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今天这么晚的时候,忽然看到这张帖子,不枉了!明天再谈谈感受吧。 大队部 发表于 2011-4-20 23:59

 

      《苏武牧羊》的古老话题,歌者的吟哦、饮泣与呐喊,音乐营造和渲染出的悲凉肃飒的情境和气氛,贝加尔湖的凛冽朔风......似遥远,也似不太遥远......让人联想空间无限......醇厚、凄切、浓烈,萦绕触痛于胸间,听着它,足以让人在脑海沉浮驰骋出万千意象......这组套曲的MP3在我的歌库里典藏了三年,早就想拿出来推介给朋友们分享一直苦于没时间去制作,最近发现网上早已有了视频,不需自己花时费力来制作,虽然来得迟了些,但我相信经典是永不会过时的......

 

      期待聆听分享大队部兄的感受......

TOP

...她能把悲凄之歌演唱到极致,骨子里必有其共鸣的因素。瞧她的玉照那付忧郁的眼神与落霞充满阳光的眼神相比,对于她的出家就不难理解了,天生性格使然也! ... 老骥 发表于 2011-4-19 23:41

 

      “她能把悲凄之歌演唱到极致,骨子里必有其共鸣的因素”——老骥大哥说得很透彻,说到点子上了,同感!哦还有,拥有阳光是幸福的,希望同样的阳光也能俯照到每一位朋友的心头,包括我所喜爱的李娜!

 

 

TOP

回复 9# 落霞孤鹜   昨晚11点半从外面加家,打开电脑,就看到落霞在网上,估计有大动作了。不想今晨再上文艺广场,就拜见了落霞的大作。够我们看一阵子听一阵子的了。 ... 大漠孤烟 发表于 2011-4-19 21:51

 

 

      大漠兄好!谢谢你也发上了这些资料,能让我们多方位了解这位深受大家喜爱的奇女子的一些情况,不过说明一下,除了一楼是落霞的“小酌”,以下楼层全是转帖,并非“落霞的大作”哦,落霞可不能掠人之美啊!

TOP

今天这么晚的时候,忽然看到这张帖子,不枉了!明天再谈谈感受吧。

TOP

一口气听完李娜演唱的“苏武牧羊”,並读完落霞的评语和大漠所荐两文,深有感触。李娜用“自我摧残”锤炼出能唱三个八度的天赖之音,非世人所能及。她能把悲凄之歌演唱到极致,骨子里必有其共鸣的因素。瞧她的玉照那付忧郁的眼神与落霞充满阳光的眼神相比,对于她的出家就不难理解了,天生性格使然也!尽然如此,但在聆听她的“绝唱”之时仍会有一阵阵“入耳心恸酸”之感……

TOP

回复 9# 落霞孤鹜

 

昨晚11点半从外面加家,打开电脑,就看到落霞在网上,估计有大动作了。不想今晨再上文艺广场,就拜见了落霞的大作。够我们看一阵子听一阵子的了。心读还是不写了吧,落霞都给我们写完了,就由着落霞领着我们去欣赏吧。

 

下面转载百度搜索的两篇文章。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歌坛李娜可谓是个家喻户晓的歌星。她所演唱的《青藏高原》、《嫂子颂》、《好人一生平安》、《女人是老虎》、《走进西藏》等歌曲曾倾倒过无数的听众。在其出道十年间,共为160余部影视剧配唱200多首歌,那时中国影视剧几乎一半叫响的歌曲都是由李娜唱出来的。

        然而,1997年的春天,就在李娜入行十年,演艺事业正处于颠峰状态之时,她却做出了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无法理解的决定,先是将户口从郑州迁移到张家界永定区并在天门山选址造屋,而后又奔赴五台山,在那里削去青丝、落发为尼。此消息一出,圈内外一片哗然,很多人为之感到惋惜。关于李娜为何出家的原因,一时间也众说纷纭:有人说李娜是因情感受挫,看透了人世间的情短意长;也有人说她在音乐界登峰造极,很难再突破自己,出家逃避生活中的困扰;甚至当年也有媒体认定为是唱片公司精心策划的炒作,为了制造些新闻博取声名......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昔日的歌星李娜已成了今天的昌圣法师,远离世俗,潜心修学佛法。那么,当年,事业如日中天的李娜为何遁入空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宁愿放弃名利双收的演艺事业,而愿与一盏青灯一世为伴呢?事情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长春国贸还是在这里独家揭秘我所知道的内情,也算是给曾喜欢李娜的那些歌迷们一个交待吧!

       李娜原名牛志红,1963年7月25日生于河南郑州,苦孩子出身,五岁丧父,一直与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小时候的穷苦生活也造就了李娜坚强不屈、争强好胜的性格。1976年,13岁的李娜如愿考入了河南省戏曲学校攻读表演。1981年毕业后留校实验团演出多部传统豫剧,并以《百岁挂帅》中佘太君一角获得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的一等奖。1984年进入河南省豫剧院一团,1986年她又转入河南省歌舞团工作。此时的李娜虽然在河南已是颇有知名度的角儿了,但她依然没有满足。在学校时她就喜欢唱歌,并以仿唱邓丽君的歌闻名。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歌唱事业,她毅然辞职南下学习唱歌,后来又到北京发展,开始为一些影视剧配唱。李娜在1988年获全国“如意杯”歌手大赛通俗组第一名后,一连串的荣誉便一直伴随着她——1990年获全国“第二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大奖,1992年全国“第三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大奖,1993年“中国十大最受欢迎歌手”并成功地举办了李娜个人演唱会。1995年还获罗马尼亚世界流行歌手大赛“金鹿杯MTV”大奖。

      虽然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地成功,但身处物欲横流的娱乐圈的李娜却显得格格不入,有人为了利益拼搏,人有为了金钱在挣扎,这一切让为人正直、淡泊名利的李娜很看不起,因而她在娱乐圈里的知心朋友也不多。业余时间与人交往得很少。但李娜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功,对自已要求也更加严格。在没有演出的空闲时间里,她常常是躲在家里练声,她曾以整整一年时间谢绝了各类的演出邀请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下午要练两场音乐会的量,有时甚至一星期都不下楼。李娜曾坦言,她的声音没有什么先天优势,全是后天“自我摧残”出来的。后来在李娜不懈的努力下,她的声音已经可以在三个八度的音域内自由驰骋,在纵横无碍的空间中能将作品发挥得淋漓尽致,歌唱技艺也达到了一种自由王国的境界。

      然而,长期苦练唱歌发声,也使得李娜的身体非常虚弱,隔三差五地便感冒发烧跑医院。

      1995年初,两个信奉佛教的朋友得知李娜的情况后,来看她时顺便送给了她一本《大明咒》让其在闲暇时间阅读。李娜当时并未在意,放了许多天没去管它。几个月后的一天深夜,李娜依旧两眼盯着天花板心烦意乱地难以入眠,她突然心血来潮,拿出那本经书读了起来,在从头至尾读完后,她突然就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从此李娜看空了一切,喜欢上了佛学。后来李娜在朋友陪同下去寺院,与寺内的住持进行了一次长谈,倒出了心中的苦闷,求其指点。住持称李娜与佛有缘,并赠语李娜:“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解脱才是智者梦中的故园”,让其回去领悟。回来后经过数月的认真思索,李娜不顾家人及朋友们的劝阻,最终做出了出家的决定。

      1997年,李娜来到了普寿寺的女子佛学院专修班学习,并在那里落发,取法号为释昌圣。然而在普寿寺因水土不服至全身浮肿。于是在1998年,李娜又转到广州的无着庵修行,并正式受了三坛大戒。但李娜出家的事情一经披露,立刻成了国内媒体的追逐的目标,为了避开媒体无休止的纠缠,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定居国外年迈的母亲,李娜远赴美国修行,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少有与外界联系了。

      今天的昌圣法师正矢志不移快乐地走在潜心修学佛法的道路上,相信她总有一天会迎来满天绚目的佛光。祝福她!

 

 

相声大腕姜昆前一阵子在洛杉矶见到了李娜,他写出自己见到李娜的情形和看法

 

 

      1995年,大陆当红女歌星李娜突然失踪歌坛,在全国演艺圈以及广大歌迷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各种传闻、猜测铺天盖地。几乎没有人相信,一个活跃在娱乐圈中的女歌星会遁入空门,潜心向佛。相声大腕姜昆前一阵子在洛杉矶见到了李娜,他写出自己见到李娜的情形和看法。

      2000年5月的一天,在美国洛杉矶,我见到了身穿黄色袈裟的李娜,洁净的剃度代替了当演员时头上的发饰。这一天,我们聊了许多———我仿佛聆听到了天外之音,至今这声音还在我的耳边回荡。

久违了,李娜!

