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新会梁启超的故居

 

     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新会梁启超的故居
   

    在近现代,清末民初,风云际会的时代,广东出现了3位曾左右中国历史走向的伟人,其一便是梁启超(另外两个是南海的康有为和香山(今中山)的孙中山)。梁启超的思想领袖、文化大师地位,使他成为这块天空最耀眼的一颗星星。因此到新会先去参观了梁启超先生的故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孙中山曾于1922年与报界的谈话论及康、梁的舆论作用时,称赞他们是: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
    其故居离小鸟天堂没多远。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我觉得这儿比孙中山故居翠亨村要古朴些,那儿如今是一座大大的现代化的公园,而这茶坑村基本没有什么破坏,还是原汁原味的古村,产生一种原生态的美。村前有水,水畔有大榕树,村后凤山上还有一座美丽的古塔——建于明代的熊子塔,远远就能见到。该塔八角七层,坐东向西,雄踞凤山之巅,犹如一支巨大的文笔,高耸云天让人觉得此地气度不凡。

    梁启超17岁中举,18岁就学于康有为,1895年随康有为赴京会试并参与组织“公车上书”,两人被并称为“康梁”。‘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十四年。其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一九〇〇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 最后是“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 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酣畅淋漓,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振奋了人的精神。也曾影响了毛泽东的青年时代。
    梁启超纪念馆里介绍了他曾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比京师大学堂还要早一年)长沙的“时务学堂”任职。时务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保国、御侮、创新”,“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1897年8月,发布《湖南时务学堂缘起》,阐明了设学校、培养维新人才的宗旨。不久,湖南巡抚陈宝箴又发布《时务学堂招考示》,委派黄遵宪、熊希龄具体负责学堂筹备事宜,任命熊希龄为提调(即校长),主持一切行政事务。聘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聘请李维格为西文总教习。第一次招考,录取学生四十名。于九月正式开学。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务学堂被迫停办。1899年2月,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求实书院更名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湖南省城大学堂与改制后的岳麓书院合并,在书院旧址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时务学堂从创办到停办,历时不到一年,只招考过三次,录取学生总数只有两百名左右,却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杨树达曾经评价道:“一千九百年庚子反清之役,民四倒袁之役,皆时务师生合力为之,以一短命之学堂而能有如此事业者,古今罕见也。以下的人物都曾是时务学堂的学生:
  蔡锷:云南都督,护国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杨树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源濂: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方鼎英:黄埔军校代校长兼教育长。
  李复几: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等等。
   1922年梁启超应湖南省长赵恒惕之邀来湘讲学,次日专程去寻访时务学堂故址,应旅馆言老板之请题写了“时务学堂故址”。梁启超墨宝为陈云章所收藏,后捐赠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时务轩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湖南大学校友泰籍华人罗武子先生出资建立的纪念亭,亭内碑刻有梁启超所书的“时务学堂故址”条幅和介绍时务学堂的碑文(时务学堂的旧址位于今天长沙市中山西路旁的三贵街)。
    毛泽东也说过:“湖南之有学校,应推原戊戌春季的时务学堂。时务以短促的寿命,却养成了若干勇敢有为的青年。”1895年开始的湖南维新运动,使湖南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朝气的省份,也是后来戊戌变法的前奏和实践基础,而时务学堂的创立,则是湖南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梁启超的教习是分不开的。
    在梁启超纪念馆里,对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有介绍。1898年,谭嗣同进京参与变法,被袁世凯出卖,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凛然气概,慷慨就义于北京西边的菜市口。戊戌变法失败,别人赶来劝他避一避时,他却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大义凛然地毅然赴死。作为一个湖南人,谭嗣同以湖南人的霸蛮性格,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气概为国运昌盛实践了他的誓言,他应是近代史上湖南人为革命苌弘碧血的第一人。而发起者康有为、梁启超为了所谓的:留得青山在,却逃之夭夭。我以为他们还是有世人大都有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我真正钦佩的是谭嗣同那样言行一致、铮铮铁骨的热血男儿。

