯线路难以过江,垸内信息十分闭塞,我记得当年林彪叛逃苏联事件发生后,长沙知青通过一些渠道获知这一消息并互相传告,而一些大队干部还是从知青中得知这个惊人的消息。

  当地的教育也十分落后,在长沙知识青年未来前, 我所在的大队办有一个小学,位于大队部旁。名为小学,实际上就是一间破旧的房子作为教室,二个老师教四、五十个初小的学生。采用复式班教学,即一个教室有二、三个年级学生,老师给一个年级学生讲课,同时布置另一个年级学生写作业,根本没有什么教学设备。当地小孩读完初小的学生,必须到十几里地外的乡镇所在地上高小。要上中学就必须渡过长江到更远的中学去。所以,当地农民都读书不多,尤其是女孩子没读多少书,不少还是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

  有人全盘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但我认为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有很多否定的道理,但有一点却不能否定:知识青年到农村带来了城市的文明,改变了当地农村的文化结构,一大批知青成为了当地学校的民办教师,提高了农村的教育质量。当时在集成垸各社队学校当民办教师的长沙知青占了教师的一多半。

  1970年红旗大队在34生产队之间新盖了一排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共有五间教室的简易平房,平房前开辟了约200多平方米的学生活动场地,抽调了3名长沙知青和2名回乡知青担任民办教师,开办了高小,对外称为红旗小学。能够到小学担任民办教师教书与长年累月在田地辛苦生产劳动的农民相比,民办教师算是让每个知青都羡慕的肥缺了。但担任教师的人选要由大队干部指定,不但要有文化,还要被他们看得起,认为是表现好的,实在不容易。

  我是1971年才担任民办教师的,先是任代课教师。不久,被公社教育组和大队任命为红旗小学校长。那时在小学担任民办老师的还有几个长沙知青和当地回乡知青农民。我们都未受过师范教育正规培训,但能在一个优越的岗位上去教育贫下中农的后代,我们都很珍惜这份工作。我们边工作边学习,深夜都在煤油灯下认真备课、批改作业,一心考虑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上我们谆谆教诲、严格要求,有一次,有位老师将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留校到天黑,还曾引起家长们一场争论,有反对的,有的却赞扬。

  由于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些农民不愿送子女尤其是女孩子来上学,要让子女留在家挣工分、带弟妹。我们就挨家挨户动员,允许一些女孩子带弟妹进教室听课,实在困难交不上书费就减免。678队学生上学路途太远,为此我们还在6队设了一个一年级教学点,使这些学生能就近入学。在校学生很快就达到100多人。

  我们组织学生勤工俭学,种棉花、种芝麻,用勤工俭学的收入添置教学设施。假期中,我利用返长沙探亲时机,采购了一批图书、连环画、篮球、风琴和留声机,自己一个人肩挑人扛将这些教学设备背回了学校,从而改变了教师上课时光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上讲台,上音乐课乐课靠老师拉二胡教唱歌的状况。课余时间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图书,更让他们开阔了眼界。我们在教室前的空地,树起了简易篮球架、挖了沙坑,使学生有了体育锻炼的场地,还组织了学生篮球队。我们在六一儿童节放广播、组织学生搞活动,使农村的孩子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节日。我们还开办了农民夜校,组织教师和知识青年为当地农民上课、扫除文盲。当时学校办得红红火火,教育质量也多次受到公社教育组的表扬。

  1972年,我们红旗小学的学生篮球队夺得了公社小学生篮球赛的冠军,并代表公社参加了华容县小学生篮球赛。那一次,红旗小学参加篮球赛的小学生都是第一次出远门,有的甚至是第一次离开集成垸,他们到洪山头镇第一次见到了汽车并坐上了长途公共汽车,到县城的几十里路途中,他们高兴得屁股一直没有坐在椅子上,而是站着看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他们说啊、笑啊、叫啊,那种新奇、兴奋的神态至今令我不忘。毕竟是来自偏僻农村的孩子,在县里的篮球赛中他们没有夺到名次,但我们使这些来自偏僻农村的孩子走出了集成垸,看到了集成垸外还有更大、更丰富多彩的世界。

    现在,我所教过的红旗小学的学生们大多数仍留在农村成为了农民,但也有一些成为了当地乡村、镇干部,有的走进了县城工作,个别的考上了大中专学校,迈进了大城市成为了国家干部。对于这一段担任民办教师的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册网址是:http://8800784.photo.163.com

  200642316244557817[1].jpg

这是一张四十年前下放在华容县集成垸红旗大队的长沙知青们的合影,它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回忆.照片上的知青大多是长沙市二中的高、初中生,照片是在红旗小学前照的,背景的房子是教室,篮球架是知青们在大队支持下制作树立起来的.知青手中的体育用品是小学的教具,这些也是在小学当民办教师的知青从长沙购回的.19691979年中有十余名长沙知青先后在红旗小学任教,在简陋的条件下传播文化知识,培养了数百名小学毕业生,至今不少走进城市工作的当年农村小孩仍念念不忘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长沙知青.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册网址是:http://8800784.photo.163.com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