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知青断想

知青断想

一笑了之

本文依法享有附于其上之著作权益,非经授权,禁止采用

 

我写这个标题的时候,有几分伤感在上头。知青网愈是热闹,这份感触愈加沉重。距知青下放运动年代渐行渐远,这份影响了整个国家发展进程史实的记忆将会慢慢清淡。还有十年,最后一批下放人员的年龄都近古稀了。尽管有部分身体结实遗传基因好的人,仍能生龙活虎,但自然规律将使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得不退避三舍。人生进退本没有什么,可我们这一代却有诸多的不服气。其一,尽管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我们过上了不复往昔的生活,可当时那并不成熟的政策给我们这代人造成的伤害,至今都没有人站出来说声对不起。特别是听到一些在那个年代里的既得利益者摇旗呐喊:“青春无悔”口号的时候,没有一个知青不会感到针戳般的刺痛。谁不悔?数年最具可塑性的光阴,就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周而复始的体力劳动中损耗!只是这损耗找不到人进行补偿罢了。其二,人生的得失本不值得提起,可我们这一代人太得不偿失。我们曾经以为自己是改造世界的尖兵,曾经以为在广阔的田野里真会有无穷的作为,事实上从告别了家乡再见了父母那天起,懵懂的我们就走上了一条背弃文化、背弃学识的不归路。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比金子还要金贵的青春,还有道德层面上向善、向上的自信。无数的无一技之长的5060下岗人员的脊梁,原本是可以顶起这个世界的龙骨啊……

正因为我们找不到已经失去了的青春,我们才十二分地珍惜自己的好名称:知识青年。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的汉子大娘爷爷奶奶们,在后代面前、在社会环境中可能会适应自己的年龄状况,一到了自己昔日的伙伴周围,马上唤醒了自己的知识青年意识。从晚会上团聚中,我们都看到了这样的场面。

实际上被大家视为荣誉的“知识青年”这个名词,仔细地分析,不过是一顶人人都可以戴,戴了之后就会沾沾自喜的高帽子。有了这顶帽子,即使是社会上身无一技之长、腹没丁点墨水的青年,也觉得脸上有光,觉得自己真的就是肩负改造世界的生力军。可为了防止这班戴了高帽子的青年人不晓得轻重,难于管理,当时还送给了乡下农民兄弟一顶城市青年灵魂工程师的帽子。尽管在送帽子之前,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可怜的是,满怀激情的城市知识青年所接受的再教育,不过是让他们为了果腹、为了回到家乡,而不得不弯下应该挺直的腰杆,不得不丢弃曾经海阔天涯的胸怀。当激情变成绝望,理想成为泡影。多少天之骄子沦为梁上时迁,一代清清白白的青少年学子陷入了不知有秦无论魏晋的迷惘。白净少女被掌握招工招干推荐权力满口黄牙的家伙玷污,刚烈的小伙被狭私报复五花大绑……哪个都晓得的经历,哪个都目睹的悲哀!可即使领受了这么多的磨难、欺骗,我的善良的兄弟姐妹,仍一如当初地把愚弄自己的“知识青年”桂冠珍藏。

我常常想,要是知识青年们永生没有出头之日地困在乡村,会是一种什么结局?实际上,我的设想完全是杞人之忧。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都无法阻挡。云南知青卧轨请愿最终达到全国知青回城的目的,宣告了一场历时十几年劳民伤财愚民政策的彻底破产。从严格意义上分析,真正的文革结束,并非四人帮倒台的那一日,而是知识青年得到解放的回城日。也只有知识青年这一群体的反思,才会有后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我们知识青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在乡下虚度的那些日子,而是促进了整个社会反思,成了改革开放的先锋!

我们终于有了真正值得自己骄傲的价值,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直接投身其中的,只是我们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但所有的骄傲却归于我们这个群体。因为艰辛生活的融合,知识青年的灵魂已经融入到了一致的价值认同之中。

这便是各地的知青网站为什么火,为什么人气高的原因。因为支撑这个网站的,是一群曾经有过共同经历的战友。一个网站被成千上万的人视为家园,为什么?因为它里面有我们一致的价值观,有我们都经历过的苦难史,有我们大家都骄傲的回忆:我们曾经都年轻!

文章为率性之作,得失在一笑之中。
惟愿遇见的你是睿智的

回复 3# 一笑了之

按胡发云的观点,文革早就开始了。当然不是在前清,……

TOP

回复 2# 哥巴

如此类推,文革应该是从前清开始演烈的文字狱起步的……

文章为率性之作,得失在一笑之中。
惟愿遇见的你是睿智的

TOP

回复 1# 一笑了之

从严格意义上分析,真正的文革结束,并非四人帮倒台的那一日,

以胡发云的观点,WG并没有结束。不知别人相不相信,反正我……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