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國人的驕傲

(轉載)
Angler:青蒿素—用科学方法从传统中草药中提炼出的一粒闪光的晶体
【青蒿素(artemisinin)是用现代科学技术从2千年传统中草药的精华中锤练出的一颗光芒四射的福星---写在屠呦呦荣获2011年拉斯卡临床医学研究奖之后】

喜讯传来,屠呦呦荣获2011年拉斯卡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使她一夜之间成为一位在全球医学科学领域家喻户晓的杰出中国科学家。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科学院是干什么吃的,竟然让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工作者至今与中科院院士无缘?选评院士的人们到底是有眼无珠,还是根本就没眼?简直就是中科院的头等滑稽事件。仅此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可以笑话中科院了。

屠呦呦是浙江宁波人,生于1930年,她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此后她于1959年在西医学中医的“指导思想”下,又脱产系统地学习中医学两年半。这可以说是歪打正着,为她以后开发研究中草药的精华打下必要的基础。在那个年代,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每个人别无选择的事业。屠呦呦先生曾投入到抗血吸虫药物的研究并有所建树。可惜当时的学术环境崇尚集体奉献而不鼓励个人奋斗和出名成家,以致屠先生很少有显眼的科学文章发表。那时候讲的就是又红又专无私奉献嘛,我们所熟悉的建国初期国内培养出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这种形象。但该说不说,很多人都很认真的去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屠先生应该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67年,据说因为越南战事受疟疾流行拖累,使得越南方面向中方提出要求,需要援助有效抗疟药,加之当时中方有不少整编炮兵师直接参加越战,而且在中国南方还部署了重兵,这些部队和当地民众也都受到疟疾的肆虐。有一些感染的疟原虫已经对当时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氯喹产生了抗药性,这导致恶性疟,脑型疟和因此而死亡的病例不断增加。形势所迫,为解燃眉之急也好,从战略着眼于未来也罢,总之,国家正式启动了一个秘密的523计划,参加的单位大小不下50家,目的就是开发新更加有效的抗疟药物。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的条件,可以从上百万种化学复合物中筛选有效分子。当时最为可行的,最省事的,最有希望成功的途径自然的是从已知的,有抗疟效果的中草药中去筛选。从今天的角度看,尽管传统的中医学含有很多伪科学的成分,但5000年的临床实践,确确实实地沉淀出很多医病疗伤的精华。如何用现代科学手段提炼其精华,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是个很严肃的课题。屠先生三十年前就笃定要为大家做个榜样。人常说时势造英雄,也就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先生被时代的需要推到了最前线。她即是大学药学系毕业,又接受过两年半系统的中医学训练,还有中草药知识,这样的人才在当时的中医研究院里怕也还是不可多得的。1969年,她被委任523计划分派在中医研究院的课题负责人,开始了她对抗疟新药的研究。

根据“拉斯卡基金会”公示介绍,屠先生和她的同事们先后曾收集了近2000个包括偏方验方在内的各种抗疟疾中草药方,从中遴选出200种有希望的草药,并着手从中萃取有效化学成分。到了1971年,她的研究小组已经提取出380种不同的化学成分,其中就有初步纯化的青蒿素。接下来的早期小鼠实验表明,青蒿素在小鼠体内有非常好的杀疟原虫效果。谁知好事多磨,在此之后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当时的方法所萃取的青蒿素在体内杀疟原虫的效果并不稳定。大家都知道,说一个实验结果不稳定,挑明了就是说其结果可重复性差。讲屠先生和她的同事们兢兢业业,坚韧不拔(拉斯卡颁奖人他们这种精神赞誉为“dogged determination”)。通过广泛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他们发现东晋名医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描述,将青蒿浸在一瓢升水里,然后拧搾其汁于水中,喝下这种青蒿榨汁则可以治疗“久疟”。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变了原来的高温萃取法,进而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如此所取得的青蒿提取物其抵抗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的青蒿素变得更加稳定,使其抗鼠疟原虫的效价更高更稳定。

   潜心治学的老一辈科学家令人肃然起敬!
开心上网,平心做人。

TOP

回复 1# wanho

屠呦呦致敬!

TOP

       那年我弟弟去非洲援外,就染上了疟疾,回来后发作了,各种药物都试过了,都没疗效,真是病得九死一生,几乎失去康复的信心了。后来打听到发现了一种新药—青蒿素,可以治这种奇怪的非洲疟疾,去海南某研究所找来这药,才死里逃生。可惜迟了点,命捡回来了,可落下个驼爷的雅号。

       屠呦呦的发现功德无量啊!向屠呦呦致敬!!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