    在梁启超的故居,还有一个感慨:那便是他的家族有如小鸟天堂的古榕树,开枝散叶,满门俊彦。梁启超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不仅他本人叱咤风云,儿女还个个留名青史。故居的展览介绍了他长大成人的九个子女个个学有所成,子女中居然有三位院士,六位专家。没有一个是高官,却个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成为著名的学者或专家:有建筑学家、考古学家、航天专家、图书馆专家、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爱国军人、诗词研究家等。其中梁思成、梁思永于194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幼子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是近代中国绝无仅有的家庭传奇。

    哦,还应包括他的一位儿媳,梁思成的夫人,民国时期真正的美女、才女林徽因。她的文思泉涌,如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的才华横溢,以她夫君和她为首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在五十年代初期的代表作来举:庄严的国徽,就是在他们手中完善设计,完成浮雕的,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由他们设计的。她有凝聚力,不论是在任教的清华园还是抗战时期的四川李庄,她家的客厅永远是文化精英们的沙龙。

   梁启超的孙辈如今也薪火相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大有作为!  

回复 5# 健者

诚如健者兄所说,茶坑村的确是“地灵人杰”,是块风水宝地。梁家的子孙在这块土地的庇护下,兴旺发达。

TOP

回楚风:我以为谭嗣同的所谓“送死”,固然是与其性格有关,若他想法活下来了,或许后来的推翻清王朝,他是弄潮儿。但他的出发点是基于:“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那么在这危急存亡之秋的作为便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了,而是惊天地泣鬼神之举。楚人一脉相承地秉承了楚狂人屈原以死谏国的壮举(包括后来者陈天华、姚宏业),想以“血”来唤起民众。当然依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唤不唤得起,那不是他们能左右的,但我想此等壮举应该是震撼了人们,若是热血男儿,应该还是受到了感召,不然何谈后来的革命!

    康、梁只知“纸上谈兵”,自己无一兵一卒,却想着依赖他人兵力搞变法,这是最大的失算。关键时刻却不挺身而出,这便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吧,失败也就可想而知。特别是康后来又转向“保皇”。 当然他们高超的学问那是载入了史书,其学问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梁启超活了下来,才有那让人读来激情澎湃的《少年中国说》。只是他写此文时,有没有想到在他的思想启蒙下,此前已有几位“少年”为此而牺牲?而作为提倡者又是何为?

TOP

赞同楚风对梁的评论,地灵人杰,书荟的文与片片都在说,梁家代代有人才,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TOP

   “而发起者康有为、梁启超为了所谓的:留得青山在,却逃之夭夭。我以为他们还是有世人大都有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我真正钦佩的是谭嗣同那样言行一致、铮铮铁骨的热血男儿。”

    也不尽然。谭嗣同固然死得壮烈,其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但在同慈禧等后党讲不清的情况下,康梁可以逃而不逃,硬要去送死也未必是最佳选择。毛泽东就从来都不会做这样的蠢事。 有人评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关键因数之一是康梁根本不具备当政治领袖的素质,这些人纸上谈兵还可以。居然在一个月内连下数十道“圣旨”,这个叫下面就是会飞也做不到,改革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另外不懂得搞统一战线,团结一些中立的地方实力派,如张之洞之流。特别是康有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把个好事搞砸了。在干实事方面,可能还不如袁世凯。

    梁启超后来做学问,比康有为强多了,特别是在历史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在政治上,梁启超对宪政的研究和主张以及个人的表现,也远远超过康有为。

TOP

故居对梁启超儿女的介绍:

此张网上下载:

1032168739599218903.jpg

重笔介绍梁思成和林徽因,

出身于闽侯官宦人家的林徽因:

DSCF0612.jpg

 

DSCF0607.jpg

 

DSCF0608.jpg

 

TOP

田野的背后便是凤山的熊子塔,:

DSCF0602.jpg

有着古树、老池塘的村口:

DSCF0603.jpg

门前有水流的故居:

DSCF0604.jpg

自家就有私塾:

DSCF0610.jpg

 

DSCF0609.jpg

嗬,在这看到了眼熟的碓:

DSCF0606.jpg

梁启超纪念馆,远处是故居,背后就是凤山:

DSCF0619.jpg

此张网上下载:

200501120029_14123.jpg

对时务学堂的介绍:

DSCF0613.jpg

 

DSCF0614.jpg

介绍戊戌变法:

DSCF0617.jpg

戊戌六君子:

DSCF0616.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