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大山丛中百里跋涉,无私厚爱,只为把北大校长带进课堂

 

德义双馨,慧眼识才,如斯师长难再得

国家栋梁,尊师重教,这般才俊不易寻

李忠汉老师对弟子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的栽培

 

文:一笑了之  图片:一笑了之、浏阳一中资料

 

在浏阳一中,只要提及北大校长周其凤,大家自然就会联想起他的恩师李忠汉。李老师慧眼识才爱生如子的故事,在校园内外一代代地传诵;周其凤知恩感德尊师重教的品格,感染着他母校的历届师生。

因为工作关系,十年前我为李忠汉老师拍摄了一张用于浏阳一中宣传的个人肖像,当时的校长李剑云特意叮嘱我洗了一张24英寸的图像给李老师。当听说照片是由学校出的费用以后,终身服务教育事业,为国家民族培养了无数栋梁才俊的老人,坚持不允,直到接受了他自掏腰包拿出的成本钱,才笑逐颜开地将自己的肖像予以收藏。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当天晚上李老师竟在家人的搀扶下,颠颠巍巍地提了一对酒到了我的住处致谢。尽管我再三推辞没有接受这令我折寿的礼物,可老人那不沾半点便宜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周其凤有幸,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遇上了这样一位大爱无垠的恩师。

故事当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说起。

1963年,我国刚刚从一场旷世罕见的大饥荒中缓过一口气。风华正茂的周其凤,以优异的成绩,从浏阳北乡考入浏阳第一中学,成为李忠汉老师足下门生。其刻苦笃学的秉性,让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李忠汉老师深为欣赏。假如一切按部就班进行的话,周其凤将在浏阳一中顺利完成学业,这里不过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李老师仅是他遇过的一位老师而已。事情的发展,却往往出人意料。

六十年代初期,物质匮乏,相互碰面大都是问“吃饭了没有”。尽量填饱自己的肚皮,是人们心目中最简单朴实的愿望,凡夫俗子周其凤也不例外。当时社会人才奇缺,能读完初中,已经可以看成是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了。周家经济状况相当不好,捉襟见肘之处比比皆是,继续供一名可以凭劳力养家糊口的学生已经力不从心。眼见就要毕业,家中实际困难又让周其凤一筹莫展。生性刚强,秉信自立的他果断地作出了辍学的决定。其想法很简单:先回生产队赚取工分替父母解忧,待有机会再去参加工作。参加工作的想法是可行的,那个年头只要有文化能写会道,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更别说是从浏阳一中这样的名校出来的高材生。

李老师上课的时候,发现从来不缺课的周其凤居然没有在位子上,忙问学生是怎么回事。有同学据实以告,李老师震惊了,竟慌了神。为人师表的他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失态,泪水从他的眼眶中不听话地往外汩,他舍不得啊!这可是他从教几十年才碰到的一名难得的栋梁之才,岂可因贫困而断了将来的发展之道。那节课是如何上完的,李老师自己都不知道,满脑子都是爱徒的身影。下课后,他没有如往常般去办公室,而是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家中。夫人见他失魂落魄的模样,急问缘由。李老师欲语无言,止不住的泪水又滚了出来。

得知原因后,夫人轻声地说:“别急了,你去北乡接他回来。告诉他,不管怎样都不能放弃学业,我们来帮助他克服困难。”

李老师紧紧地握住了夫人的手:“还是你了解我啊!我回来,就是要和你商量去北乡接这孩子的。”

浏阳北乡离县城近百里路,交通极为不便。如果坐班车的话,得等到翌日清晨六点钟,而且车站离周其凤的家还有几十里路。李老师如何能等到明天!匆匆收拾了行装,就去了北乡。

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到来的李老师,让周其凤一家深感意外。看到急坏了的恩师,周其凤知道任何为自己辩解的理由都失去了根据。

周其凤复又坐回了自己读书的位子上,与以前不同的是,从这开始,他再也不必为了每餐的饭菜票而操心,李老师把他接来后,让他和自家吃住在一起。有师母做的可口饭菜,有恩师耳提面命,1965年高考周其凤不负所望,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李忠汉.jpg

李忠汉老师遗容(一笑摄影)

 

周其凤.jpg

2004年4月周其凤回乡省亲,专程到恩师家拜望,却不料老师已经作古。深为悲痛的他涕泪滂沱,在情如慈父的恩师遗像前躬身不起,随行者无不动容。(一中资料)

 

周其凤2.jpg

 

平易近人的周校长接受母校学弟学妹采访(一笑摄影)