      第一次见到李娜是在央视“难忘一九八八”晚会上,她像鸟儿飞过窗口一样从我眼前掠过;以后的相见都是在舞台上下、摄影棚内外的匆匆擦肩而过。只记得那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总是不愿睁得太开,好像噙住了很多光线,以至于不愿再释放出来似的……但是,一曲《青藏高原》令我对她刮目相看。不是吗?谁会想到在她并不高大的躯体内竟然蕴藏着那么一种生命的原始的激情呢?听,在盘旋而上好似直入雪峰纯静之广袤的蓬勃旋律中,巨大的艺术渲染力骤然迸出,哪一个听者的心灵能抗拒这一震撼呢?多少次,我沉浸在她用声音制造的漩涡之中,在变幻莫测的旋律中起伏,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以后,我听说她在香港演唱时,以无伴奏的方式讴歌《青藏高原》:全场观众鸦雀无声,静心地聆听。是的,谁的心灵能不为那跟“青藏高原”一样巍峨纯净的绝唱所感动呢?唱完了,李娜从自己的旋律中解放出来了,但观众还陶醉在她所制造的声音的波纹里,半分钟的沉默等来了长久的掌声与欢呼不断——我想像得出那该是怎样壮观的场面。

      后来,听说她出家了,我惋惜不已,而不解与疑惑,更伴随了我不少日子。终于,在洛杉矶,仿佛命运之神刻意安排的一样,我碰上了她。真的,她果然出家了!一身黄色袈裟,洁净的剃度代替了当演员时头上的发饰。曾经在她眸子中闪烁过的懒散和迷茫不见了,某种纯之又纯以至于无尘的精神充溢在她的每一个举动中。出家的李娜全身荡漾着一股“在家”的和谐与安详。交谈起来呢,却滔滔不绝,一改她过去那似乎接近于冷淡的表情。

      话题很快转到我的网站上,她对此所表示的关心令人感动,我甚至觉得这可能就是最高层次的关心了——因为她根本就漠不关心,仿佛世界上并没有网络这回事儿。确实,我能理解,她把自己从真实的“网”中解放出来,其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更进入虚拟的网中。但我还是征询能否为她制作网页的事。她笑了:“我可能离那些太远了,我都快被忘记了。不是被别人,而是被自己,我真的不记得十年前的那个李娜了!”我说:“你当然有忘记自己的权利,这表明你的修行已进入更高的境界,可你的观众,你的歌迷不会忘记,你的成就还被社会承认,这些不应该成为佛家‘四大皆空’的理由吧?”她听后,若有所思地说:“对以前的我怎样评价,那是别人的事,也可以说是社会的事,我无暇去顾及,也不会去顾及。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了。至于制作网页,那更是你的事,你怎么干我就不管了。我刚入佛门,得一心一意地学法护法。”我说:“是脱离尘世?”她微微一笑:“还没有那么玄,但总得进行研究和探讨吧。”

      她说得如此平静,我听得却很不安宁。我还不住地琢磨,为什么找不到当年李娜在舞台上的影子?眼前的她精神状态不错,红润的脸庞,自自然然地溢出显然是得益于修身养性所至的那么一种健康神色。我若有所悟:如果说舞台上的李娜是一支掩藏不住自己芬芳的玫瑰,那现在的,就是一朵静静释放自身清纯的百合。一个人在自己一生中,能同时拥有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还有什么不可以满足的呢?

      和她一起来的是她的妈妈。母女俩站在一起,像一幅图画。不是出家人斩断六根,不应该有凡夫俗子那尘世间的儿女情长吗?为什么她还跟自己的母亲在一起呢?是为了生活本身,还是某种感情的需要?我克制不住自己好奇的冲动,油然迸出了所有人可能都希望向李娜提的一个问题:“你……你为什么出家呀?”她微微一笑回答:“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了!”她用拖长的音节来纠正我的问话,听得出,她已经不止一次向别人回答过这个问题。

      许是看我心诚,她隔了一会儿便慢慢地向我道出自己是怎样看破红尘的:“我过去的生活表面上很丰富,可没有什么实质的内涵,不是吗?唱歌、跳舞,成为媒体跟踪的对象,这几乎是我过去生活的全部内容……多早啊,就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名利场的追逐之中。每当独自一人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思考:难道我这一生就这样下去,自己表演,也表演给人看,欢乐不是自己的,而自己的痛苦还要掩饰,戴着面具生活,永远也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得道了,从‘六字真经’中领悟了道。在对‘嘛呢叭弥訇’的永不停息的诵念之中,我忽然获得了一种被什么提升起来的感觉:眼明,心亮,身体也处在一种异常兴奋和快乐的动静交融的感觉之中。我想:这是什么地方?过去我怎么不知道?我怎么从来没有到过如此令人陶醉的地方,享受这种非物质的快乐?当这种感觉消失后,我必须又一次地从吟诵经文当中得到这种心灵的感受。于是,我从知道‘大彻大悟’这个词,到理解和感受到‘大彻大悟’。后来,在学法的过程中,我知道这是‘法喜’,所谓‘法喜禅乐’就是指的这个。于是,我觉得我应该出家,我把尘世中的烦恼和过去名利场上的经历:成绩、荣誉、教训全都抛诸脑后,我寻找原本蕴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灵之内的那么一种清净的觉醒,那么一种安宁的本性的冲动,然后潜下心来,慢慢领会自然与人类生来即已具有的和谐与真谛。”

      她说得真切,可我听着有点玄,不是吗?我等“槛内人”原无这般“出尘”之想。她显然觉察到了我的疑惑,便让我听:“你听,‘嘛呢叭弥訇——’你连起来一念,就能感到它是在迸发,是从无到有的迸发,像撞击的声音,也像诞生出精灵的轰响。”

我凝神望着李娜,一直在听。

      李娜推心置腹地对我说:“我是用整个的我来感觉到的,真的,我的心——回家了。”

      她一点也不讲她的歌,她一点也不讲过去文艺圈儿内的恩怨,她也一点不问及同道同仁的绯闻轶事,她一直在讲法,一直在讲道。显而易见,她在道中,法在她中,道与法在她这里已经达到的结合几乎是完美的。

      李娜的妈妈坐在她的身边,我和李娜聊着聊着,渐渐淡漠了她出家的比丘尼印象,还是觉得她像个孩子。李娜告诉我,妈妈担心她,到这里住在一个朋友家里,她经常看望妈妈,妈妈为她煮一些饭菜吃。我说:“李娜你真不容易,人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舍弃尘世间的物质享受,遁入空门去修身养性呀!”李娜说:“这应该全在你的顿悟之间,会觉得拥有的远多于你失去的。”我说:“半天了,你一点也不谈你的歌,你真的全忘却了?在你的生命中,应该有一大部分属于音乐。知道你的人,源于音乐,佩服你的人源于音乐,想念你的人们还是源于音乐。你知道谷建芬老师说你什么吗?她说,李娜在《青藏高原》的演唱中,表现出某种高原性的东西,但这还不是她音乐才能的全部。我们许多的音乐人都是通过她的这首歌,重新又认识了李娜。我们很惋惜她出家。”说完这些我观察李娜的反应。

      李娜思忖了半响,摇摇头说:“不矛盾。在录制《青藏高原》的时候,唱到最后我也是泪流满面,光为那歌词和曲调我还不至于,我觉得自己终于体验到了一种内涵,和我现在的追求非常吻合。”

      看她要回忆起过去的事儿了,我赶忙递过去一些我从北京来的时候就为她准备的,她演出的一些剧照。她一张一张地拿出来看,并且告诉妈妈,这张是哪一次,那张是哪一回。看完以后,又还给我。

      我是带给她的:“怎么?你不要?”

      她笑了:“不要。这些东西我都扔了,北京家里的东西也全不要了!”

      我愕然许久,怔怔地望着她的妈妈。李娜的妈妈默默地挑了两张照片,珍惜地收起来。

      我很想知道她靠什么生活,你生活中再有追求也得过日子呀!美国的寺庙里给工资吗?这儿的化缘怎么化,是捧着钵盂站在路旁吗?但是我不好意思直接去问,几次话到嘴边都咽了回去,终于迸出口的一句是:“你每天都干些什么?”“念经,做法事。”

      “念经我知道,做法事又是什么?”“就是帮人家集会念经,打个锣、镲什么的。”

      我不禁想开个玩笑:好个李娜,放着独唱不唱,却跑到美国唱合唱……但是我马上制止住自己。我提醒自己,信仰自由,宗教可以不信,但不该开玩笑,更不能亵渎。

      这一天,我们聊了许久--我仿佛聆听到了天外之音,至今这声音还在我耳边回荡……

 

TOP

【转帖】激流迸裂听绝响——记声乐套曲《苏武牧羊》

文/西山


  前言
  
  大概是2007年起,我陆续看到有人盛赞《苏武牧羊》并极力推荐,称是一曲绝唱,断言该曲除却李娜,中国再不可能有第二人也能够演唱出来。这种激进的言辞反而让我对歌曲本身产生了畏惧感,我的想法是,如果有什么歌曲特异到只有某个特定的人物才可以演唱,那它就不会是一个好歌。
  
  我既定的印象里,歌曲本身的魅力不止是在于它好听它打动人,更重要的一点,它具有群体性,是大众的心声。既然是大众的语言,那最终它就应该可以用大众化的表达来完成。歌曲有了普遍的适应性,那么就是歌曲的价值所在,我们讴歌,是为表达情绪和思想,如果歌唱到常人无法企及的程度,那不就成了寂寞的孤芳自赏?
  
