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过后,我们来到了南部侗寨"皇都"侗文化村, 皇都侗文化村不僅有精巧的建築技藝,燦爛的民族文化,還有純樸的民俗風情,上次参观后给大家留下极好的印象,这也是到通道必去之地,原准备今晚在此住宿的,因为中午太阳太大,房间很热,只好住县城宾馆。
还是用上次的游记来介绍"皇都"侗文化村好了。
从 萬佛山出來後,第二站去典型的南部侗寨"皇都"侗文化村。查资料得知:皇都的名字取自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古代夜郎國王從此地經過,頓被這裏的異族風情所陶醉。由於他十分熱愛這裏的一草一木,遂許諾要在這裏建都,皇都的名字便由此而來。今天,在湘桂黔3地侗族最集中的幾個地域中,要數這裏的民風民俗最不受現代工業文明的侵染,保存得最為完整。 這裏吊腳樓鱗次櫛比,鼓樓高聳,寨門雄立,與橫臥河面的風雨橋相映生輝,青石板砌成的"花階路"通向家家戶戶。本來是來瞭解侗族的民俗風情,欣賞優美的侗族民間歌舞,參加侗家的合攏宴,品嘗侗家傳統美食。可惜的是,現在不是旅遊旺季,遊客少,只有週六,周日和晚上才能欣賞到節目,才能喝到油茶。好在我們見識到了與眾不同的侗族建築,鼓樓,寨門,風雨橋,這地方有水就有花橋,有寨就有鼓樓。且橋美,樓奇, 橋美在它的實用漂亮.不是平時看到的單一的橋,而是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結構奇巧,氣派非凡,豪派大氣. 橋上蓋頂,能避風遮雨。尤其是每當水稻收割之時,正是深秋多雷陣雨之際,田野與村寨間,十分需要能過河、遮雨休息之地;二是。侗橋上多畫有本民族崇拜的物象。如花草鳥語、葫蘆雲海等,色彩鮮亮,五彩濱紛,休閒其上,不僅能陶冶性情,還能減輕勞作帶給人們的疲勞。所以被人們稱為“風雨橋”或者“花橋”
鼓樓奇在它的建築風格和框架結構,它是侗族標誌性的建築。少則幾層,多則十幾層,為歇山寶塔式,這樣既擴大了底層的空間,同時又加強了鼓樓框架的強度,可經數百年而不衰。無論在造形上還是圖騰崇拜上都有自己獨有的民族特色,如寨子裏有幾姓就有幾個鼓樓;不論鼓樓多高,均為單層;鼓樓上雖然有許多地方在方梁和包板上畫有八仙過海、花草鳥蟲之類外來文化的因數,但樓頂必有一個仙鶴或葫蘆。仙鶴象徵著鳥崇拜,傳說侗族人的穀子是鳥傳播的;葫蘆象徵先祖,據說侗族的始祖是兄妹成親繁衍的,其兄妹正是在葫蘆裏貪玩才沒被洪水淹死;此外,鼓樓的框架和結構也創造了世界之最,與建橋一樣,全部卯榫合成,不用一根鐵釘 放眼望去,鼓樓的四周遍佈著幹欄式的吊腳樓,這自然是人間的又一大奇跡,除屋頂蓋瓦外,吊腳樓上下全用杉木建造,也不用一顆鐵釘。木樓通常設做3層,第一層用作堆放雜物、放養家禽和舂米之用。第二層為侗家重要活動場所,正間為堂屋,是平日裏婦女們做家務、紡織、談天的地方;右邊為火塘,平常用來吃飯,冬天取暖;左邊則為老人或作為一家之主的年輕夫婦的睡房。三樓是年輕人的睡房和糧倉。吊腳樓一般都是每家各自為政的,但也有幾家幾戶幾棟樓連在一起的,走廊相通,彼此毫不設防。 蜿蜒逶迤在侗寨四周的石板路也別具風情。“求神一世,不如修橋一座,鋪路一條”,侗家人信奉這樣的教條。通道的侗鄉素來有“走寨坐夜”的習慣,小夥子喜歡獨自或三五成群地吹著侗笛蘆笙,去寨子裏尋找情侶對歌。每個寨子只有一個進出口,老人們又偏偏喜歡在這裏聊天。為了成人之美,老人們就集思廣益,一起到幾裏之外的山沖采來厚厚的青石板,為年輕人鋪就了一條通往心上人的青石板路,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寨子背面開了個小後門。小夥子們則感恩不盡,給老人們修築了漂亮的寨門。
…………
这次和朋友们来皇都村,就是欣赏这独特的鼓楼、吊脚楼、风雨桥,这里有变化但不大,
还是那样古香古色,赏心悦目,闲话少说,相片见证它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