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最后的一点亮光,我们在南宅子大门外那棵千年古槐下照像。南宅子与古槐相伴,人称大槐树下。我们在古槐下照像,也可称大槐树下了。天水市内数百年树龄的古槐树到处可见。树型优美,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被定为天水的市树。槐树一名据说源自“晦暗”。槐树冠大,遮阴好,人们喜欢在树下乘凉聚会,怀念远方亲人。“槐”与“晦”读音相近,又有“怀”意,故名槐树。《说文》称:“槐,木也,从木,鬼声”。看来槐树又可以沟通鬼神,决断诉讼,是公卿的象征。史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就站在槐树下面。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再后来,人们在门前、院中栽植槐树,就有祈望子孙位列三公之意。就连董永和七仙女,也是靠古槐树开口说话作红媒才成就了一段姻缘。哈哈哈,槐树确实神奇,不愧为我国有文化内涵的著名树种。 暮色渐浓,我们回望南宅子,大槐树浓荫遮盖下的南宅子渐渐褪去北方民居的豪气,同时也渐渐隐去南方小院的秀气。四百年了,洗尽铅华的古宅呀!它既是天水市一部无言的历史,又是天水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见证。 华灯初放,游了一天,就中午吃了点小吃,这会儿是饿了。但不想随便打发碌碌饥肠,一定要用天水有名的饮食来填饱肚子。南宅子后面就是步行街,一路逛街,一路观景,一路找吃的,想想也很有趣。 天水地处我国南北交汇地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天水的饮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厚的民俗底蕴。天水人的饮食喜好继承了秦人,以面食为主,口味则酸辣并举,浓郁、厚重。步行街饭馆很多,门口的招牌上各种诱人的菜名,止住了很多人的脚步。但我却认定了出行时攻略上定的“天水碎面”,不吃到嘴,誓不罢休。 我们就这样一直走下去,找下去。沿路走过了各种各样的营业区和摊点,印象最深的是卖干货的,什么核桃,大枣,瓜籽,应有尽有。尤其是各种松籽,价格便宜,质量不错,但就是不清楚,这些松籽产于何处。沿路我们问了很多店子有没有“碎面”,都说没有。让我觉得失望又不可思议。饿着肚子走到了天水大酒店门口,实在不甘心,更不愿相信吃不到“碎面”。心一横,穿过马路,向另一条街道走去。 也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也许是我眼睛里此刻只容得下“碎面”二字。深深的小街内,几十米开外,路边立着的招牌上那“碎面”二字,一下子被我盯住。我也像被“碎面”俘虏了一样,对妻子惊呼一声,匆匆向店子走去。 这是一家只有一个小门脸的清真餐馆。老板娘年纪比我们略小,帮她儿子打理这个餐馆。我们说起在天水满世界找“碎面”的经过。她们一家都笑了。老板娘介绍,碎面的做法是将上好的面粉和好擀成面片,晾一会儿后切成条状再旋切成长约二厘米、宽约半厘米,形如雀舌的小菱形。因为讲究切面的刀功,费时费力,所以大饭店一般都不卖“碎面”了。做“碎面”是她家传的手艺,虽然利润小,但不愿意放弃。今天我们找到了她家,算“找对地了”。 虽然早过了晚餐时间,有感于我们的诚意,老板娘下了班的丈夫,亲手给我们下了两碗新做的“碎面”。我又问起天水的“老三篇”。老板娘说秦州的“老三篇”,一般指杂烩、 里脊、炮仗肉,当然回民用的是牛、羊肉。我问还有没有,回答说还有一份杂烩,另两样卖完了。我们于是又要了一份“杂烩”。 嘿嘿!肚饥食欲旺之时,就着荤素搭配,量足汤多,不油不腻,味道鲜美的杂烩。大口吃着筋道有力,爽滑不黏,精调的臊子,配以香菜,海带丝,浇上油泼辣子,滴上香油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碎面”,啧啧!怎一个“美”字了得。
14、麦积山石窟的绝壁栈道
15、有时要登梯子才能看到洞窟中的彩塑
16、在石壁上凿洞,打桩,再塑佛像
17——18 南宅子进门处和门口的大槐树
ffice ffi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