  因为深信好的歌曲从旋律上就不排外,就可以渗透人心,直到08年中,我都没有对《苏武牧羊》产生过什么冲动好奇心想去一听为证、是否真如人所说的那样。
  
  直到亲自听过这个歌曲,被《骁歌》震的无法说话,这时候对于歌曲演唱才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歌曲,用无形的压力告诉人,什么叫做——绝唱。
  
  元好问有个名句我非常喜欢,说到是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悲戚的声调里有着不迟疑的自信,强调一样的诉说着自己对生命和追求的坚定信仰。我相信,这样一个有幸被留声装置刻录下来的声响,不会像莺儿燕子一样被黄土湮没,它会用顽强的生命力,持续着,一年一年,用沉默的爆发力打动人心,让听到的人不自觉的为它倾倒,去赞美,去传播。
  
  我自己尝试着为它填出一曲《 凤箫吟》,从而开始对它的听解。
  
  凤箫吟.苏武牧羊——听李娜声乐套曲《苏武牧羊》

  汉疆长,绵延城起,巍巍百丈雄关。纵陷身绝域,遍尝穷苦,夜夜梦还。人言降亦好,忍抛离、万里家山?但北海,噙风抚节,和雪吞毡。  
  情虔。冰湖寒褪,终期至、雁落书传。白头回使命,并皇亲友客,相顾无言。谁为讴赞曲?咽音奇,歌尽悲欢。是绝唱,三叹九叠,恸彻千年。


  第一节 —— 怕见月 尤其怕见月圆
        
  《苏武牧羊》七部曲里最凄绵的章节——《琴歌-望月观花》。李娜的声音像沉积在百尺山下的古泉一样,委委漏出一脉清流,冷彻幽咽有如初雪化水,在人凝神回味汉字表达之前,声音已经事先一步渗入人心。
  
  这一段落是歌曲静响,歌词创作的表现力上,也达到了田青在全首七段里的最高峰。综合七段内容去看,虽然田青作为词作者,他本人最满意的是《春歌?牧羊姑娘》部分——田青对于自己在《春歌》部分还原人性苏武的创意津津乐道。但《春歌》直白而不凝练的词句搭配,重叠而不深入的修辞使用,急迫而不舒展的画面描写,还远不能说是从文字组合上塑造出了文艺美,价值度完全如田青自述所讲,年轻时的习作
  
  尽管都使用了对仗、反复和对比修辞,琴歌部分的作词,却更显出来口语感和音韵感,我想原因应该是其他部分的写作基本全是田青自主发挥,缺少沉思性因素,而更多呈现了浮浅信口的意味,而琴歌部分由于嵌入了据传由翁曾堃创作的民国学堂乐歌苏武牧羊里的名句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等,出于协调感寻求的需要,田青加强了自创部分的节拍感和文字择用标准,整体来看,字面既文雅又不失平易深刻。
  
  附《琴歌-望月观花》歌词如下:
  
  怕见月,尤其怕见、怕见月圆。
  月圆了不好,月圆了、月圆了让人心颤。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空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怕见花,尤其怕见、怕见花艳。
  花艳了不好,花艳了、花艳了人心酸。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不是不爱明月,是因为
  月照故乡人。是因为,月圆了,人未圆。
  不是不爱鲜花,是因为
  鲜花如人面。是因为,人面桃花今不见。
  怕见明月,头上的月正圆。
  怕见鲜花,手中的花正艳。
        
  附二,学堂乐歌《苏武牧羊》歌词(佚名词曲):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时听塞上笳音,入耳心恸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闺,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拱服汉德威。
     
  这个部分是田青作词里最带有白话口语亲切和自然感的部分,毫不刻意,却不会显得粗糙,同样也是音韵节奏感控制最好的一段。作为低音部分最为出色的章节,春歌的成功不止表现在作词上。还有同样优秀的乐器搭配和歌者演绎。
  
  低沉凝重的古琴从头到尾提带着整节歌曲的情感基调,铮铮金鸣,空旷悠远,空然里都是漫无天际的悲切和期待。李娜的声音始终围着乐器的声响打转,溶合的好似有演奏家在控制一般,细致到每一个音节都在掌控中,时而细碎翻花,时而低沉悲切,时而凄厉欺人。在白发娘,盼儿归,红妆空守空帏句里,与层迭递进的男女和声不同,她特别用了非但是本节最温柔、而且可以说是全曲最柔和饱满的一段唱腔来表现亲恩爱意,加入李娜特色的垫字嗨唉富化情感表达的多样性。之前看到不少人说,《苏武牧羊》里尽管高音部分最惹眼,可是精华却尽在那些看似平淡的低音章节里,更有人盛赞琴歌是全篇中最好听的一段,低音部分可以获得如此评价,跟这几句演唱绝对分不开。
     
  琴歌在表现,忧郁的乡愁,孤苦的乡愁,无法诉与人听的乡愁,故作欢快的乡愁。单只用音调表现出多样愁绪已经很难,更难的是,还表现出了那种明明知道愁,却又决绝陷入的感觉,因为被乡愁利刃伤害是最不让自己畏惧、是自己最乐意的愁苦,期待里有惶恐,惶恐里有踏实,正是这样的愁绪在把自己百般折磨……
  
  《望月观花》,有月的冷,有花的艳,花哨的唱腔,凄冷的音调,这冷,这艳,都在刹那间化作剜心之刃,一点一点,凌迟自己的心,不论是温柔的情意,惆怅的期待,还是顽固的坚持,一句一声,那都是自己不能割舍的乡愁。

  而这种感觉,也恰恰是听李娜歌曲,听《苏武牧羊》的感觉,你明知道揪心,却要去听——怕见月,尤其怕见月圆——而天天举头望月的不也正是你自己?
     
  《尚书》有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琴歌,亦称弦歌,其中诗为主体,按曲咏之。琴歌是古琴音乐最初的表现形式,这应该是中国可以溯源的最古老的声乐器乐结合体。后世去看,抚琴放歌一直被历代中国人视为风雅、咏叹的借指。琴歌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非同寻常,钟期伯牙一曲高山流水流传千古知音美名,荆轲刺秦行前高渐离琴歌送别,嵇康《广陵散》也一度绝响千年。
  
  《尚书-舜典》有文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来具体剖析的琴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典籍里把琴歌的表现具体剖为诗、言、歌、声、咏、律、志几个方向。具体说,琴歌是为了咏叹心志,具体表现形式,反应在文字上,那就是诗文,诗文念出来就是发言,言用音乐讴歌出来便是歌咏,歌咏的声音要吻合咏叹的情绪,音律要和声调协调。指明了琴歌的艺术规律。核心还是在于志,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其他所有陈述都是围绕如何把表现的更好而展开……
  
  黄荟制作《苏武牧羊》一套七部曲,因为早期资金不足,先是做作出《琴歌》《春歌》作为试探来筹募制作费用。显然,他看中了田青《望月观花》一段在表达节奏上的协调性,适合以歌咏形式为载体。于是选了最为中国化的艺术处理来制作这个章节。
  
  在结果上看,琴歌的效果出奇之好。
  
  从典籍叙述去考察,琴歌在中国式思想感情表达上,具备淋漓尽致、独到独传的特色。然而,自唐以后,琴歌的发展似乎并不乐观,南声渐胜,北声式微。琴歌豪放自由的表达形式不太符合新式文人对细腻温软审美的严格要求。在式微几近千年之后,《苏武牧羊》里《琴歌望月观花》几乎传神的再现了琴歌的古老艺术美。不能不说,这是个神话一样的事迹。李娜或沉或高的发音,悠悠围绕琴声打转,恰是声依咏,律和声的实证……
  
  回顾李娜揪心的演唱方式,对于乡愁缠绵多变的表达——前段凄冷,后段凄绝,凌厉如子规啼血,有似蔡京在其诗歌中之摹状: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苍茫塞外冰雪地,凄冷断肠寒风里,有个不归人。这应是歌咏言,声言志,李娜的声音紧紧抓住了汉字陈述,可感情抒发更远富于文字之上,声音本身的感情倾诉已经超出了文字的承载。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者也。情动六腑音凄切,天地共与做悲声。歌曲的抒情意境已经不再滞于文字表层。
     
