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队上过去有172.4亩水田,自从联产承包以后,就逐年减少。尽管说起来我们队是冲里的生产队,但大多数天还是在界上,有的地方光是从村里走到田边就要差不多一个钟头,土质瘠薄水源紧缺,多是靠天吃饭的卫生田。这样,先是高界上的田如白岩印没人种了,以后逐渐往冲里收缩。尤其是后来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在家种田的人少了,田也越种越少,到现在撂荒的水田已经将近100亩了,占一大半。好在现在种的是杂交水稻,单产高,每亩总有上千斤,总产量基本上差不太多。 这次回到队上,感触较深的是,四十年前是哪些人在种田,现在还是这些人在种田。除了爱生,马伢仔少数几个四十来岁的人以外,种田的主力都是六十多七十岁的老人了。想当年,五六十岁的人已经是半劳力了,很少从事强体力劳动,队上的主要劳动力就是这些二三十岁的人。他们劳累了一辈子,四十年过去了,年轻一点的已是花甲之年,老一些的更是年逾古稀,可是他们仍然要从事耕作,打理家里的那几亩到上十亩水田。 四十多年前,我们到队上的时候,村里有四十多个人,四十多年后我们再回到队上的时候,村里还是四十多个人,所不同的是,现在这四十多个人,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六十以上的占了将近一半,孩子们也是将近一半,而二十到五十岁的青壮年包括妇女加起来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年轻人全都出去打工了。 外出打工是村里人的主要谋生手段,无论在外面多累收入多低,比起在村里干农活还是要轻松一些,收入更是多很多。以建华为例,结婚晚当年分地的时候两口子只分到了五亩多地,一年下来大概能收五六千斤稻子,除掉口粮,再加上买种子肥料农药的开支,老两口的净收入只有两千多块钱。这点钱显然不够维持生活的,六十多岁的他还不得不经常出去给人家打短工,一亩地连犁带耙全部做下来才180块钱,就靠这些钱补贴家用。 可是,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人都已经老了,不但无法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还要勉强拖着一把老骨头去作田,但是,十年以后怎么办?建华说,再做几年要是做不过来了,就把冲里的田不种了。再往后呢?不敢再想了! 村里的老人德宝,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老婆也在外面带孙子,去年过世了,家里的十来亩田没人耕种。孩子们在外打工,绝对不愿后来打理这点田,再说从小就在外面打工,就是他们回来,恐怕也不知道怎样种这些田,只好不管。是开月看着这些田位置好地也肥,要是撂荒怪可惜的,都种上了烟叶,总算保住了这些地。可是,如果他们都做不动了,没人接手,再好的田也逃脱不了荒芜的命运。 再过十年,谁来养活13亿中国人?
建华,方和的儿子,一辈子因为出生问题而受尽歧视,却是一把种田好手。今年六十多岁了还要种自家的田,还要打短工。
建华的田,丰收在望。
沉甸甸的稻穗,得益于杂交水稻的推广,也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结果。
小山沟里的田,都已经荒芜了。同样的命运,会不会落到所有田地的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