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晏生好,你的湘西王公子在哪里?给个链接,我也想拜读。

 

  回天尘:在2010年的“知青个人专栏----游客晏生专栏”的置顶上《瞧着湘西王公子》点开可看全文。(见我发给你的短信)

 

    [转帖][推荐] 瞧这湘西王公子
http://bbs.rednet.cn/a/a.asp?B=36&ID=21323126&Ar=21324892&AUpflag=1&Ap=1&Aq=1

 

 

这是吉辰版主转在红网上的,你看是否能点开。

TOP

“知青”这个话题不但牵涉面广,而且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知青题材的作品要成功,难度也十分的大。它既要使知青看了倍感亲切但又不是记流水帐;既要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又丝毫不能影射当今(执政党的地位问题);如果真实的将当时知青的苦和农民的苦同时交替反映出来,也是需要的、必须的;把知青下乡带动了农村思想、意识、文化进步揉进去也是明智之举;把知青与农民的深厚感情、第二故乡爱写出来,就保证了作品有护身符、有生命力……

TOP

朱兄,你好。对王朔很不感冒哦。我们有分歧。但这里不说他好不?只说他这句话。

TOP

我们在这里说的其实是个人的某种文学趣味与审美倾向问题。

对了。这是可以见仁见智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真善美和假丑恶之别。

TOP

       王朔是个什么东西,他有神马资格说知青?他的为人、为文,他的流氓习气,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都抱有敌意的生活态度,用我常说的评论是:一无是处!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哈哈,天尘,你身边就有与我一派的,无须我折辩,自有代言人了!问候书薇嫂子!

TOP

回复 1# 天尘 “针尖大的事,拖出一车皮眼泪”这话对知青文学是否恰当我们不想评论。但对于知青的过去所受 ... 哥巴 发表于 2011-3-6 13:27
王朔从来喜欢胡说八道,哥巴兄不必当真。我们在此借用,其实也并不反对知青文学中的控诉与反思,而且这种东西似有多多益善之概。可文革尚且是禁区,其小小分支知青部分又能怎样?我们在这里说的其实是个人的某种文学趣味与审美倾向问题。当然这与自己的经历分不开。可能自己经历的尚不够惨烈?那就更没资格控诉了。我同意天尘所说,农民总的来说,比我们更加困苦,如果说知青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其实我们下面还有一层垫底的,就是农民。我们还在盼着招工回城,他们中的无权无势者,恐怕连这种奢望都不可能有。到今天,其实农民仍是中国社会最垫底的。什么时候废除了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他们的地位才略有改善的希望。盼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TOP

    连桥、哥巴、夏悸、湖边士、老灯火、朋之各位好。
    晏生好,你的湘西王公子在哪里?给个链接,我也想拜读。
    孟晓兄,你说的“我觉得知青题材的作品:首先必须“真实地再现知青生活”——这个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学的使命与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丢掉的……”正是我漏了说的。尤其作家的良知。但这是写作态度问题。不是文章的立意。既然说到这里,不妨也说说。在写作态度上我们虽见解相同,然而它不是原则。谁能保证百年之后,儿孙们如何戏说我辈的上山下乡?你能说那就不是文学?你跟他说要真实,他说你好笑。有人写了本搞笑的《李逵日记》,令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比那些正儿八经的宣教要有意思得多。我这样说,不知你是否同意?
    柳兄,你说我们略有分歧的一段,我夫人看了都严重支持你的见解,不赞成我的不讲原则。这里有个问题,如果讲政治,我其实是赞成你说的。但我们不谈这个。而讲文学、讲艺术不必那样认真。英雄主义的东西我也有很喜欢的,不一概而论。比如样板戏,备受京剧票友的抨击,可我这假冒伪劣京剧爱好者就非常喜欢于会咏的京剧音乐,他真正是实现了京剧的革命。以后京剧音乐这一块要想革新,还得照他开创的路走。
    柳兄,你说的:“当你看到我挖空心思拼凑出来的提纲时,那种失望与严厉,实在是既出乎我的意料,又全在情理之中的。”那种宽厚与坦然令我感动。人之相与贵在坦诚。我们不必事事有共同看法,坦诚交流就会使人越走越近。

  

    各位,真诚地欢迎你们在这个帖子里发表高见,我也在受教

TOP

回复 1# 天尘

“针尖大的事,拖出一车皮眼泪”这话对知青文学是否恰当我们不想评论。但对于知青的过去所受的苦难而言,是极不负责任的,是胡说八道!

2000万青年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只能去接受所谓的再教育;百万文革前的知青,因家庭出身不好,虽品学兼优,却因档案上盖着“不宜录取”而只有上山下乡一途的。这不仅不是针尖大的事,而是民族的极大不幸。

TOP

回复 10# 哥巴

 "无悔派"多是有话语权的人,所以调子唱得高声音大……大多数这方面“吃了不少苦头”或“中间人物”的知友,多无话语权,发点感慨的地方也不多,所以低调。知青文学,这个题目本身就很大也!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TOP

      无论是奋斗史还是苦难史?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我觉得知青题材的作品:首先必须“真实地再现知青生活”——这个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学的使命与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丢掉的……孟晓 发表于 2011-3-6 09:58

非常赞同孟晓朋友的观点。

天尘朋友的《拧一把,撒落一地珍珠》就是真实地再现了知青生活,推荐给各位知青网友们读一读,相信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近些年来,我基本不看长篇文学作品,就是文章长了一点看得也不耐烦,但天尘朋友的《拧一把,撒落一
地珍珠》,我是一节不落通篇读完。

TOP

男人不要诉苦,但要搞清楚为什么受苦,是谁、为什么制造了苦难。搞清楚这些,才能使世界更美好一点、人间的苦难更少一点。知青文学可以在这上面做点事。

TOP

     “我是真正赞同欣赏王蒙说的那句话:不喜欢男人诉苦。尽管有人说悲剧是深刻的。可 ... 夏悸 发表于 2011-3-6 10:13

我也-很赞同楼主的这段话!