  琴歌一节的器乐上,黄荟采用了以古琴为主调的乐器使用,杂入多种配器,似乎也正是在追求着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境界。(注,八音不是指音阶,是说中国古代乐器,从制作材料上可以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是以,八音用来泛指各种乐器。本句出自《尚书-舜典》)


  第二节 —— 留胡十九载
  
  如果说《琴歌》的试制成功,奠定了黄荟将《苏武牧羊》做向民族特色音乐方向的思路,那无疑,《酒歌》就是对这一理念的高度延伸。
  
  《酒歌》的初始,平地一声吼,只听李娜撕心裂肺的清喊吐出一声留胡哇啊哎……”,起音不杂半丝器乐,唯有人声撼动听者。感谓及半,遥遥轰鸣音里一声沉沉鼓响,压人心肺,即此拉开了抒情的序幕。
  
  这时我们回顾田青的创作思路,《苏武牧羊》套曲的陈述思路来自田青,黄荟和李娜都是做命题作业。
  
  田青将苏武故事分成七个版块,刨除《序曲》是描述故事大概,与苏武本身经历无具体联系,其他六个部分,就是具体分说苏武出关又返乡的正文。他分成——出塞、留胡、思乡、艳遇、还乡、回忆,六个部分来陈述。
  
  留胡、思乡和艳遇,这三部分都属于出使之后在异乡的变故,是整个苏武故事里的磨难波折所在,其实本可以用一个章节进行总述,田青为细化人物情绪、还原人性苏武,将其拆做三块来分别描述,逐个强调——胡地非我家,家乡长城南,关外有佳人。而后的两个小节,又拆做还乡和回忆两层来陈述回归之后的内容。
  
  苏武历史故事的价值,在于节行,在于操守,在于留滞他乡艰难亦不屈折的铮铮傲骨。因此在重头的苦衷陈述之后,最复杂也是最情恨交加的也必然就是——回归。廿载沦落竟白首,不看苦候看归还。回来了,这一回就是说,苦,毕竟没有白吃,难,终究不是白熬。大节不失,天亦相怜。返回来,情念是百感交加,意绪是苦乐参半。温庭筠的作品里写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你苦候十九年,为的不是客死他乡,为的不是屈身人下,为的是挺我胸膛做我自主,为的是一朝踏回雁门关。
  
  始终回荡在《酒歌》部分的词句是留胡十九载”“留胡十九载
  
  十九,是苏武在胡地苦心期盼里数过去的光阴,是他愁心滴血熬过来的年头。在苏武那里,十九是盘桓在他心头肉上的利刃,是一把心头剑,当该是一声十九牵情愁。
  
  酒歌的演唱里,李娜在骤然一声留胡飘高上拔之后,迅速停口。似乎就在这片刻间开始在心头默念,这一留,胡地,到底会留我什么?一顿之后,悠悠颤音吐出一句十九载”——不留衣装不留财,留你的时间,这一留,便是悠悠十九个年岁。
  
  留胡十九载”——这就是苏武故事的内容,也正是苏武被人记忆的历史。一句吟讴吐尽一生悲喜说尽一段委屈。这个句子,就是全曲的核心,套曲的精华所在。
  
  李娜在这个句子的演唱上,采取了中国戏曲唱腔做处理。浓郁的戏剧发音凌厉震人,清唱部分完全没有器乐伴奏却铿然如有金鸣,悲切里有顽强,清绝中听傲气。留胡拔高的声音回落之后,是更加透彻的悲情释放十九载,娓娓回落、起伏绵延的十九载里渗透苏武的悲切期待,十九载之后是一声绵长的载哎尾音拔高,二次高音里渗入了更多愁情别绪,满腔悲欢交织尽情化入一声感叹。
  
  这个句子,是全曲最美最中国的一句,是最最凝练的一句。这句里就已经说出了整个故事。

  《酒歌》的开篇起题之句留胡十九载,今天归来今天处咬字悲切清晰,发音里似有翻身铭记之意,归来二字上首次运用蒙古长调唱腔,悠然清远里似有一种如履平地的行走感,而本句来哎延音,绵连豪迈回复通俗唱腔,一改十九载哎延音时的悲戚,放歌方式豪放雄浑,转瞬间变幻歌唱气韵。短短两句歌词,不足十字的讴歌,却铺展出无穷气象。
  
  两句小唱完毕,顷刻鼓乐齐鸣。一时间欢欣气息逼人而来。
  
  配器上黄荟极力追求欢欣如宴庆的声效来表现回乡的喜庆。而李娜的人声在演唱上却显得加倍的分裂——欢悦,沉郁的欢悦。不会是信马由缰的欢快,而是压抑的蛰伏的克制。段间她轻声娓娓吐出的今天归来,尤带几分将信将疑的踟蹰。《酒歌》在苏武七部曲里,是情绪起落最大、唱腔变化最多的章节,通俗的歌唱方式,很难在这样一个题材上细致描述出苏武的性格细节,为了细化苏武的具体情绪,李娜采用类戏剧风的演唱方式来抒情传意。戏剧才沉淀了中国人,积蓄了中国人近千年的惯常情感表现形式。为了追求到上好的古音感,多种临时特制的民族乐器接次鸣奏,低沉的男声和音伴随乐器声响一起为李娜的演唱做出铺垫。伴着李娜高高低低的声音,交接鸣响。


  然而《酒歌》最为人所称道的,却并不是开头部分的娜式特色演绎,亦非整篇的戏剧风吟唱方式,而是本段尾声部分几达人声极限的超高音。李娜的人声高音在歌曲里的表现可以压倒乐器,爆出超高降b3音。作为本节尾声,李娜以高音尖叫收尾,还乡的苏武长鸣吐尽心中块垒,将悲凉不平之意释放心外,那种激越穿云的类金属音,色泽感甚至要好过对叫的唢呐,激扬透亮加倍显出金属光泽,若非换气时候的气息吐纳泄漏人声真相,你甚至无法相信它竟然是由人类喊出。


  酒歌章节的演唱,李娜的发音处理上咬字偏重,多颤音,多余音,唱腔变化快急剧烈,戏剧化倾向明显,她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来强调苏武的情绪波动。多种吹打敲击配器的欢快基调重点铺陈回归的乐事,而李娜的演唱则极其富于情绪的充沛复杂。归来何欢?鬓发白,节杖秃,十九年岁关外度;归来有幸,泪眼浊,看亲故,国命亲恩终不负。李娜的演唱里,没有恨没有惧,但有满腔的悲凉和欢欣,这样交织的情绪渗透每个字眼,演唱里高音不昂扬,低音不委顿——“眼含着泪水望长安,十九年苦难对谁言。对于复杂情绪的把握不急不怠,把中国人骨子里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倔强,还有那一点轻易不示人前、潜声隐忍的脆弱,表现的非常透彻。
  
  黄荟对本节归来主题,选定了酒歌的表现形式。田青在歌词写作上也尽力靠拢了地方戏的用词风格,尽管仍然不可避免的留下了痕迹性的文人印记,但是多少都捕捉到了戏曲遣词的风韵,搭配起来也是别开生面。
  
  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作为雅歌的补充,中国传统的燕乐在隋唐时期就已经非常繁荣,因常用于欢庆节宴,也称宴乐。隋唐时期外来文化十分昌盛,西凉、天竺、龟兹、高昌、疏勒、高丽等各个民族的音乐和乐器流入中原,这些不同风格的胡风音乐汇流中原,在中原音乐家的糅顺之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燕乐,由于吸收了多个民族的乐风,形成它繁盛多样的特征,它的通俗性和非正式特色受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的欢迎,就好比是当时社会的流行音乐。
  
  燕乐配器丰富,形式灵活。不但传统乐器,大量外来乐器如琵琶、筚篥、方响、锣、钹、腰鼓、羯鼓等都是燕乐的常用乐器。黄荟在《酒歌》的配器选择上也保留了这个风格,酒歌里我们不但听到唢呐、锣、钹,还有筝鸣和鼓点等等。为了追求到醇厚的古风感,黄荟还根据古书记载特别制作了一批世面上已经看不到的近乎绝迹的乐器,专门用于《苏武牧羊》套曲的演奏上。
  
  正是这些我们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乐器,在黄荟手上产生了奇异的组合效果,配上李娜的声音,欢盛里似有一丝惆怅。让人想起千余年前右军的说法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时间不一样了,而欢乐悲伤的情致却不会稍差——“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这样的总体效果,毫无疑问,造就了《酒歌》成其为苏武套曲里最为中国风格的一章。


