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中国知青梦》作者邓贤

中国知青梦  邓贤

仅以此书,祭奠所有在辉煌的噩梦中悄然死灭的青春。——作者题记 fficeffice" />

   公元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日上午十一时,也就是北京那个庄严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意义重大的主题报告的时候,在云南边陲一个地图上无法查到的叫做橄榄坝的偏僻地方,一个名叫徐玲先的上海女知青腆着无比沉重的大肚子,困难地行走在凹凸不平的山间小路上。没有人声喧哗,没有尘土飞扬,只有一缕深秋的太阳寂寞地穿过树林,将破碎的光斑洒落在这个即将成为母亲的气喘吁吁的年轻孕妇身上。女知青不时直起腰来,抹一抹额上的汗珠,或者扶住路边的树干歇一歇。她当然不可能知道此刻正在遥远的北京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与她和知青未来命运的关系,眼下她只有一个比任何时候更加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快快赶完这段不算太短的路程,把孩子生到医院去。就这样,当这个已经在上山下乡道路上跋涉了整整十年的女知青正孕育着自身对于未来的巨大希望,步履维艰地走向分场医院的时候,她并不知道她的人生之路即将走到尽头。因为一个可怕的灾难正在前面等着她,死亡的阴影已经张开翅膀。从任何意义上说,七分场这间只能遮风挡雨条件简陋的旧房子都不能被称作“医院”,正如那个出身贫农,当过部队炊事员,高小毕业,被选拔进“红医班”深造三个月的成医生也很难可以被称为“医生”一样。然而,成医生和他的同事们确确实实在这间从未认真消过毒的大房子里一直工作了将近十个年头。

成医生并没有对孕妇的到来感到紧张或者惊慌失措。他让一位对生孩子富有经验并且热心的家属大嫂做他的帮手,又从容不迫地将所有接生器械一一消毒,然后戴上橡皮手套,耐心地坐在椅子上等待婴儿的降临。不料整整一个下午过去了,胎儿并没有马上出世的意思。事情到了这一步就变得很不公平,因为医生和患者同样需要吃饭和休息,需要遵守共同的作息时间。于是医生在一连看了三次手表之后,决定立即回家去吃晚饭。他吩咐家属大嫂暂时替他照看产妇,有事到家里找他,然后就离开卫生所急匆匆回家去了。

 
不幸的事发生了。产妇出现横位难产的症状。此时,成医生已外出两个多小时未回来,产房里只有家属大嫂一个人。不久,一个令所有产科医生谈虎色变的魔鬼——子宫大出血猝然出现。九时四十五分,女知青在送往农场医院途中停止呼吸。母子双亡。十点半钟以后,终于有人在距场部不太远的一间低矮的小伙房找到那个烂醉如泥的医生。

  
农场医院的西南角有一间简陋的停尸房。连日来,这个一向被视为畏途的地方突然成为当地舆论注目的热点中心。闻讯赶来的知青络绎不绝,将停尸房围得水泄不通。死者被换上一身草绿色军装,头发梳得像过节一样整齐,面部淡淡化了妆,部分掩盖了年轻生命被撕裂那一瞬间残留的痛苦痕迹。那个未及出世便过早夭折的小生命被裹在襁褓中,与他的母亲并排躺在一起。母子俩看上去都不象是遭到意外而是熟睡一般。前来吊唁的知青大多是本农场的同学或战友,他们有的赶了很远的山路,个个挽着裤腿,臂戴黑纱或者小白花。有的女知青尚未进门就忍不住大放悲声。人们与其说用眼泪痛悼亡友,不如说同时也为自身的知青命运而悲泣。
 
医院的人们长时间沉浸在这种悲痛和压抑的气氛之中。……人们互相传染和彼此激发着长期被压抑的怒火和不满。有人筹划举行追悼会,要求农场善后处理;更多的人提出必须追究肇事者责任,改善知青待遇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等。上述提议立即得到多数知青一致响应。于是这种由女知青瘁死引发的不满情绪迅速演变为针对知青普遍命运的反抗行动。

 
知青中迅速扩散的敌对情绪使得农场领导深感不安。当天下午,医院借口天气炎热尸体不宜久留,试图将尸体转移掩埋,遭知青阻拦,未果。十六日,农场保卫部门奉命强行处理尸体。知青不允,双方发生摩擦。消息传开,知青哗然,于是越来越多群情激愤的男女知青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

回复 47# 笑对人生 碑在人心中。

TOP

回复 46# 芝麻开排 永久的怀念.