  很喜欢你们的这种讨论!向二位致敬!!

TOP

 晏生虽不是吃文字饭的,可看他写的《瞧这湘西王公子》,却也与我的审美趣味极为吻合。他经历过的艰苦远超过我,却能以平常心对待,事后还能那么平静地写出来。特别是那些描写农民的篇章,真是既优美又饱含同情。在这方面,晏生堪称我的老师!

TOP

   天、柳二位先生精彩的文章和讨论给我们上了一课。学习了!

TOP

     “我是真正赞同欣赏王蒙说的那句话:不喜欢男人诉苦。尽管有人说悲剧是深刻的。可是我不准备写名著,我就不深刻了。我更愿意笑谈以往。王朔曾经讥讽知青文学“针尖大的事,拖出一车皮眼泪”。他讲得好。那种无病呻吟,小病大喊的人那个看得舒服?”

     很赞同楼主的这段话!

  很喜欢你们的这种讨论!向二位致敬!!

TOP

      无论是奋斗史还是苦难史?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我觉得知青题材的作品:首先必须“真实地再现知青生活”——这个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学的使命与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丢掉的……
我智慧的小船高扬着帆,航行在较平静的水面上,把那苦恼的海抛在后面了……(神曲)

TOP

回复 1# 天尘

“我们知青下乡苦,苦过了农民?……”

乡下人也有好过的,知青中也有人的遭遇比世代在乡下的农民更悲惨……

TOP

天尘兄:

我随便两句议论竟引出你这么一大段话,初则惊讶,继而一想,可见兄对我寄有厚望,便更不胜惶恐起来。其实我与你真是声气相通的人,我基本上都同意你的看法。特别对于“针尖大的事拖出一车皮眼泪”的无病呻吟反感,所以我在那篇你提到的论及知青文学的文章里,专门说到,我期待的是知青文学中的喜剧描写,我说到世界上最高级的喜剧总是与悲剧相通的,所谓带泪的笑即是。

我略不同意的是你对过去(其实也包括现在)那些高扬“知青精神”大旗的人与作品的宽容,我是对此持坚决反对态度的。我以为那比展示苦难与伤痕更有害。首先这样的东西在向后代传达错误的信息。为什么一直有“老三届”被诟病甚至谩骂的现象,我觉得这类作品就有某种程度的责任在。这些东西是使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认定知青不知反省,受了苦还美化粉饰,所以真是“吃狼奶长大的一代”。其实这些大叫“知青精神”张扬自我的并不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只是这些所谓“无悔派”声音最大,于是遮蔽了其他的声音,好像他们就真的是整个群体的代表了似的。其次,这样的声音恰代表着一种留恋过去,否定今天的潜意识。不是说今天没有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多着呢。可平心而论,我们的今天比那个时候过得好了,起码不再在丝毫看不到前途的黑暗中沮丧绝望了。当然我们没法不让那些人发声,不是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的发言权”吗?那么让他们继续挥舞“知青精神”大旗呐喊“青春无悔”好了,起码我不附和,还要坚决表明态度——这完全不对!

我喜欢老兄的《拧一把,撒落一地珍珠》,原因就在你的作品与我的态度高度契合,我当面对你说过,这叫“深得我心”。平实记录娓娓道来,写人状物极其传神,这都还是表浅层次的。最难得的是你写作后面的心态流露:那是一种无奈、哀愁、轻松、谐谑……各种情绪的奇妙混合。我觉得自己一两句话真是难以总结出其中况味,反正是一个字——好!这大概就是文学的力量之表现吧?我好像还对你说过,颇合古人论诗之说: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你这不是小说,应该归入纪实类作品,而我其实已经久不大读虚构类的东西了,年龄日长,更喜欢真到骨子里的玩意儿,这恐怕也是规律吧?可自己就偏偏没有这份才气与运气,吃的就是这碗虚构故事的饭!所以当你看到我挖空心思拼凑出来的提纲时,那种失望与严厉,实在是既出乎我的意料,又全在情理之中的。在这儿我就不再解释与自辩了,话早已都说过了,更没必要广而告之,对吧?好在我已超脱出来,解了那自己主动扛上的枷锁,挺好。

谢谢你的提醒,我在课堂上一定把你这番意思,讲给学生们听。说老实话,课时不多,原也没有规定教材,我是边讲边思索的。伤痕部分讲不讲,怎么讲,都还没定呢。让你这么一说,看来倒是非讲不可了。学生程度相当差,还不能讲得太严肃,不然不开溜也要打瞌睡的。所以轶事、八卦都只好杂而糅之,只期以他们自己能从中拣到一二“珍珠”罢了。不合格的老师开的不合格的文学课,不求系统,但求稍稍引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不然也算是学文科的大学生,竟基本不知文学为何物,将来怎么应付职业生涯?

拉拉杂杂胡乱回答了这么一些,天尘兄不知是否又要拍我一砖?硬起头皮闭上两眼,等着。

TOP

   明晰深刻地《兼议知青文学》!拜读了!此乃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若论上山下乡、知青生活的感言,具体因素确实决定于他的下乡前、中、后的生活轨迹和遇境,以及自身对生活的选择和把握,我不赘言,赞成楼主的说话!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