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东北那疙瘩——探秘最后的使鹿部落

    一路贪玩,到得根河市,天已擦黑,并且下起了雨。毕竟是北纬50度了,身上的一件长袖衫根本抵挡不住凉意,一条单裤也像也像没穿什么一样。吃晚饭我们特意要了牛肉面,味道好极了,7块钱一大碗,要是在广州,至少要28块吧!找到旅馆放下行李,又到对面公共浴室痛痛快快的洗了个热水澡,赶紧地钻进了被窝,在淅沥哗啦的雨声中作“浏阳梦”去了。早早的醒来,驴友们还没有动静,我们俩趁机到外面走走。根河不大,几张照片就解决了问题。

 

1、

 

_DSC0205.jpg

 

 

2、

 

_DSC0206.jpg

 

 

3、这部车外形有点古怪,不知是干什么用的。

 

_DSC0208.jpg

 

 

 

    非常感谢乡音、笔教授、老同学、晓峰和哥巴的热情支持与鼓励!

    为什么驯鹿比人还多,为什么人数会由3万多锐减到2百多?

    去敖鲁古雅之前我也查过一些资料,都只能从侧面了解一下鄂温克人的生存状况。

    “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的不断迁陡和居住非常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互相来往少,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在草原和林海里驱车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见不到人烟是常有的事,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鄂温克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他们也与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通婚。”

    我自己分析,可能是个统计口径问题:鄂温克族人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人结婚以后,应该就不算纯鄂温克族人,而只能算是有鄂温克族血统了吧。

TOP

回复 6# 残阳如血

不明白鄂温克人2000年还有30000多人,为什么现在只有243人了呢?

是汉化了,还是过境去俄罗斯了?

TOP

景美!图片拍得美!介绍的内容也很新奇。只是不明白鄂温克人2000年还有30000多人,为什么现在只有243人了呢?
晓峰相册   http://photo.163.com/janyl491117/#p=0&m=0&page=1    知足常乐,过好每一天        
我的博客 http://janyl491117.blog.163.com/
我的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504172080/infocenter

TOP

 

      这组帖子的图文对我来说十分新奇,没听过,更没见过,长见识了。谢谢残阳如血君。

TOP

玩得真惬意,羡慕死了!

TOP

22、兴安落叶松林。

 

_DSC0289.jpg

 

 

23、白桦林。

 

_DSC0213.jpg

 

 

24、范司机说,这是“野玫瑰”!

 

_DSC0209.jpg

 

 

 

25、这我认识,是“鸢尾”,但这是这纯野生的。

 

_DSC0214.jpg

 

 

26、

 

_DSC0324.jpg

 

 

27、只顾拍照了,林子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原来女主人已经煮好了奶茶,正招呼我们喝呢。驯鹿奶煮的奶茶,不仅味道比牛奶煮的更香浓,而且很难喝到哦!我叫一声“布冬霞”,她清脆的大声回应!

 

_DSC0300.jpg

 

 

28、鄂温克以肉类为主,几乎没有什么蔬菜,喝的就是奶茶了。

 

_DSC0301.jpg

 

29、我问老肖:知道不知道敖鲁古雅乡有一位80多岁高龄的“酋长”玛利亚索?老肖说当然知道,而且离咱们不远!不过有些误传,鄂温克人没有“酋长”一说,称“头人”比较合适。只是外人对玛利亚索宣扬得比较多一些,名望也大一些。玛利亚索是顾桃那部专题报道中的主人翁。在我们离开“布冬霞”以后不几天,驴友从TV中得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程去看望了玛利亚索。

 

_DSC0302.jpg

 

30、离开猎民点我们继续上路。这里是“根河航空护林站”。

 

_DSC0333.jpg

 

31、护林站配备的直升飞机,有两架。

 

_DSC0326.jpg

 

32、

 

_DSC0325.jpg

 

 

33、林子外面的景色。

 

_DSC0316.jpg

 

 

34、林管局的管护站,在蓝天、白云、青山的映衬下,漂亮吧?

