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征集留守知青照片

  在2011年湖南知青网春节联欢会上,由组委会安排华容县栏目表演的一个节目,第一次大张旗鼓地宣传我们知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守知青。在表演节目的同时,会在舞台大屏幕上展示各地留守知青的风采,希望各地留守知青积极提供您的照片,也希望各地知青网友相互转告、推荐、提供您所熟悉的留守知青情况以及他们的照片、视频。具体要求如下:
1、照片内容:
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全家的,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现在的。
2、照片文字说明:
姓名、下放地、时间,以及照片所描述的场所和其它相关故事。
3、照片递交时间:
凡是春节前递交的一律采用并在节目演出的同时展示。递交方式:在《湖南知青网2011春节大联欢》的此贴后跟贴就可以!
是的,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社会,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回复 10# 古潭静子
江永回龙圩农场留守知青:
                     张达忠和他的夫人
201052121431416929.jpg

 

 

这位回垅圩农场的留守知青不是叫张达忠而是叫张运忠

人生是一张单程的车票,珍惜每分每秒,健康快乐每一天!

TOP

   周晓明是我的小学同学,一九六五年下放到浏阳大围山白沙公社,后来和一农民结婚生子。1995年我们为纪念下乡三十周年回大围山看望她时,晓明的生活状况很是窘迫,三个孩子都没有工作,她自己也还是代课老师,大家知道了她的处境,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后来在毛可可等很多朋友的帮助下,她的境况渐渐好了起来。现在晓明的两个儿子到了长沙新奥集团工作,她自己也以正式教师的身份退休在家里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

 

1995年我们回白沙看望周晓明(前排左起第二人)

未标题-2.jpg

 

  我今天才在2008年浏阳的帖子中翻出下面这两张照片,PP是阿德郎拍的,他的原片已经没有了。

 

周晓明六十诞辰(阿德郎拍)

周晓明.jpg

 

儿孙满堂怡享天伦

周晓明全家.jpg

广歌的博客:http://ggdbk2308.blog.163.com/edit/ 潇雨的博客:http://blog.163.com/pangbi_cn/ 小雨的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pangbi_cn/

TOP

靖县留守知青

2010815012040691.jpg (133.15 KB)

2010815012040691.jpg

20108150105956813.jpg (149.17 KB)

20108150105956813.jpg

TOP


日落部族,1968年11月由株洲下放浏阳白沙公社,

79年招工到浏阳二运输公司工作,与当时的郊区姑娘成家立户。

是知青家园热情的电脑指导。

TOP

毛与九.jpg
照片左系华容留守知青陈韻九,,1969年从长沙下放华容胜峰公社农科所,后与农民结婚,一直在农村。此照片系2005年11月长沙知青返华容时,她与我在洪山头留影。有关她的情况,谈天网友熟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册网址是:http://8800784.photo.163.com

TOP

再介绍留守华容知青刘博仁,60年代下放(江永?)农村,70年代初转点至华容集成垸其妹刘敏(照片左一)下放处当农民,后来一直在集成垸当中、小学民办教师,再转为在编职工教师,在华容六中任教。
小学前师生3.jpg
前右二系刘博仁,此照片系2005年11月长沙知青返华容时,曾在红旗学校任教的三代师生在原学校旧址留影。
师生照片 047.jpg
前左二系刘博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册网址是:http://8800784.photo.163.com