TOP

芝麻开排讲得好: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没有云南及各地知青的团结奋斗拼死抗争,知青大返城和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可能没有那样快。 向敢于抗争的云南知青致敬!

我们应该为他们立碑

TOP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没有云南及各地知青的团结奋斗拼死抗争,知青大返城和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可能没有那样快。

  向敢于抗争的云南知青致敬!


TOP

感天泣地的求生存抗爭!终于感动上帝,放雀归林。可敬的兵团战友!向你们致敬!我们能得到最后的安罝,有了 ... 江正国 发表于 2011-8-17 19:35
那些献出生命的人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TOP

回复 40# 二马 就我一人穿背心,好象不文明。所以就换了。

TOP

        我的意思是当时的决策层至少不愿意看到这个事闹大了,绝对不利 ... 楚风 发表于 2011-8-17 15:27

这种解释比较有说服力。

TOP

感天泣地的求生存抗爭!终于感动上帝,放雀归林。可敬的兵团战友!向你们致敬!我们能得到最后的安罝,有了后半生的安居乐业,是邓爹体谅开了一次大后门。

TOP

感天泣地的求生存抗争!终于感动上帝放雀归林。可敬兵团战友!

TOP

回复 17# 车窗外

 

我是05年在凤凰网知青频道看到,当时就下载了。你既然注册了凤凰网,可到知青频道版去转转,里面读书栏中有较多的知青文学。

 

——呵呵呵,谢谢车窗外君的推介!

    凤凰网与二马有着一段渊源呢——我开始上网是在凤凰网的知青频道玩,在那里的知青版图上抢了湖南的第一名:建立了我们的知青点。后被石门斑竹拉来湖知网的……

    不过,还是没有你那么全方位的去了解它!

       你买新衣了?白背心换掉了?

_凤凰博客:http://blog.ifeng.com/2471114.html

TOP

对越作战的因素可能性不大,因为知青政策是全国性的,何况知青戌边是国家当时的既定政策。 车窗外 发表于 2011-8-17 12:20

 

      我的意思是当时的决策层至少不愿意看到这个事闹大了,绝对不利于不久后的调兵遣将。假如这件事不是发生在云南边陲,而是在国家的腹地,或者换一个时间,也许就会是另一个结果。因为这个事,导致了全国知青的大回城,那是后来的发展,也许是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

    还有一个从政治上的需要来说,适时终止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有全盘否毛、平息怨气的因素暗含其中,所以邓公才顶住压力,毅然拍板。这样的事,此后决无二例。

TOP

         看到“伯伯,救救女儿!”这一段,我流泪了。我们都曾经是 ... 楚风 发表于 2011-8-17 11:42

对越作战的因素可能性不大,因为知青政策是全国性的,何况知青戌边是国家当时的既定政策。

TOP

回复 35# 火土重生 不少好书是先在海外妻表,然后再回娘家大陆发表,这是出版业的一个怪现象。

TOP

    

    看到“伯伯,救救女儿!”这一段,我流泪了。我们都曾经是这个大队伍中的一员,很能够理解这样的举动。云南知青还真不错,能够这么团结把这个事办成,这里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毅力。

    这件事情,当时的中央能够松口,有诸多的因素。其中要准备对越作战,必须保证边界安宁是一个重要的、又不容易引起后人注意的原因。

TOP

回复 32# 车窗外

  的确有许多反映当年实际情况的书,只能在境外拿得到书号出版,这种书就是带一本入境,边检站发现也要没收的。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回复 18# 车窗外  我只知是毛爷爷要我下乡,邓爷爷叫我回城哪晓得还有知青"革命"一事呀。真要感谢为知 ... 幽幽听雨 发表于 2011-8-16 22:27
其实知青时代可歌可泣的事很多,只是鲜为人知而已。

TOP

回复 29# 隐士安 赞同你的分析。

任何年代都有付出牺牲的人,不仅仅是战争年代,比如反强拆也有人以性命换来新政策,孙志刚之死换来流动人口的安保

TOP

[quote]  没有通读全书,但云南知青为返城所经历的事实记述看到过一次。   谢谢你的转帖! 火土重生 发表于 2011-8-16 20:57 [/quote] 书出版已快二十年,只有这几年才得以广传,还有大多数知青没读过

TOP

回复 18# 车窗外  我只知是毛爷爷要我下乡,邓爷爷叫我回城哪晓得还有知青"革命"一事呀。真要感谢为知青付出辛酸的边疆朋友,给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