文章为率性之作,得失在一笑之中。
惟愿遇见的你是睿智的

回复 7# 车窗外

没有结束,车兄。只是用一种方式代替了另一种方式,李刚在,太子党在,形形色色的特权阶层在。

我写人闻污言愁,我听辱骂笑……的句子,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酝酿的。当被同类骂成狗崽子的时候,我在想,这人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把别人唤作狗崽子,自己的基因不也变了么。不过当年的句子不是这样写的,不妨抄录如下:人闻污言愁,我听辱骂笑。魑魅魍魉语,当作疯子叫。

文章为率性之作,得失在一笑之中。
惟愿遇见的你是睿智的

TOP

回复 4# 一笑了之 自从以财富把人划分三六九等之后,等级就逐步森严,直到文革结束。

TOP

回复 3# 哥巴 我64年小学毕业,就被政审排除在中学大门之外。当然,与我一样命运的是我们县所有的狗崽子。

TOP

回复 2# 一笑了之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今天算是真正理解了。

TOP

回复 3# 哥巴

 

向李忠汉老师致敬!

你的话让我的思维回到了那个令人诅咒的年代!1964年以后人为地划分、贯彻阶级路线,让无数优秀的青少年在最具可塑性的年代,失去了学习环境,断绝了升华的道路,想起来都使人恨!

好在一切都成了过去。
周主持的北大无显赫的作为,恐怕与个人能力大小关系不大。房价上涨物价疯涨腐败横行,谁都想改,奈何?

二马告诉我,你的书尚存十几本,可否给鄙人留一本拜读。待有时间我到长沙来拿。

文章为率性之作,得失在一笑之中。
惟愿遇见的你是睿智的

TOP

回复 2# 一笑了之

向李汉忠老师致敬!

培养出一个当了大官的学生不容易哦。

周其凤1965年考上北大,有意思。从1964年起,大学的“考”已名不符实,“考”大学已不是考学业成绩,而是考是否“苗正根红”。只要苗正根红,就“考”得上大学;家庭有问题,品学再优也只有落榜上山下乡一条路。例如某市教育局、公安局1964、1965年发布的大学、高中生招生文件中这样写道:“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无产阶级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我们和资产阶级争夺后一代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战线。中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学校招生,必须坚持贯彻阶级路线,对考生进行政治审查,提高新生的政治质量。把好这个关口,是关系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把印把子掌握在工人和贫、下中农子女的手中的问题。”

周其凤做了北大校长,使我们湖南人又有一点面子。最近些年,我们老乡在台面上的越来越少了。

不过周校长到北大后好象没什么作为,有些让人失望。

TOP

 

德义双馨,慧眼识才,如斯师长难再得

国家栋梁,尊师重教,这般才俊不易寻

李忠汉老师对弟子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的栽培

 文:一笑了之  图片:一笑了之、浏阳一中资料

 

到北大不久,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神州大地。潜心向学的周其凤没有忘记恩师的期望、恩师的教诲。别人都忙于早请示晚汇报的疯狂革命之中,他却躲进楼阁成一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文革结束,学富五车的周其凤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被公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83年在美国获得科学硕士、哲学博士的他回到北大任教,随即晋升为教授,此后一路凯歌,位至今日中外闻名的北京大学校长。

成名后的周其凤,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恩师。平时书信往来尚在其外,只要回家省亲,无论多么忙碌,都要去恩师家中拜望。每次学生到来,老人都欣喜非常。离休后安享晚年的李公别无所求,与弟子一起说的,多是告诫他要戒骄戒躁,勿忘振兴中华。最让人感动的,是爱生如子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还不忘提醒家人:“其凤很忙,切莫去打扰他。我的后事一切从简,不要耽误了国家需要的人。”

    我的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可我厌烦给人写传。这次是例外,因为这件事情确实感动了我,为什么我不能拿这感动去感动别人?

    博友于小航说得好:“一个人摊上一个好老师是烧了高香。”周其凤有幸,遇到的是李忠汉老师。假如遇到了那些利欲熏心的角色,命运又该是另外一种写法。人间所重的,没什么比得上在困难的时候拉你一把的人的那份情那份力!我在苦日子里熬过,对此深有感触。李忠汉老师的无私厚爱不仅是为北京大学培养了一位校长,而且向后人传播了一种无私奉献有教无类大爱无垠的崇高伟大的品德。

    天下教育工作者能如他一般爱护关心无亲无故的学生者,鲜矣!

    写完此文,我已泪水盈眶。既为李忠汉老师慧眼识才无私厚爱而感慨,亦为周其凤奋发图强知恩感德所动容。这段师生间的佳话,散发着几千年文明古德的芳香。闻之,焉能不醉!

    愿这个世界上的好人一生平安。

人生苦短,情义悠长……

 

文章为率性之作,得失在一笑之中。
惟愿遇见的你是睿智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