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北风吹朋友讴歌了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花,喜欢这图片。朴素,热烈的情景,我很喜欢,

TOP

回复 58# 大队部

   热烈欢迎靖县才子—大队部来我们小家园(湖知网是大家园)作客!参加讨论,更同提高。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讨论很热闹,有意思!

在下是赞同海客兄的。再看江河兄的观点,感觉有些勉强。学近体诗其实不难,翻几本书就够了。对年轻人来说,关键在于对国粹有没有兴趣,有兴趣就学,容易;没兴趣大可学做新诗。何况我们这些老人不也是年轻时学的近体吗?仅因为懒得翻书就要求将古人传下来的古董打碎重做,似乎有点霸道,改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试看有几人是用了新诗韵而大胆冠名为律绝的?别说“与时俱进”的话,这是两码事。其实,现代人做近体诗(包括填词)而极少做古体诗,恰恰是因为近体律绝有规则而使人乐在其中。

也是胡说八道,见笑了。

TOP

哈哈,君言犹在耳,我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呢!再看一次,仍旧是       杜甫诗中 ... 海客瀛谈 发表于 2011-3-18 20:39

   哦,原来海客兄误将江河人推荐的帖子作为江河人的文章了。请您看看前面注有“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不过不要紧,论坛嘛,没有争论反而不正常。

TOP

回复 55# 海客瀛谈

   你忽视了我的着重点:我们要学不要搬”!

   正是这样才不要回到唐宋去啊,你正是把我的意思弄反了呢。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唐宋诗词是名著,我们要学不要搬,否则我们怎么进步,回到唐宋去,手机、汽车、火车、飞机通通 ... 火土重生 发表于 2011-3-18 19:43
难哥在讲笑话吧!学唐诗就要回到唐宋去,那我们学细胞,不要回到精子、卵子去吗?

TOP

下篇:                  ... 江河人 发表于 2011-3-17 07:33
哈哈,君言犹在耳,我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呢!再看一次,仍旧是

      杜甫诗中有“予见乱离不得已,予知出处必须经”,“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谷口子真正忆汝,江湖远适无前期。”;“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等。


 

且这种句式在音调节点上又是符合要求的,我们今天不应当把它当成拗句。


 

     由此笔者得出结论:“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

TOP

   唐宋诗词是名著,我们要学不要搬,否则我们怎么进步,回到唐宋去,手机、汽车、火车、飞机通通不要了?

   当年我读初一时(1956年秋季),正碰上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年—汉语与文学分科,课程表上有了“汉语”课、“文学”课,“汉语”课专学拼音、词组、词类(形容词、动词、名词…),“文学”课专学古典文学诗、词、歌、赋,(木兰词、岳阳楼记…)可惜啊,几十年不用,全丢进太平洋了。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江河人语)的结论,本人是无法苟同的。

 

    江河人可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呢,只说可以通融。通融吧,因为先人有先例,今人有要求。其实我本人还是注重格律的,除了用韵较放荡外,其他的诗词要求都会注意到。但对初学者,我鼓励他们用新声韵,以致不使他们遇难而退。我们不要总要求人家照古人的思想办事。什么叫发扬光大、与时俱进?这倒是值得我们深思。大家都觉得写格律诗太难,太古董,那还有出路吗?你还是用“支、为、吹、师”或“灰、哀、开、回”作一韵,谁还喜欢读呢?“玩”字谁也不会想到在平水韵中竟是去声字(去声:十五翰),郁闷不?

   不知大家写诗时遇到“改革开放”这个词没有,用平水韵,你能取吗?有人曾改作“革新开放”,那行吗?有人又会说,我不写“老干体”,用不上。哦,原来你整天在吟花弄月,孤芳自赏,那就没有办法了。

   其实新声韵将来是有前途的。

 

   又是胡说八道,让大家见笑了。

 

TOP

哈哈哈!好哇!看了各位高手的高见,就是上了许多堂课哦。谢谢!这映山红是长沙市的市花哦!碧绿枝头簇簇 ... 周行 发表于 2011-3-18 17:46

 

   若照平水韵,周君您也出韵了呢,O(∩_∩)O哈哈~。

 

   无知无畏,......。

TOP

哈哈哈!好哇!看了各位高手的高见,就是上了许多堂课哦。谢谢!这映山红是长沙市的市花哦!