  第三节 贝加尔湖的姑娘
     
  尽管不是高音痴迷者,但是我对《苏武》套曲中的高音部分是有明显偏爱的,相比低音章节里对情感的娓娓透析,我更欣赏李娜在高音里的那种不顾一切的情感倾泻——这应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披露方式。所以出于个人偏好所侧重的考虑,我就把低音部分的《牧歌》和《春歌》,合并到一处来谈。
  
  《牧歌》和《春歌》的节奏相对其他章节都出现了更多快节拍的演唱,李娜的声音变得非常低调和富于温度的变化。吐字里有明显的冷热演进,有那种可以将人从冬到夏、从冰窖到火炉的带动感。
    
  《牧歌》起初就是一阵朔风放松,铺垫出一种回风卷雪、上吞天云的冷意。倾刻后悲凉的吹奏器声响伴随着冷风而起,似是角声或胡笳声响,凄然悲凉,意境塑造上完全是草原大漠的感觉。李娜的演唱里,借鉴了蒙古长调的悠长悲婉之意,把旷野茫茫只身孤单的感觉塑造的特别之好。
  
  这乐音里,这歌声里,你能够听出,在这片苍茫大地上,人力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在这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有风吹过那都是自己不孤单的证明,最可怕的该是那种还没到来的沉寂——我不知道,或许就在下一刻,那样可怕的沉寂会突然来袭吗?
  
  凄沥沥的寒风里,梦境绿莹莹”——《牧歌》把悲冷的环境和梦里家园的美好并列到一起,在无语里诉说飘零者的孤单。快速紧促的演唱吐字,似乎是在说,我怕,我怕这个时候不把想说的话语说完,那也许就不再有可以说的机会。快速的演唱节拍却加倍衬出了这种悲冷和哀戚。一种无助听天的感觉荡生心间。
  
  蒙古长调就是草原的色彩,这片广袤无边的土地上,人类真正感觉到了自己是如何渺小,长调那种独特的悲婉孤单烘托,是其他任何一种民族乐曲里都没有的。很多人喜欢蒙古长调里那种粘性的张力,对于生命的顽强坚持,可我一直都更喜欢那种不加掩饰的,对于大自然的臣服和期待感,这个时候,你听到这个歌曲,你知道,我不过只是一个血肉之人,我没有超自然的神力可以挣脱宿命。我所能做的就是在人力的范围内珍爱这一次人生。
  
  李娜在本节里大分量借鉴了蒙古长调的唱法,把那种悠长感表现的透彻到位。悠长的韵调里自然带出了沉思和自怜。歌曲表达在这个时候变的毫不费力。牧歌,就是孤单,它表现大自然,它告诉你,人力真的不是万能。

  《牧歌》演绎的孤单人生,在同为低音章节的《春歌》里来了一个大转身。
  
  随着中亚细亚风格华丽到近乎萎靡的乐音响起,《春歌》迅速把歌曲带入了一个绮丽奢艳的境界里——“冰棱棱的贝加尔湖畔,让人软弱的是春风”……
  
  田青说,《春歌》在苏武套曲乐章里是一笔在灰暗、阴冷的大色调中惟一让人感到些许安慰的暖色他这么说是不无夸张之意的,对于传统苏武故事的刻意纠正,多少都使他在春歌作词方面套上了一道枷锁,使陈述带上了一种不受欢迎的距离感。
  
  所幸,这样的距离并没有影响到李娜对故事的解说和演绎。中亚细亚地域里形式各异的弦乐器成为本节配乐的亮点,它们独特的音色给绮丽画面的构建带来了一分闪亮的光泽,使得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塑造出了相对纯正的浪漫感。
  
  浩荡春风里,牧羊人遇到了牧羊姑娘。李娜在这一节里的声音迷离散乱,听上去似乎是带有爱情蛊惑的味道般,歌曲旋律曲奇百转,像是在说着一些未知而难言的鼓噪感。明显异域风情的演唱方式,给浪漫的他乡爱情蒙上了一层玄幻凄迷的色彩。同样是快节奏的演唱和节拍感强烈的吐字,《春歌》却无误的表现出了那种暧昧的温度,和《牧歌》部分的凄冷完全不同。
  
  缭绕在《春歌》部分的气氛,始终以诱惑和抗诱惑为特色,不得不说,田青在这个部分的作词是有着比较明显的问题,他的歌词直白热切而不透彻,而李娜的演唱却还原了那种犹豫和踟躇——我真的需要跟一个胡人姑娘好合吗?我可以抗拒这样的温暖吗?
  
  李娜对这一章节的演唱,充分说明了她对歌曲精神的理解已经超过了作者本人,表达上更是有了很多文艺化且人性特色的发挥。田青在作词上极力追求还原人性苏武的目的,却把自己拽入了一个强调式写作的创作误区。真正的人性化不是为了对抗,而是自然的铺展和陈述。田青说我以为,苏武在匈奴的这一段因缘,不但无损于苏武的伟大形象,反而是苏武十九年苦难生活中一个极可珍贵的亮点。这样的说法,显然是过分夸大了婚恋情感对于人性的彰显度,同时也有了另类化苏武故事的嫌疑,如果重心放在苏武留胡是为顺便谈一段无伤大雅的恋爱,那苏武的故事还会像今天这样感人吗?
  
  初创者的写作思路和下笔柔润度的狭隘性,都对演唱提出了更高难度的要求,应该说,田青作为知名学者,其人并不以歌曲作词见长,口诵《苏武》套曲歌词,我们可以很明显发现一个问题,他的词作从韵律上还远没有达到朗朗上口的程度,部分章节甚至显出了奇怪的报告文学感。对于歌曲演唱来说,这绝对不算是一个正面信号。


  而李娜的演唱处理,做的简直令人击节赞叹。对于本章节歌词的处理上,采取了异域情调的歌风,将汉字的韵律化入中亚曲风的旋律中去,唱出了一种玄异缭人的感觉。而男女和声则不是吟唱着牧羊姑娘”“牧羊姑娘,为这样一个情味做着补充和强调。而李娜自己的高音也淡化处理成背景音,成为主旋律的最好背景乐之一,平添几分热切感。
  
  《牧歌》和《春歌》不但同为低音,而且同样是将铺陈重点放在了景观上,描述自然环境特征。可是两个章节表现的重点却完全不同,前者描写严风朔雪的寒冬,入目一片苍茫,气势开阔悲冷。而春歌描写冬雪见融草木回春的季节,显示出了万物复苏的生机。黄荟对于这样的风景铺陈应该是见猎心喜的,他善于做那种风景风情音乐。两个章节的配器里都没有使用大量的花哨乐器,而是检点出了可以表现地区特色人文特色的乐器进行演奏,将风韵感表现的非常恰当,点到为止,和李娜的民族风格演唱实现了融洽而自然的搭配。
  
  这两个章节都是歌曲里最有异域民族感的乐章,从情绪铺陈上也都是毫不紧迫、条理清晰的,而且轻缓与急快的演唱节奏相间搭配,同时具备了慢抒情和民族风的特点,取得了奇特而自然的抒情与表达效果。李娜演唱里没有追求极限高音,听众的耳朵不必接受大刺激,情绪上避免了剧烈波荡,美感十足的演唱应该说也是接近满分表现的。如果说还有什么不特别完美,那就是《牧歌》部分对于孤冷的强调偏重了风景的凄冷而不是心灵的孤单,那种可以毁灭人类所有壮志激情的孤单感,没有得到强调。但《春歌》结尾部分拉长的热情唱段又给矛盾风格的演唱加分很多,总体表现来看,这个两段低音章节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第四节 男儿今出塞
     
  男儿今出塞”——这是苏武故事的开端,从出塞开始,走过十九年,最终跨上一个历史高度。出雁门,越雄关,一阵鼓乐轰鸣,雄浑高昂的器乐声里,渐次响起沉厚有力的男声,对于出关进行陈说。在长达一分半钟的气氛铺垫后,李娜的女声抒情喔吼哦加入其间,声音雄厚而悠长,给人无限的距离与前路遐想,同时男子和声加重力度的强节奏伴唱,吆喝出嘿诶强调那种行伍气氛。这个前奏长达两分半钟,带出的感觉是雄壮高调、意气风发的,令人不由得心生向往。
  
  可是这样的意气风发却还并不是骁歌的主旋律。在二分半钟时候,女主唱突然发声唱出男儿今出塞。这一刹那,你所有的思维都停止了,空间在顷刻间被迅速的无限放大,听者本能反应的血气上涌,很无辜的被这样一个远不是人心可以料想的声音所震撼。
  
