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由“鱼崽送饭,鼎锅刮烂”所想到的


        “鱼崽送饭,鼎锅刮烂”是江永的一句俚语。用长沙话念,没有什么语言特色。若用江永的官话或土话去念,抑扬顿挫,还是很富音乐感的。
         江永物产丰富,百姓餐桌上并不缺少猪、牛肉、鸡鸭之类,偶尔也还可以品尝到麂子肉、燻田鼠、昆虫蛹、蛇肉等山珍野味。这么多食物,在千百年的文明演进中,当地的百姓为什么独锺“鱼崽”呢。我想,这可能与那里的地形地貌有关。江永毗邻广西,属喀斯特地貌。从石缝里淌出的泉水终年不断,形成了许多的自然灌溉体系。走进村庄,能够看到小河、小圳,却鲜见塘坝。没有塘坝,何以养鱼。石灰石是碱性物质,经过这些物质洗涤出的泉水可能也不宜鱼类生存。所以在江永的溪河里看不见很大的鱼。当然,这并非说江永与鱼无缘。稍大一点的河里,偶尔也还可以看到艄公驾舟载着鱼鹰在捕鱼。农民也有晚上打着灯火去“闹鱼”、“扎鱼”的习惯。但较之长沙和湖区,鱼确实是稀贵之物。
         鼎锅是一种上园下锥的铸铁煮器。按直径不一,分许多规格,用来煮潲、熬稀饭、煮饭。鼎锅放在锻铁打成的三角架上,炊事时操作非常方便。鼎锅应该源于鼎。鼎在原始社会是用泥土整体烧制的,用作烹煮食物。到奴隶社会,鼎由青铜铸造,变成了祭器,用于国之大典。进入封建社会,鼎又还原于民了。也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鼎的身脚分家,从此演变成了鼎锅和三角架。由此可见,从鼎到鼎锅,再到现在的高压锅、电饭煲,水正源清,一脉相承。由于鼎锅煮饭用柴火,所以煮出来的饭很香。特别是黄灿灿的锅巴,很是刺激食欲。
        第一次听到“鱼崽送饭、鼎锅刮烂”应该是六五年的深秋。当时还是人民公社体制,大凡生产队有重大农事活动,全队劳动力都会到现场去大吃大喝一餐。那年烧第一窑石灰点火的那天晚上,大家照例都到窑上去吃饭,知青们也去了。窑旁草坪上摆满了菜肴。猪肉被切成一大片一大片,煮得白晃晃的。牛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煮油炸豆腐。酒是生产队自酿的米酒。大家席地而坐,发狠地吃肉,大口地喝酒,气氛非常热烈。那年月人小,还很不适应这种原始的聚餐环境。倒是其中的一样菜打动了我,那就是黄豆煮小鱼。这份菜的烹饪方法可能是这样的:先将黄豆、辣椒、酸咸放在一起煮到酥软,再把整条整条的小鱼放进去一块煮。烹饪以后,小鱼实际上已没有什么味道了,但酥软的黄豆集酸、辣、鲜于一身,特别爽口。那一餐我吃了很多黄豆,也吃了一些锅巴。坐在旁边的会计见此情景,一边喝酒,一边说“发狠吃,发狠吃。鱼崽送饭,鼎锅刮烂。”第一次听到江永农民说俚语,觉得像唱歌,很开心。于是又要他用土话说了一遍,觉得更开心。从此,这句话就深深地镶在记忆中了。直到现在,每每同学们一起聚餐,在劝菜时仍然忘不了用这句俚语取乐。
        和农民接触多了,才知道他们虽然不养鱼,还是有一套弄鱼吃的办法——“闹鱼”。闹鱼的工具其实很简单:几个用细竹篾编成的,两个锥形连在一起的漁器。一个鱼篓。一盏渔灯。闹鱼一般选择在稻田不用水的农闲。先将几个竹制漁器分别安置在一条小溪圳的几个最窄的地方,然后用一块门板堵在溪圳的上游,再将一些茶枯敲碎放在鱼篓里从下游往上游一路洗去。半小时以后,点燃漁灯再从下游往上游捡鱼。鱼有游上水的习性。遇上上游挡水,便纷纷向上游游去。由于漁器的两个锥体是相连的,所以鱼儿游进第一个锥体以后就被第二个扎了口的锥体挡住了去路,典型的自投罗网。此外茶枯可能也有麻痹小鱼的作用,鱼儿闹不死,行动却非常迟缓,捡起来也非常容易,闹鱼非常刺激。偶尔,溪圳边的草丛里一条小蛇爬过,惊心动魄。学会闹鱼后,我们经常为之。晚上八、九点起势,十一、二点收工。再花点时间煮鱼崽、煮饭。全部归零,已是深夜一、二点了。这种“鱼崽送饭,鼎锅刮烂”的生活体验,是惬意的。也是终身难忘的。
        马灯君一篇美食美文唤起了我对“鱼崽”、“鼎锅”的一些回忆,印象大多凝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如今江永与时俱进,许多器皿和生存方式可能已成历史。作为过来人,瞑瞑地想一想,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笑兄:你好!谢谢你的关心,送你一首诗。赠笑兄  一声问候来彼岸,字字珠玑句句金。最念当年文墨乐,鲫 ... 瓦屋下 发表于 2011-7-25 14:25

