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塑有十二位元帅的殿堂,转进了三教洞。三教者,是指佛,道,儒。洞府并不大,如来,老子,孔子并肩而坐,的确奇特少见。据说三教在崆峒山地位平等,琳宫梵刹,同存共尊。方丈,道长之间很团结,各类活动也很融洽,是崆峒山有别于其它名山宝地的一大特色。这个三教洞,就是以上特色的集中体现。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佛教是外部传来的宗教,儒教虽是本土产生,严格说来不能称为宗教。我知道世界上有的宗教教派很极端,“异教徒”三个字往往就足以取人性命。“三教洞”三位教主共处一室,享受万民香火,在有些人眼里,可谓咄咄怪事。 早年外出旅游时,进入道观,看见有的善男信女在三清殿上叩头跪拜,口里却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觉得很是滑稽可笑。后来想想,似乎不必太较真,信仰渊源各异,与人为善的宗旨相通。一般宗教总是劝人向善的,人家有心向善,何必分个彼此,拒人千里之外。对于一般人来说,信奉哪种教,为什么要信奉这种教,他并不是很清楚明确。正如科学发达至今日,卫星上天,手机人人有,世界上还是有无数人,包括科学家,政界要人,亿万富翁都信奉某种宗教。并不是迷信,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已。既然“病急乱投医”“有奶便是娘”能被大众所接受,芸芸众生有了急难,表达一下求助的心愿,无论如来,老子,哪路神仙都会宽宏大量,予以帮助的。 “三教洞”最早应该是道教场所,不知何时演化为儒、释、道三教共存。说来奇怪,脑子里不知怎么浮上了“杂种优势”“基因重组”等几个词。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一个物种灭绝了,一个物种产生了,这就是亿万年的生物进化史。我想,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这儿让出两把交椅让别人坐坐,而且按照“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传统,让出了中间那把交椅。“三教洞”的确真实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冲突到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继而发展成一种开放的、博大的、多样化的中华文化体系的历史事实。 查查世界上各主要宗教的创立年代,似乎相差无几。现在“地球村”,“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了口头禅,这些伴随着大致相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而出现的各类宗教,虽然不一定会“条条江河归大海”,“叶落归根”“三国归晋”,但各自和谐发展,互相交流,互为朋友还是可能的。到那时,出现一些“四教洞”“五教洞”,回过头来看崆峒山的“三教洞”,那就很超前,很有社会发展的代表性了。 皇城,这是崆峒山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建筑群,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颠,突兀高耸,摩天插云,形势险峻,故别称绝顶。皇城有真武殿,玉皇殿,老君殿,三官殿,太白殿,祖师殿,药王殿等主要殿堂,多为明代建筑。道教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上的反映,玉皇等神仙的住所应与人间帝王宫殿相似。这一片道教宫观金碧辉煌,如同皇宫,不知哪位好事者便给它安了个颇有几分市井俗气的名字叫“皇城 ”。 皇城居高临下,威仪赫赫。各处胜景,尽收眼底,但见几路峰、台拱卫,既似莲叶托花,又像众星捧月。奇峰怪崖、亭阁隐约,让人视野大开,心旷神怡。登临至此,极想在静夜手摘星辰,神游太虚;又想在雨雾轻飘或怒云翻滚时,腾云驾雾而去。噫吁嘻,危乎高哉!在此建皇城,确有道理。 如果细细看来,不只是皇城,崆峒山的每座宫观庙宇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方正严整、中轴突出、纵深成串、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高下错落的传统风格。但在整体布局上,各处建筑依山就势,朴素自然,极少人工雕凿、蓄意安排的痕迹。疏处,林深似海,花繁草茂,绿涛碧波之中难觅片瓦;密时,层层叠叠,数不胜数,上一个小庙之底即是下一小庙之顶,仿佛一座山崖皆由庙宇堆砌而成。称得上“奇险灵秀,古朴精巧”,很贴近道家自然无为的本色。
13——18 崆峒山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