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阳 当前离线
头衔: 版主
第二景观台“瑶人冲”
TOP
面对如此美景,谁不想把自己的美丽留在其中?
紫鹊界 120.JPG (148.45 KB)
下载次数:19
2011-4-6 13:02
紫鹊界 122.JPG (185.3 KB)
下载次数:17
2011-4-6 13:03
紫鹊界 123.JPG (152.48 KB)
下载次数:25
常德女孩 (飞彩)当前离线
一介草民
昵称: 飞彩头衔: 知青元老(一介草民)
虽然早上吃了荷煲蛋下面,上山的路还是很费力的,这时远足主动提出跟“贵娭毑”等人挑水,以减轻女同胞的负担,还自嘲是“一个和尚挑水恰”。远足,好人一个啊!知青,好人一群啊!
得到大家飘扬的好人那个笑得开心!
老太婆的家境看来不好,我们看到西屋是一间灶屋,其状不忍卒睹:除了那个高压锅在显示现代的特征以外,其他和石器时代无异。我疑心她和儿子是同居各爨,因为正屋的灶台要比这偏屋的洋气得多。
当然,这悬挂着的农家腊肉,说明他们的生活兴许不算太差。
春天的气候像一副娃娃脸,说变就变,山区尤其这样。
当我们抄近路到达公路时,天空又下起雨来,只好就近找到一农家躲雨。
农家老太太出来迎接,搬来凳子让大家坐,她的质朴和好客让我们体味到了人性的美和善良。她告诉我们,她84岁,和儿子、媳妇住在这里。
早饭后我们齐刷刷登山,熟悉了就近可以省很多脚力的路线,向一条小山路迈进。笔教授在后面照相,我在前面摄影,有人唱起了《节振国》里的歌词:“节振国节振国神出鬼没,游击队游击队专打游击......”
旅舍的下方是龙普小学,一个我们一辈子也难见到的山区学校。由于清明节放假,学校空无一人,但是可以从简陋的校舍和稀烂的操场上隐隐可以看出这里条件之差、山区教师的清贫和学生的艰苦;只有学校墙上的标语在昭示时代的精神和贫困儿童的向上。
早饭前,回到昨天来时的公路探访,才发现这里的公路是沿着山腰盘旋着向上延伸,公路盘旋好远,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其实直线距离很近。有一块田几乎四周被公路包围,形成奇特景观,真不知道这田的灌溉水从何来?
农民开始田间劳作,准备春耕。这里属于高寒山区,是不种双季稻的,大都种植一季红米冬粘,这种粮食口感是很好的,属于低产高品质大米。
农夫、木林森、宵安、远足、笔教授,原生态也赶过来。
第二天一早,我从窗子里看到户外已大明,透过玻璃,感觉能见度很好,远处的群山和山坡的梯田历历,近处的山区农舍已清晰可见。于是我赶忙喊起他们,然后独自一人抓起照相机朝右边的山路上匆匆走去。
这是真正的与紫鹊界亲密接触:梯田、农舍、树木、竹林,桃李花开、雾霭升腾,果然一片如画的美景!
云儿 当前离线
头衔: 知青元老
他们来自内蒙古,从遥远的北方结队自驾自行车一路游历,来到湖南、来到新化紫鹊界,在寒冷和春雨中骑车上到这海拔千米的高山。
我们和他们热烈相拥,互致问候。打听得来,他们这些爷爷辈的北方汉子,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有的70多,很多都当过知青,因此大家的相见犹如“千里他乡遇故人”分外亲近。
比起他们来,我们自愧弗如!
下载 (164.23 KB) 2011-4-6 10:14 下载 (161.91 KB) 2011-4-6 10:14
(未完待续)
雨似有越下越大的趋势,尚且时间已不早,于是大家的意见是下山,希望明天老天能一如既往眷顾我们,给我们一个好天气。
回家的路上恰遇一队老年自行车旅游团的驴友,不能不让安乡嗲嗲、娭毑肃然起敬。
店老板介绍:我们居住的地方是10公里路标处,从此上山一直到14公里处为主要景观区,其中有四个观景平台,我们现在所在的是第一个平台“月牙山”。
下榻饭店以后时间还早,虽然雨还在下,山上一片雾气朦朦,我们还是沿着公里朝山上去;大家其实知道这个时候肯定看不到什么梯田,但心头的渴望着实难耐。
这是2011论坛,请您访问2012论坛:2012.hnzq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