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从称谓开始
——浅议“民工”一词对人格的侮辱
(本文依法享有附于其上之著作权益,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笑了之
中国人一向对称呼极为讲究,不仅在称呼里面表示了人的尊卑,还顺带了其职业特性。如木匠、铁匠等匠工,道士、媒婆、和尚等旁门左道的营生,司机生、服务员等相当旧时生员待遇的行当。不管如何称呼,每一个名称的定义里面,绝少含有鄙视等贬义。惟今天这“民工”的喊法,是解放后的户籍政策带来的产物,含有将乡下人打入另册的意味在里面。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有计划经济给予的工作保障,有粮店按计划供应粮食。凭农民的血汗造就的城里人养尊处优的生活,形成了他们自视清高沾轻怕重的性格。遇有不愿意干的脏、累、差、有失体面的工作,便喊乡里人来干。滑稽的是,干这类脏、累、差事的人,还必须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主。不是舅舅在政府企业做事,就是三大姑八大姨掌握了一些实权。凡从乡里喊来从事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的人,被冠以了一个相当形象化的名字:临时工。临时工若有表现突出的,有可能被转正,不过那机会如中500万大奖般难得。在我的记忆中,中国的临时工只有一回撞上了大运。那是文革时期,据说江青闻听用工制度上有合同工与临时工后,也不顾什么经济规律不规律,硬是吵得当时主政的政府总理让有关部门下文,将除开有政治污点以外的所有在企业务工的临时工转正为正式工人。鄙人当工人时期的师傅,就是搭帮那一次机遇而成了有正式工作的城里人,几十年以后,尽管做工的大多是为资本家卖苦力,老爷子仍谆谆教诲后人要珍惜手上的工作,说那可是党和人民的信用才能得到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乡下朋友已经不只是从事脏乱差之类的工作了,他们融入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仍然具有一定城市优越思想的人,明明自己也不过是芸芸产业大军中的一员,为了以示区别自己与农村来城务工人员的不同,想出了一顶带有歧义的称呼送给他们:民工。
凡做工者,都是民,官老爷会礼贤下士到机床边、锻压炉前来么? “民工”这个称呼,带有相当可鄙的人格侮辱。折现了我们所处的环境里,有待改善的人际关系的沉重,和城乡之间相互融合的必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一支从乡村里来的吃苦耐劳的产业工人队伍,我们所有的享受都将是零,那些靠剥削这支产业工人队伍而发了财的大小老板,不过是一群遭人白眼的混混或是社会渣滓。
我不明白,社会应该是越往前越进步。何以到了今天,却倒退到了用称呼来显示尊卑,满足可怜的阿Q式的精神优越了呢?不知那些称呼别人为“民工”的人可曾想过,自己的父辈或是祖辈其实也是在泥土中洗干净脚后走进城里来的。何况,今天的乡里已然不是人们心目中那般模样了。说句笑话,那些住在近郊被拆迁了房屋的当年的乡里人,家里存款动辄上百万乃至上千万,靠卖几十年身还债才蜗居在几十上百平方米里的城里人的生活质量,连这些乡里人的皮毛都当不上呢。
当然,因为历史的缘故,大多数的乡下还是相当艰苦的。只是条件艰苦,并不是人格可以降低的条件。位尊显赫者未必贤,如被判死刑的郴州市纪委曾书记;艰苦条件却可磨练出洪战辉等道德模范。虽然社会进步是以物质文化为先驱,但我们在建设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奉在一个追求的高度,也是为将来的文化铺垫一个可以上下的台阶。每一个喊出“民工”这个词的人,请你摸着胸口自问一下,假如有别个这么带贬义地呼喊你一声,当作何感想?精神文明建设,从称谓开始,有如您不能直接称呼令尊大人名号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