 

_DSC0337.jpg

 

35、奔向下一个目标!!!

 

_DSC0338.jpg

 

(未完,待续。)

TOP

回复 3# 残阳如血

 

它们,肯定比它们的主人 数量大得多

 

_DSC0290.jpg

TOP

坐好了沙发再仔细欣赏

 

看到了问题:这30262人在10年间消失的?

 

我国在1957年正式定名为“鄂温克族”。2000年人口普查,鄂温克族有30505人,而现在只有243人了。

 

 

TOP

15、驯鹿回来了,趴在地上休息。老肖生火作烟为它们驱赶小咬。

 

_DSC0292.jpg

 

16、驯鹿羔子。

 

_DSC0279.jpg

 

17、看看这鹿茸,这两叉的是品质最最好的!!!

_DSC0268.jpg

 

18、不是打架,是想坐下来,动作有些大。

 

_DSC0280.jpg

 

19、你好!

 

_DSC0283.jpg

 

20、伸手轻轻的一摸:绒绒的、软软的!

 

_DSC0285.jpg

 

21、漂亮不漂亮!这是回来的鹿群中最威武的!!!

 

_DSC0290.jpg

 

TOP

    “最后的使鹿部落”,指的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是一个跨中、俄两国的跨界民族。这个民族历史悠久,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生活在外贝加尔湖河贝加尔湖一带,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现在,居住在俄罗斯境内的称为“通古斯人”。我国在1957年正式定名为“鄂温克族”。2000年人口普查,鄂温克族有30505人,而现在只有243人了。

    鄂温克自治旗位于海拉尔市(呼伦贝尔市)南边,总人口14.95万,以畜牧业为主。

    鄂温克猎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据历史学家的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现在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而雅库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猎民,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而离此并不遥远的鄂伦春人,1996年放下了手中的猎枪,全面禁猎。比较有趣的是,除了中文名字以外,他们都有一个俄罗斯名字!

    1965年,鄂温克猎民从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奇乾乡搬迁到敖鲁古雅,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去年从“旅游卫视”看到,北京青年顾桃为“最后的使鹿部落”作的专访,我们都被感染了。

    我们今天去探访的,就是敖鲁古雅民族乡的一个“猎民点”。

 

1、到了,到路边来迎接我们的鄂温克汉子姓肖。旁边那条硕大的猎犬看上去凶猛,叫声宏大,老肖轻声一吆喝,立马把我们当朋友了。

 

_DSC0219.jpg

 

2、转过身来一看,这就是“猎民点”,太简陋了吧?但是,鄂温克人就是这样生活的。

 

_DSC0315.jpg

 

3、招牌——声明,我不是在做广告!

 

 

_DSC0299.jpg

 

 

4、鄂温克人世代居住的“撮罗子”,用桦树皮搭建的。

 

_DSC0295.jpg

 

 

5、晾晒的兽皮。

 

_DSC0298.jpg

 

6、日常用品就这么放着,绝对没有问题!想想,谁能到这深山老林里来偷东西啊?

 

_DSC0297.jpg

 

7、荣誉!注意右边挂着的腰刀。

 

_DSC0304.jpg

 

8、铁炉子,取暖、烧水、炖肉、烤列巴(俄罗斯人吃的面包,鄂温克人自今保留着自烤列巴的习俗)。

 

_DSC0305.jpg

 

9、收拾得挺干净。

 

_DSC0306.jpg

 

10、女主人一定非常能干。追溯到很久以前,鄂温克可是一个“母系社会”啊!

 

_DSC0293.jpg

 

11、挂着些兽骨。

 

_DSC0308.jpg

 

12、

 

_DSC0303.jpg

 

13、他们的“储藏室”,把一时用不完的东西放进去,来年转场回来一定还在!

 

_DSC0311.jpg

 

14、圈鹿的围栏。

 

_DSC0307.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