  绝唱。
  
  这是冷静之后第一时间进入脑海的名词。除此再不能想象还有其他字眼,也可以用来描述这样一种震撼。
  这句堪称欺山裂云的演唱,还有一个小故事可讲——有一次,大冬天的,黄荟还没起床,李娜就打来了电话,谈《苏武牧羊》中的情绪把握,一打就是几个小时,把黄荟给冻坏了。她说:黄荟我要问你一个最重要的事情,你那骁歌究竟是怎么回事?黄荟说:我内心想表达的是一个古代的军乐,因为军乐一直是流行乐,而且我也知道你能够有站在别人肩膀上唱歌的那种感觉。但是你一问我倒觉得是有点困难,这不是女人在招唤男人,你是在表达一种男人都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可是这个人既不是男人的母亲,也不是司令员,我大概只能跟你说这些。但是后来在棚里录音的时候,她那声男儿今出塞还是让黄荟深深地震撼了,他不知道李娜能够表达得这样好。


  不止黄荟,没有任何人能事先知道,知道李娜可以唱出这样的感觉,这个感觉已经不能再论说是男是女,而是赤裸裸的说人。演唱里你不会再有时间去想,这个女人是否能够唱出男人的心情,因为她已经超出你可以想到的太多,而这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毫无心理准备的,被她震撼。


  这个章节里,黄荟为了表现出带有大汉声威气势的军乐,动用了超过50种民族乐器。这样繁杂多样的乐器衬托下,李娜的声音非但没有被湮没其间,反而在声色形气等多个方面全部超过了乐器表达,让器乐在她的声音面前黯然失色。她的声音表现力,已经不再是物理性的章制,而是超越凌然的,跨过了人声的局限,这个局限,不单是音高,更是烈度和形象气韵等多个方面的齐备,从表达上就挖掘出了那种隐藏了的潜在生命力。


  骁歌的震撼,绝对不是简单的高音震撼。那种深透骨血的表达力度,对于生命热情的挖掘,已经不是一个常人敢于假想,或者能够想象。从一个人本的角度去看,《骁歌》的演唱意义,已经超出了她自己稍早唱出的那首震人心魄、传唱全国的《青藏高原》。骁歌,就是讴歌人心、宣泄豪情,情到烈处声倍浓。这一声撕心裂肺的男儿今出塞,是20世纪末唯一的真正的中国绝唱。


  李娜在苏武套曲演唱上的发声方式,令所有学院派人士瞠目。那种哪怕门外汉也只消一听就可以感受到的,她那种不要命也要唱出声的胆气,是非常可怕的。任何人都会觉得那样的演唱就是烧嗓烧声带,似乎就只为这一刻的表达,我不考虑明天会怎么样。这样不科学的发声,消耗式摧毁式的发声方法,不会有人敢于效仿。


  因此,骁歌绝不只是那种由人随口赞出的绝唱,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绝唱。


  《骁歌》歌词极少,因为从苏武故事里去看,它并不是故事的侧重点,而只是一个便于带出故事内容的引子。田青在作词上并没有特意显示文采,所以对照《春歌》《牧歌》歌词创作里他有意表现自己不算丰富的想象力却栽跟头的情况,《骁歌》内容反而显得平实流畅,虽然不算质朴,但也规矩有型。
  
  可是,这样简短的歌词,相对的就不便于作曲者通过乐章篇幅去塑造歌曲意境。黄荟对这个章节的处理,从时间顺序上说也该是相对较晚的一节,他设计了多处句段重复来增加歌曲内容,以期在意境上制造出大气的军乐感。没有想到,最终这个极其简单的章节却成为歌曲里一个最大亮点,应该说,九成原因都是李娜那句如通神般的男儿今出塞演唱表达。
  
  这个本就简短的章节,抛除男子和声的唱诵内容,李娜的演唱只有五句歌词男儿今出塞,背后长河落日,眼前大漠孤烟,手持一根节杖,胸怀万里江山
  
  就是在这有限的五个句子里,李娜向世人展示出了一幅气吞山河的豪迈景象。除了那句有天崩地裂之势的男儿今出塞,其余几句也都极尽雄浑豪放之势,咬字紧绷有力,掷地有声铿然作响,声色不是金属却胜似金属,较金属更加几分浑然苍茫,吐唱内容声象两全,歌曲意境雄壮而不悲凉,每一句、每一声都是对生命对生机的至礼咏叹讴歌。从她饱满悠长的声音里去听,歌曲粗放有力而绝不粗糙,字句里无不充满节奏和音韵之美。


  这是我见过听过的最好的言志歌曲,它不是简单的抒情小唱,而是一个用生命拥抱理想和人生的极品言志之作。那无畏有志的豪迈情怀,对生命和抱负的礼赞与讴歌,真正咏叹出了那绚烂如火巍严如山般壮美而激烈的,生的想望。歌唱者已经在歌艺上达到了一个无人企及也难于企及的高度。
  
  汉声民乐,真正的绝唱。


  第五节 千年依然梦里草原
     
  华章五唱诉悲喜,歌到尾声听叹息——作为这组套曲七个部分中最为悠然平缓的章节,《尾歌-梦里草原》节奏轻缓歌声悠长,完全没有起伏剧烈的高低音变化,不刺激听众的官能感知,最适于闲来随时放听。
  
  歌曲里欢快和清冷的节奏相间,有如画师铺陈出长幅画卷,偶尔再间以解说讲解。李娜在这个章节的演唱上吸取了蒙古长调的低回张放演绎和朝鲜民歌里细腻婉约的处理方式,让歌曲听来显得无比亲切而且充满回思的韵味。这个章节也是套曲里最通俗化的部分,歌曲抒情上的铺陈美绝对首屈一指,唱法上也更为近人,是大家最常接触的歌曲演绎方式——完全没有任何眩目的高音做戏剧化陈述,纯粹是往细腻里阐释歌曲意境。
  
  黄荟的编曲上,有意塑造浮生如梦的故事感,绮丽的弦乐和鼓噪的吹奏乐都似是强调着人生中波折百变不可预测的奇妙际遇。李娜的声音却完全走了另外一个抒情路线,平实,诚恳。花哨多变的器乐和平实的人声交替着打动人的听觉。应该说,这样的听觉体验也非常新鲜。


  李娜醇香如美酒般的嗓音,在这个章节闪耀着陈酒般的金黄色泽,听起来也如酒般醉人。看似波澜不惊的唱段里却有着最细腻的枝节打理,那柔润饱满的滑音和颤音里,仿佛是收起了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属于私藏的回忆,赶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从心底翻上来独自回味。歌曲演绎上充满低调的张力,质感柔韧明亮,有如上品丝绸,娓娓道来似是无限感怀,又像是一页翻新


  李娜带有浓厚民族味道的通俗演唱,让这个章节同时具有了时代感和人文历史感。单从优美系数上评说,《尾歌》应该是七节里最为悦耳的一节,也成功的为整个套曲做了收笔。
  
  这时再回过头来,看套曲的启篇,《序歌-古老的传说》。


  春草年年绿”——李娜的声音这次似乎就像从土地的缝隙中逶迤蹿出,沿着草木的芽叶顺势生长,终成茂盛植株,你甚至可以从声音里听出生命的繁育过程。春草年年绿,绿了千年,平述间突然转口,声音瞬间贯穿时空,将演唱穿透时光扫荡了平原,千年如是,如是千年。
  
  初听《序歌》,你就可以感觉到,李娜不断在演唱中游戏于时间和空间,她的声音时而遍撒旷野,时而洞透时光。将时空轻易玩弄于嗓音喉里。那种流利的时空把握力,和情感拿捏,都令人沉醉不已。
  
  这个章节相当于全篇七段的总题词,与苏武故事的发生过程不相关联,也是通篇里唯一无关叙事的部分。《序歌》主要用以讲述苏武故事的历史影响,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对苏武进行打量和定位,淡淡叙说着那个众口传唱的苏武。其间也杂入了少部分苏武的个人陈情,关于苏武个人情绪的片段,田青在创作上取巧,文字直接借用了民国学堂歌《苏武牧羊》的原有字句,对苏武的个人情绪加以陈述。另外他也是通过这样的引用来告诉听者,这就是他听到那个的关于苏武故事的歌曲,歌曲就是这样的讴歌了苏武本人。这个章节重点都在于强调苏武故事的历史高度,和故事的庄严性。


  《序歌》章节的配器选择上,除却使用学堂歌《苏武牧羊》旋律和歌词的部分,配有相对繁杂的乐器奏鸣,其他部分上,黄荟只是重点选用了打击乐器,以便对庄严感和历史感加以点明,而主格调基本放任李娜自主发挥,他只对节奏进行了强化。
  
  《序歌》中比较明显的,器乐并不是重点,女主唱与男女和声支撑了章节的声言叙事脉络。让纯彻的人声来讲述那个关于人的故事。李娜的演唱非常富于亲临感,疏于距离感,应该说这样的演绎方式有得有失,端看听者的个人偏好来决定喜恶心态。不过,接近清唱风格的序歌也成为很多乐迷最为偏爱的章节。
  