TOP

LB720741.JPG
这一张47年前拍的旧照片中,有两位是留守知青。她们是金月华(前右)和宋碧桃(后左)。
金月华和宋碧桃,都是1965年从长沙上山下乡到桂阳樟市二农场的,都是初中毕业文化,在农场3年后又插队落户在本公社。下面分述。
金月华在农村运气比较好,她插队后不久就当上了赤脚医生,后嫁给公社卫生院的吴医生——一个从岳阳卫校毕业后分到樟市公社的岳阳人,于是在当地安下家来。1979年,金月华和吴医生双双调到县里城关镇卫生院,直至退休。金月华与吴医生教育有方,一双儿女都大学毕业,而且,一个孩子在长沙当教师,这使金月华得以重新回到离开了40几年的故乡长沙生活。
与金月华比,宋碧桃要坎坷得多。当年农场撤销、大家插队落户时,宋碧桃自感劳动力弱,父母在长沙的饮食店工作,收入低微也不能支援自己,于是想找个出路。当时农场有一位同从长沙上山下乡来到桂阳的男知青想与她建立恋爱关系,一起插队。该男知青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人品好,聪明又勤劳,但一只眼睛有点残疾。宋家因此极力反对她“与那个瞎子好”。宋碧桃于是嫁给了本队的青年农民G,总算找了个依靠。1979年知青大回城时,宋碧桃被安排在公社供销社,随后转到收入极为丰厚的单位烟草站。虽然工作不错,但宋碧桃的生活却相当不幸。丈夫G养情妇,生意失败后带着情妇出走躲债在外,一走数年没有音信。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双儿女失了教:儿子吸毒、女儿赌博不能自拔。与G离婚后,宋碧桃另外嫁了一个退下来的乡镇长,然而不久,第二任丈夫生病,照顾生病的丈夫使她自己又病倒了,经检查,自己得了癌症。去世前,她的前任丈夫G总算做了一件好事,利用关系将关在戒毒所的儿子保出来与她见了一面。不过,宋碧桃想见女儿一面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就在那两天,她的女儿投塘自杀了。人们一直瞒着她,说已去叫,快来了……。当然宋碧桃只能是白等一场,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不久,她那关在戒毒所的儿子也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值得她牵挂,只有我们这些曾经一起战天斗地的患难知青还记得她的不幸一生。

TOP

101_2054.JPG
    留守知青柳家其
           柳家其,1964年10月高中毕业后下放致江永县大远公社大远大队。1973年他作为农民技术员(半工半农)进入公社农科站工作。后放弃回城机会,成为江永县农业局正式员工。从此,他以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农村建设,直至2005年退休。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与当地一女农机手组成家庭,育有一女。
    柳家其文学根底深厚,精于古体诗词和楹联。其楹联作品曾荣获全国性比赛第一名,并曾专程赴京领奖。

TOP


    刘泽芝(左),长沙市四中初中毕业,1969年1月到靖县江东公社插队,1974年招工至靖县供销社工作。现已退休。在靖县安家。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龚群英,长沙市四中高中毕业,1969年下放到靖县江东公社春阳大队插队。多年从事教师工作,在靖县安家。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曾岳云,长沙市四中初中毕业,1969年1月下放到靖县江东公社春阳大队插队。后落实知青回城政策,调县政府工作。现已退休在靖县安家。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扫描0010.jpg 照片_007.jpg
   
   段天干(右),1965年长沙高中毕业下放在江永(公社待查后报)。1971年转点到靖县江东公社春阳大队插队。1973年被招工至公社农机站,后转到县搬运公司工作至今。现为靖县鸿运集团公司副总。

照片_007.jpg (43.36 KB)

照片_007.jpg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照片_007.jpg
   
   段天干,1965年长沙高中毕业下放在江永(公社待查后报)。1971年转点到靖县江东公社春阳大队插队。1973年被招工至公社农机站,后转到县搬运公司工作至今。现为靖县鸿运集团公司副总。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我,至今扎根在浏阳农村!”[转]
  讲述人:薛党生,男,60岁,1968年11月从株洲二中下乡,现住浏阳沿溪镇金桔村小元组。
  (原载《株洲晚报》2008年12月4日头版)
         200941523381333893.jpg
  照片系 踏遍青山  摄于 2008-12-13日,地点是浏阳沿溪金桔村薛家门口

     转《株洲晚报》2008年12月4日报道原文如下:

“我,至今扎根在浏阳农村!”