碧绿枝头簇簇红,

春风吹送满山浓。

好花也自知时运,

岳麓都庞架彩虹。

越是泥泞的道路,越能留下深深的足迹。

TOP

   不料我的几句关于出韵的议论,引发了大家关于近体诗的兴致。真心地谢谢诸位的热情参与。

   关于用韵,大家即使看法有分歧,但是可喜的是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仍能够注意到尊重韵书的规定。

    一般就旧体诗词而言,古风中用韵较宽,允许邻韵通叶,词曲另有用韵标准,不存在邻韵的问题,唯近体诗用韵要求最严,不允许邻韵通叶。唐代晚期开始有首句用邻韵的,这种方法至宋代渐成风气。但这不能称为“邻韵通叶”,因为律、绝的首句是否压韵,并无严格的要求,故充其量称之为“借韵”。

     王先生还说明:“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现代诗人作律绝任意通韵者,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格律。”王力先生仅仅是如此说。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虽然是权威,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皇帝。因为韵书是皇帝老子钦定的,“你不遵守老子的规定,老子就不给你官做!”所以当时天下读书人只好乖乖就范。今天没有皇帝了,那么你想要“目无王法”邻韵通叶,谁也奈何你不得!何况你根本就不想做官!

     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至于:“三仄尾”可以无条件的应用(江河人语)的结论,本人是无法苟同的。个人观点是:一,初学者不宜先学拗律,故最好是先学律诗正格;二,用三仄尾不为出律,但对句宜严格按要求。这古有遗训,不再赘语。

    唯独可以欣慰的是,我们江永板块有这么多同好,大家在讨论的时候都能够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以理服人。辩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能够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TOP

回复 39# 江河人 本人不认同“孤平”、“三平”、“三仄”,因为错综而又和谐的平仄排列是为了形成声调的 ... 寒乡 发表于 2011-3-18 08:56

 

是这个道理。

 

    格律诗词以她的构架美(固定格式)和声律美(平仄、韵脚)而为国粹。不讲格律就不能是格律诗词了。只是当今年轻人不甚了解入声字,他们也可能没有必要去学习入声字;他们不知平水韵,也没有很有必要去死记它。为使格律能发扬光大,诗韵改革势在必行。虽然前几年中华诗词学会公布了《中华新韵》,但受到老一辈某些人的歧视。我敢预测,再等20年,情况会发生急剧变化。到那时,人们都讲普通话,都按汉语拼音行事,谁还去研究汉语古音呢。现在格律诗词明显后继乏人,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去写这些限制思维的古董呢。只有按新声韵去弄,才是出路。因为我们现在写的格律诗词是给现代人看的,不是给唐宋人看。格律可以从严,用韵必须放宽(中华新韵)。用韵就是要“顺口”“合辙”,当然是今天的“顺口”“合辙”。我们不是唐宋人,就是完全按律,我们今天写的东西也不像是古诗的,因为我们今天有很多语言变化和物质变化。古人没有飞机火车,今天我们就不能用进这些词吗,你可能会说这根本不是唐诗,唐朝哪来这些玩意呢。

 

    呵呵,胡说八道。

 

TOP

回复 39# 江河人

本人不认同“孤平”、“三平”、“三仄”,因为错综而又和谐的平仄排列是为了形成声调的抑扬起伏,体现中国诗歌独特的韵律美,这正是古典诗词经久不息的魅力所在

古人如果因表意而破格,也感遗憾,故有“拗救”一说。今人如果因轻率而破格,则失规范,切不可提倡。事实上,中国的语言词汇无比丰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偷懒,肯下功夫,合律的字词是能找到的。所以,“不以词害义”,不能轻易地成为破格的理由。

不破规则,是因其合理,至今还能发挥好的功能作用。

破掉规则,是其不合理,至今不能很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本人思考问题,不信书,不看人,只认理。

       近乎自大,一笑。

 

TOP

    “看到几位华山论剑,真是高手过招,引经注典功夫了得。在下在楼下观风景享受了,学习了,得益非浅。”

     那确实!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看到几位华山论剑,真是高手过招,引经注典功夫了得。在下在楼下观风景享受了,学习了,得益非浅。

TOP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TOP

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TOP

回复 40# 大队部

 

   

   与大家同行。

   

   我虽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但自己写诗时也是尽量避免出律的。中华诗词学会曾公布并推行《中华新韵》,结果阻力较大,尤其是海外华侨大呼不是。现在提倡中华诗词进校园,如果诗韵不改革,那就会是死路一条。有人说古体诗词(近体)是夕阳文学,若是那样,就糟糕了。那个网友说的好,要为新声韵让路,写新声韵的不必标明是“新声韵”,而用旧韵写的则要标明用的是哪种诗韵的第几韵。当然这不是我们说了算,但也要呼吁一下。

 

   《中华诗词》刊物曾登了一首有句孤平的诗作,那句诗是“议论最多是减肥”,编者专门作了刊登说明,说这句诗实在改不去了,不能因词害义,只好作特殊处理——采用。

 

   我写诗用韵只为了顺口,绝不会只顾韵书而忽视当今的“押韵”。不赞同“东”“冬”分离,“江”“阳”对立。

 

 

  

 

 

TOP

回复 31# 海客瀛谈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衰”,平水韵“四支”韵;“回”、“来”,平水韵“十灰”韵。按平水韵,该诗也是邻韵通押。

2、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总共十六式: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各四式)没有什么变体。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