  序歌、尾歌两个章节分别是苏武套曲的开篇和收尾,对故事进行了总体概述和归纳。从我个人的角度看,尾歌的意义略大过序歌,因为序歌的可替代性比较强。


  说到这里,整个套曲也就介绍完毕了,您听到的,将是一个完整版的李娜演绎的《苏武牧羊》套曲7支歌。


  综述 —— 轻撞时光之门的《苏武牧羊》套曲
        
  中国文艺史上,将苏武历史故事作为题材而创作的优秀作品非常多,涵概文学、戏曲、音乐等多个方面。应该说,由李娜演唱的这套《苏武牧羊》,未必就是最优秀的,但是它也撞开了玄妙的文艺殿堂之门,得以与历史上最出色的一批同题材作品相并列。
  
  田青作为这个套曲制作的思路提出者,他说应该感谢李娜,她的歌声,是可以和苏武的故事一起流传千古的。平心说,田青的这个说法是有底气的,也是有洞察力的。
  
  从苏武套曲的成品上看,它是黄荟的第一个大制作,是黄荟对于大题材作品的初次尝试,在苏武套曲制作完毕之前,黄荟也并不确定这个作品最后的模样。田青作为题材选择人和词作者,之前也并没有尝试过歌曲作词写作。而李娜则是三个人里唯一在专业上有十全准备的人。1997年时候,演唱过标志性歌曲《青藏高原》和大量影视作品主题曲的李娜,其歌艺已经渐进化境,在苏武套曲面世之前,谷建芬女士就曾给过她这样的评价唱得登峰造极
  
  这样一个有登峰造极之能的李娜,在苏武套曲中表现出了更多的演唱才华。这个系列曲里,我们听到了汉声、蒙调、传统戏曲、以及种类繁多的外国民歌韵味。但更加不容否认的一点,所有这些,表现在最后,都被浓重的时代感和通俗感带过。李娜将各种歌曲演绎方式,都收化为一种奇特的娜式演绎,富于个性特色,民族特色,同时又极具通俗感。
  
  歌艺进境到这样的程度,而这个无法具体定论的演唱风格,跟李娜的个性分不开关系。关于苏武套曲的记载资料里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记录记得有一次李娜说:她不拜师,怕拜师把自己给拜没了,用学院的方式一训练,也许就找不着自己了。她说她听Pavarotti有一个感受,那既是一个民族的声音,又是发自一个人生命的声音。她要通过自己的生命,找到我们民族的声音。这个无法具体界定的、游移于民族和通俗之间的流行化演唱方式,就是她用生命歌唱的成果。她用通俗唱腔来放低歌曲的普及门槛,以专精向后来者们提出了高要求的翻唱标准。
  
  李娜关于自己歌唱艺术有过这样的解答毫无顾虑的选择了唱通俗歌这条道”“为什么大家对通俗歌感兴趣?因为它不拘形式。刚才你说我的歌里有很浓的民族味道,因为我没有脱离现实”“我为什么要追求艺术化呢?我觉得咱们能够悟出来咱们自己民族带有艺术性册东西。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我目前追求的艺术主题,我愿意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如果我们一大批人都这么去努力的话,不歧视自己,把我们那种个性确立起来,慢慢有一天我相信中国人不比任何国家的人差到哪里去!我们也有机会唱着自己的歌曲就可走遍全世界。  


  这个问题上,最好的总结应该就是李皖说的用自己的生命,找民族的声音。所以,我们最终有幸听到了一个民族气息浓重,时代特色鲜明的《苏武牧羊》。
  
  暂时避过李娜,我们去看《苏武牧羊》套曲的其他方面。1997年发行,获评首届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一等奖第一名,业界口碑极好。可直到现在进入新世纪,十多年过去,制作精良、演绎完美、特色独备的《苏武牧羊》套曲,却并没有广泛传播。那么,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呢?


  首先,是《苏武牧羊》的高定价,1997年套曲发行定价为人民币198元每套,对比当时市场上流行音乐普遍十几二十元的售价,高出十倍有余。定价上远超出一个普通音乐爱好者的消费承受力。其次,李娜在套曲推出不久,便毅然出家向佛,之后又出国潜修。这个套曲从发行开始,就面对了没有演唱者参与推广的困境。再者,苏武套曲的演唱难度极大,不便于学唱和翻唱。除了李娜本人,可以充分演唱出这个歌曲的人并不多,而能够全部唱完整套七个章节的,甚至可以说没有第二人。
  
  而除掉这些客观原因,也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
  
  在发起人提出制作构思、做一部中国传统音乐与古典文化题材的音像作品之后,田青提议以苏武牧羊作为主题。他的想法是,汉朝是中华文明的刚性爆发期,选择汉题材,是愈合传统文化断裂的绝佳切入口,对于当代国人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
  
  黄荟从听者角度出发再做考虑,提出了整体制作构想,他认为说教性质的东西对于听众没有太大吸引力,音乐作品的职能是,勾出深藏于人心的那分感动与共鸣意识。于是他给这一命题的再定位是——表现中国音乐的力度。
  
  思路决定出路,因此,两个人的创作上都保留了深刻的思路烙印。
  
  黄荟在力度表达上,采取了大气繁复的表现形式。整个套曲作品里,他动用了以民族乐器为主的各式有名无名的乐器超过100种,其中包括大量专用于苏武套曲的特制乐器。整体编曲风格浩重繁杂,突出气势、格调和民族感。由于第一次尝试大制作,作品里充满热情和跃跃欲试的冒险心态,我个人非常欣赏他对于民族风的表现力,不过也有人认为,他在力度表达上强调过多,加入的因素过多,而遴选剔除的勇气嫌少。
  
  田青作为学院派学者,他的词作显得文秀有余而鲜活不足,从他的行文里看,写作内容对于故事轮廓的勾勒性大过了对故事本身的再现能力。比较明显的是,除去引用学堂歌《苏武牧羊》已有成词的部分,整个套曲的歌词用语,在优美度上稍微欠缺,准确度上也有一定疑问。田青在创作上追求一种表现欲,过于强调故事的模范意义,比较明显的问题出现在格式设计上,比如《序歌》特别从故事里剥离出来强调了苏武的伟大,让作品里人为加入了评价成分,使得作品失去了鲜活的发生感。这样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的行文风格,带有烙印式的行政报告痕迹,把作品的文艺性削减不少,在整个故事的叙事格调上套起了一个隐性的玻璃罩,伤害了文词本身对于听者的冲击力。


  虽然说音乐的灵魂在于节奏和旋律,然而,不能否认的说,大部分听众,还是只能通过文字,也就是歌词叙述去理解歌曲表达。在田青、黄荟、李娜三人组里,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晰的水准落差,相对于编曲的华美和演唱的精绝,故事格局制定者田青恰是其中最为弱势的一关。这一点黄荟和李娜都分别在编曲和演唱上进行了淡化和掩饰处理。但是整体的叙事格调受限,这也最终决定了,如此优秀出脱的演唱,却不能使这部套曲成为历史上的最佳苏武题材作品。


  相对之下,民国学堂歌的演绎内容,重点强调了,情怀于我亦如是。假设某天我也遭遇你这样的境况,那我知道自己会和你做出同样选择,所以我就是那个笑你痴的人,只因从你身上我竟然看到自己,歌曲感染力惊人。它没有将那种身世之悲,界定在苏武一人身上,我讴歌你,犹如审视自己,我的内心里,有着和你一样的灵魂和信念。而苏武套曲的表现力,从写作上就设定了明显的距离感,有意拉开了苏武和常人间的距离。黄荟极力在配曲上淡化这样一种伪英雄主义,将它设计成别样的情调,李娜在这个相对狭隘的命题范围里,却通神一般发挥出了那种故事正在发生中的惊人演绎,最终呈给大家的是纷繁的画面与感怀,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田青的笔力所能架设。


  三方角力的最终结果,苏武套曲的成品风格,便游离在历史舞台剧和通俗歌曲之间,成为一种难以具体定义的,民族音乐作品。中低档的作词,中高档的编曲,和超高档的演唱,一起组合出了这部大制作的苏武套曲成品。借由田青的故事讲述,黄荟的音情想象力和李娜的理解发挥及惊人表现,就是我们大家今天所能听到看到的,精制高保真音乐成品《苏武牧羊》。


  在这部将重心放置于人声演唱的《苏武牧羊》套曲里,李娜丰富的演唱技能得到极其大限度的发挥。歌曲的思想性和情感表达,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创作者的想象,每个字眼每个声韵上都有李娜的细致打磨。这个长达54分钟的套曲,没有一处演唱不优美,每处演唱都充实着饱满丰实的情怀感叹。这部套曲演唱里,李娜音域跨度接近四个八度,高音饱满透亮,低音沉厚悠长,花哨多变的演唱技法并没有在这里喧宾夺主,技巧的恰当运用在更大程度上勾绘出了歌曲表达的魅力。


  第一次听苏武套曲,感觉就是,很美,美的就像是一个馆藏陈列品;很绝,绝到常人难以效仿,只好将它放置在观望的角度上不时打量。这个作品汇总了李娜十几年间对于演唱艺术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成果。她说我的声音可以随时像我的手指一样,随意灵活地在音乐里运用。但这个做到了,没有作品我不等于还是在这里浪费吗?这样一个自信的宣示和寂寞的等待,似乎就透露出了李娜的演唱哲学,打磨自己并不断寻找有表现空间的作品。她认真对待每一支歌曲,甚至《为人民服务》那种政治样板文都可以被她唱出感人情意。


  苏武套曲发行不久,传出了李娜出家的信息,《苏武牧羊》就成为她在尘间最后的音乐作品。观望等待里,又是十多年过去,久违的李娜,秋雁北去还会南飞,北海冰冻也在夏季消融,而你什么时候才肯回来,再一次唱歌给那些热爱你的人们听?