讲述人:薛党生,男,58岁,现住浏阳沿溪镇金桔村小元组。

(原载《株洲晚报》2008124日头版)

     19681128日和数千知青一起下乡后,我至今仍生活在浏阳农村。也许,我是惟一没有回城的株洲知青。

   当时,我下放的地方是浏阳大光公社包湾大队排上生产队(现已改名),我们都做好了扎根农村的准备。但后来,和我一起下乡的同学都陆续招工回城。我是铁路子弟,虽然也填了几次招工表,但因父亲是国民党党员,每次政审均无法过关。

   最后,我那个知青点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当时绝望的心情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相邻大队的一个农家姑娘,对我照顾有加,特别是她的鼓励,重新燃起了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慢慢的,我们产生了感情。197512月,我和她结婚了。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落实知青政策,我本可以重新回到株洲,但妻子在我落难之时,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我,我岂能弃她于不顾?最终,我自愿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当然,在那个特殊的时段,我也曾矛盾过——那时不回,意味着我从一个城里人变成了正宗的农民。毕竟在那时,城里人的身份还是极具诱惑力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夫妻关系一直特好。现在,儿子和儿媳在长沙工作,每月收入7千元,在长沙购买了2套商品房,还在乡下建了一套房子。当地的村民,也从心底里接受了我。

   2002年,我被选举为村主任。今年3月,我成了村支书。在村上任职期间,我大力招商引资,并全力争取资金,实现全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我们村上有盛产金桔的特点,在村委会组织下,村里成立了金桔专业合作社,村民和村委会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日益富裕。我也因此连续当选为浏阳市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对这句话,我从当初的顶礼膜拜,到几年后的怀疑,否定,到现在,我又坚信了。因为现在中央对农村的扶持日益加大,各种政策实行倾斜。只要找到了致富的路径,农村,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火热的青春已离我远去,但回望过去,我幸福,我无悔!

   

   记者:·徐 滔·联系电话:139753866010733-8814356QQ524306508

              电子邮箱:6556611@163.com

  电子邮箱: 906590330@qq.com

TOP

201041214144045970.jpg 感动
开心上网,平心做人。

TOP

 

rr.jpg

知青园十周年时文峰塔下的留守女知青们。左起:沈自新、雨晴、渠江丽人、不认识、乐乐。

沈自新是65年9月由长沙五中初中毕业下放靖县54园艺场,后再下放至太阳坪公社,在当地成家后从县计生办退休。曾岳云(雨晴)、龚群英(渠江丽人)、刘泽之(乐乐)都是68年从长沙四中下放至江东公社春阳大队,在非常年代先后与当地村民相结合,安家立业,各有所成,退休后都生活得很幸福。

 

 

去年4月大山的女儿雨晴回长的欢迎会上

201041123.jpg (77.09 KB)

201041123.jpg

开心上网,平心做人。

TOP

45.jpg
留守知青洪解解(右)
洪解解1970年三月下放到怀化盈口公社,超家山大队。后去黔阳卫校学习,毕业后分到怀化一工厂。这个厂最终般到了我们70年下放时的生产队,所以她这四十一年还是在原地踏步。

TOP

    也响应号召, 将我两次返“乡”时,拍到的留守知青的照片放上来,也尽可能将我知道的他们的信息放上。(放上来的内容,今天已经打电话与我的好朋友家珍核实过。)
    我们那里,自从我们去了后,再没有接收成批知青,所以,大家都是1965年9月下放的,共是43名,由石门县城关镇的无业、待业社会青年及小部分应届高、初中、小学毕业生组成。留守的七位,去世一人,其他的都还健在,这是最大的幸事。



第一位:刘耀湘。

    原籍长沙跳马,打小随父亲到了石门读书,1965年在石门一中初中毕业。因家庭出身被连累失学继而下乡。我们同在二工区,一个锅里吃饭三年。他对我不错,不管我走红运时还是倒霉时都一样。

    在知青大返城时,他是招工到日杂公司,但园艺场以他“如果想返城,则户口原是农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在场里”相要挟,他不得不留下来,成了留守知青里面文化最高的一个。