谢谢你的好诗,我收录了

TOP

  夕阳无限好,“瓦屋”最知情。

难为你跟踪关注,诗贯游程,言之切切,情之牵牵,闲人并代隔山一起多谢了!谅闲人未经允许将美文也转至零陵栏让他们也看看。

TOP

笑兄:你好!谢谢你的关心,送你一首诗。赠笑兄  一声问候来彼岸,字字珠玑句句金。最念当年文墨乐,鲫鱼倾尽教子心。

TOP

闲人君:你好!送你一首诗,祝贺你旅游大丰收。“夏日天气爽,伴君自由行。京城赴婚宴,教堂祝福声。蓬莱觅仙境,心汇八诸神。泰山登极顶,汗水湿淋淋。泉涌济南府,临风趵突亭。曲阜古柏处,从师跪圣人。渤海蓝湛湛,青岛最闻名。朝朝孙文墓,夜赏秦淮灯。镇扬犯忌讳,润扬一线通。金山怕水漫,焦山思炮声。蠡湖西施美,惠山二泉吟。淅淅梅子雨,浓浓西子情。明灯有一盏,闪烁南湖中。茅公高可仰,乌镇寻旧踪。溪口探丰镐,蒋翁有替身。军旗迎风展,呼唤旅游兵。行程几千里,欢快乐融融。夕阳无限好,谁言近黄昏。”

TOP

马灯君:你好!你是鲁庸的朋友,我也是鲁庸的朋友,因此,我们理应成为朋友。瓦屋下村已不是当年那番模样了。农民们为了致富,正在慢慢地向去麦岭的公路两旁搬迁。走进原村庄,一片残败。当年知青们生活的场景,只能在梦里去寻找了。和鲁庸聚会的时候,非常快乐,几个小时的时间,往往一晃而过。我因在长沙的时间不多,所以湖知网的实际活动没有参加。争取下次回长沙,找个地方,我们小酌两樽,絮絮闲情。

TOP

瓦屋下,好久不见,见文如见人,你写的好,我们有共同的感受,谢谢美文,天热,保重,那天去见了鲫鱼,知道你们已经聚会,

TOP

谢谢瓦屋下又让我们忆起了江永的美味,那段难忘的苦中有乐的生活……

TOP

 

 

杨兄;从你看到“黄鸭叫”之时,就立马赶过来,就知道兄是个很念旧,很珍情的“瓦屋下奶崽”。

当年我到广西麦岭去,在瓦屋下歇过一夜,错过了与你讨教的机会,最近和鲁庸聚会,才晓得兄之才情,大不敬,莫怪。

兄的字里行间里,兄的真情,蹉跎岁月之忆,吃鱼时那种纯真憨扑,跃然纸上,无不使人动情。

这篇“黄鸭叫”之乱谈之文,引来杨兄之玉,实在是个意外的大大收获,叫人颇感惊喜。

     希望杨兄常来走走,既使没有“黄鸭叫”吃的时候,也要多来,我不能再错过向杨兄讨教的机会哒。

              因为我有过一次瓦屋下的遗憾。

TOP

大卫君:你好!井边我去玩过。“闹子”很大、很热闹,物资也非常丰富。印象中井边好像是一个小平原,平原的尽头是高泽源林场的一个工区。你说的这些抓鱼的方法很奇特,可惜我没有体验过,但仔细想一想,玩起来一定很韵味。谢谢你了。

TOP

火土君:你好!谢谢你的抬爱。我会经常来这里玩。为家园多添砖加瓦,期望这里花繁叶茂。

TOP

回复 1# 瓦屋下

   鼎锅,长沙人叫鈩锅,可能古时是有三个脚的。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是用炉锅来煮撩饭恰的。

  在江永有好多种方法去抓鱼。有晚上用松脂照鱼再用刀去砍的;有用石灰去闹鱼的;有晚上用孑孓搓成砣去钓鲶拐鱼的;有用篾折子插在水不太大的坝口上等鱼的;最有味的是在只有尺把深水,又有斗大的石头的河里,那叫飚猛狗的小鱼,喜欢躲在石头下,用一个排球大的石头去砸这石头,就会震昏那鱼,翻开点石头就可以捡到鱼,但水深了就搞不到了。我讲的都是井边这里的一些方法。

TOP

回复 1# 瓦屋下

  好久没见了,马版的一篇好恰鬼文章,引发了你童年的回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一篇美丽的记述文章。

  希望经常能见到你!谢谢!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