  注上本文写作所用,参考文献:
  
  1.《百年流行歌坛漫步》, 作者佚名
  2.《带听众踏上斑斓音乐之旅》, 新民晚报 记者 杨建国
  3.《一根筋黄荟 , 三联生活周刊 记者 王小峰
  4.《寻找中国音乐的力度》, 音像世界 记者 吴晓颖 19981月号
  5.《我与佛教音乐及〈苏武牧羊〉》 田青
  6.《用自己的生命,找民族的声音》 武汉晨报 记者 李皖
  7.《李娜,想咋活 就咋活》 歌迷大世界 记者 幼彤 19986
  ——————————
  谢谢这些作者和他们优秀的作品

TOP

7. 尾歌·梦里草原

 

      华章五唱诉悲喜,歌到尾声听叹息——作为这组套曲七个部分中最为悠然平缓的章节,《尾歌-梦里草原》节奏轻缓歌声悠长,完全没有起伏剧烈的高低音变化,不刺激听众的官能感知,最适于闲来随时放听。
  黄荟的编曲上,有意塑造“浮生如梦”的故事感,绮丽的弦乐和鼓噪的吹奏乐都似是强调着人生中波折百变不可预测的奇妙际遇。李娜的声音却完全走了另外一个抒情路线,平实,诚恳。花哨多变的器乐和平实的人声交替着打动人的听觉。应该说,这样的听觉体验也非常新鲜。

  李娜带有浓厚民族味道的通俗演唱,让这个章节同时具有了时代感和人文历史感。单从优美系数上评说,《尾歌》应该是七节里最为悦耳的一节,也成功的为整个套曲做了收笔。

TOP

6. 酒歌·归来

 

    《酒歌》在苏武七部曲里,是情绪起落最大、唱腔变化最多的章节,通俗的歌唱方式,很难在这样一个题材上细致描述出苏武的性格细节,为了细化苏武的具体情绪,李娜采用类戏剧风的演唱方式来抒情传意。戏剧才沉淀了中国人,积蓄了中国人近千年的惯常情感表现形式。为了追求到上好的古音感,多种临时特制的民族乐器接次鸣奏,低沉的男声和音伴随乐器声响一起为李娜的演唱做出铺垫。伴着李娜高高低低的声音,交接鸣响。
然而《酒歌》最为人所称道的,却并不是开头部分的娜式特色演绎,亦非整篇的戏剧风吟唱方式,而是本段尾声部分几达人声极限的超高音。李娜的人声高音在歌曲里的表现可以压倒乐器,爆出超高降b3音。作为本节尾声,李娜以高音尖叫收尾,还乡的苏武长鸣吐尽心中块垒,将悲凉不平之意释放心外,那种激越穿云的类金属音,色泽感甚至要好过对叫的唢呐,激扬透亮加倍显出金属光泽,若非换气时候的气息吐纳泄漏人声真相,你甚至无法相信它竟然是由人类喊出。
    为了追求到醇厚的古风感,黄荟还根据古书记载特别制作了一批世面上已经看不到的近乎绝迹的乐器,专门用于《苏武牧羊》套曲的演奏上。正是这些我们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乐器,在黄荟手上产生了奇异的组合效果,配上李娜的声音,欢盛里似有一丝惆怅。让人想起千余年前右军的说法“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时间不一样了,而欢乐悲伤的情致却不会稍差——“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这样的总体效果,毫无疑问,造就了《酒歌》成其为苏武套曲里最为中国风格的一章。

TOP

5. 春歌·牧羊姑娘

 

    鸟鸣啾啾、春雪消融,蒙古族舞动的节奏与前段形成强烈的对比。童声欢快的合唱与女声带着醉意的自由吟唱,表达出苏武奔走在茫茫草原上对春天的喜悦。

TOP

4. 琴歌·望月观花

 

 

    《苏武牧羊》七部曲里最凄绵的章节——《琴歌·望月观花》。李娜的声音像沉积在百尺山下的古泉一样,娓娓漏出一脉清流,冷彻幽咽有如初雪化水,在人凝神回味汉字表达之前,声音已经事先一步渗入人心。《望月观花》,有月的冷,有花的艳,花哨的唱腔,凄冷的音调,这冷,这艳,都在刹那间化作剜心之刃,一点一点,凌迟自己的心,不论是温柔的情意,惆怅的期待,还是顽固的坚持,一句一声,那都是自己不能割舍的乡愁。

TOP

3.  牧歌·贝加尔湖的冬天

 

 

    又是一阵阵的狂风呼吼,伴着吹管乐悲凉的嘶吟,是那北海湖边的冬天,让人感受到边疆的荒野漫天飞雪的荒凉。李娜带着叙事性的低吟唱出悠悠的草原牧歌。这是罕见的大器之作,它的配器和制作都堪称大手笔,为了更接近事件发生时代的特点,其中演奏的乐器都是仿照古乐器一比一复制,为的就是在作品中体现更多的汉风古韵,在歌手的选择上也煞尽心机,最后确定李娜才能担此重任,这简直不是人能发出来的声音,让人听后有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感。

TOP

2. 骁歌·出塞

 

    自从1996年突然隐退之后,歌手李娜美妙的歌声就只能通过旧专辑来回味了。李娜的骁歌,也是她极致发挥的一首歌。男儿今出塞”——这是苏武故事的开端,从出塞开始,走过十九年,最终跨上一个历史高度。出雁门越雄关,一阵鼓乐轰鸣,雄浑高昂的器乐声里逐渐响沉厚有力的男声对于出关进行陈说,在长达一分半钟的气氛铺垫后,李娜的女声抒情喔吼哦加入其间,声音雄厚而悠长,给人无限的距离与前路遐想,同时男子和声加重力度的强节奏吆喝嘿诶强调行伍气氛。这个前奏长达两分半,带出的感觉是雄壮高调、意气风发的,令人不由心生向往的。  
    可是这样的意气风发却还并不是骁歌的主旋律。在两分半钟时候,女主唱突然发声唱出男儿今出塞。这一刹那,你所有的思维都停止了,空间在顷刻间被迅速的无限放大,听者本能反应的血气上涌,被这样一个远不是人心可以料想的声音所震撼。

TOP

1. 序歌·一个古老的传说

 

 

    “春草年年绿”——李娜的声音就像从土地的缝隙中逶迤蹿出,沿着草木的芽叶顺势生长,终成茂盛植株,你甚至可以从声音里听出生命的繁育过程。“春草年年绿,绿了千年”,平述间突然转口,声音瞬间贯穿时空,将演唱穿透了时光扫荡了平原,千年如是,如是千年。  
  初听《序歌》,你就可以感觉到,李娜不断在演唱中游戏于时间和空间,她的声音时而遍撒旷野,时而洞透时光,将时空轻易玩弄于嗓音喉里。那种流利的时空把握力和情感拿捏,令人沉醉不已。  
  这个章节相当于全篇七段的总题词,与苏武故事的发生过程不相关联,也是通篇里唯一无关叙事的部分。

   《序歌》主要用以讲述苏武故事的历史影响,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对苏武进行打量和定位,淡淡叙说着那个众口传唱的苏武。其间也杂入了少部分苏武的个人陈情,关于苏武个人情绪的片段,田青在创作上取巧,文字直接借用了民国学堂歌《苏武牧羊》的原有字句,对苏武的个人情绪加以陈述。另外他也是通过这样的引用来告诉听者,这就是他听到那个的关于苏武故事的歌曲,歌曲就是这样的讴歌了苏武本人。这个章节重点都在于强调苏武故事的历史高度和故事的庄严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