    2004年,他在山上管理桔树时,不慎从山墈(坎)摔下来,一条腿断了,从此成了残疾人。


    照片摄于2006年4月26日园艺场。背景是我们原来的食堂和宿舍之间的地方

  2010年5月底,我因网站六一活动,再次返回石门。他虽然正在桔园忙治虫,但还是陪我们上山的知青一起,回忆当年的生活,和知青们一起很融洽,一直送我们到下山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地回去。听着一大帮子讲着长沙话的知青,我想他心里一定有许多感慨。

  以前的他,脾气很倔,很难见他笑脸。这次见到他,精神状况比原来好多了,在我,也是一种安慰。

     



第二位:胡克正


石门籍 学历不详 原三工区知青。这张满脸胡子的照片,是我06年在山上碰到他时拍的。我说他像个“华子良”,他笑了,并告诉我,几个月不梳理头发胡子是常事。但是,当我告诉他,第二天参加大家聚会请先去理发,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聚会前,他来到我面前说:“帮我再照一张吧! 以后你回来一次要帮我照一张!”


      


网站“六 一 ”活动结束那天上午,我带着我的湖南知青朋友第二次上山时,他在坡那边树下听到声音,马上跑过来了。于是,有了第二次见面。用他的话说,见一次少一次,他已经听说我来了,一直在山上等着。上次,我把照片刻进光碟,但好多知青家里没有电脑,更多的人不知道电脑是什么。这次,我把拍到的照片全部冲洗出来,给山上的朋友们寄了过去。




第三位:杨孝清

石门籍 小学学历 是43人中年龄最长的,他成分好,文化低,因身材特别矮小,四肢也短小,在城里没有单位能接受他,被“照顾”到了园艺场。1966年,他与我们另外六人一起,代表知青出席过县里的农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记得在会上他什么言也不发,只是在吃饭时,大块的呷肉,工区的领导曾经讲,那些调皮的不能去,他去还能吃些肉回来。

       照片是06年聚会时,我特意为他拍的,当镜头对准他时,他显得很高兴。


   


今年上山,虽然我时时看到他在我的视线里,但回来后发现,好多照片里,他都没有完整的身影,他总是躲在人身后,认真听大家说话,跟我们一起走。看来他还是走不出自卑的阴影。总算有两张,我很高兴! 感谢为他拍照的朋友!


                               留守杨.JPG


      



第四位:李良若

石门籍 学历不详。三工区知青。对他为什么留守 我没打听,这张照片,是在山顶上他家菜园地里拍到的。他好像很满足。以他的家庭出身,下乡前,他在城里应该可以安排工作的;以他的政治条件,当年文革中,他在园艺场里,至少可以神气一时,但他什么也没有做,大概这就是他只能当留守知青的真正原因吧。今天在与朋友通话时,证实了我的想法。


遗憾的是,2010年六一我两次上山,都没有碰上他。只有这06年的照片了。平和憨厚的微笑,几十年不变。


   


第五、(六)位:杨其全、(刘万秋)

石门籍 文化程度不详。原三工区知青 。看到他,我想起另一位已经去世的留守知青刘万秋,他们俩的名字,当年总是让人相提并论的。都说脑子有点问题,刘是地富崽子,文革中没少受凌辱,他平安度过这一生,自己好象也无所求。这是06年在聚会会场里,请他签到时拍下的



        

第七位 叶子清

   石门籍 学历不详,三工区知青。他是一个一条腿严重残疾的无业青年,下乡前与寡母在街边上配钥匙为生,不知道是不是居委会的档案里面,有什么对他一辈子产生影响的内容。场里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一个被怀疑的总是他!文革中更甚!当别人都在陆续返回城里时,他被赶到更远的农场,2006年,他还是一个远离城市的林场知青,什么劳保也没有,去年,他告诉我,自己已经买到了劳保,并且也能享受一点民办老师的待遇了(他在林场子校教孩子们,以工代教,我不敢多问什么叫“民办老师的待遇?”)。惟一的幸运。是当年他在深山里得到了一个乡村女孩的同情和爱情,让他从此有了一个家。眼看着儿子已经能进城打工了,却在做高空安装时摔死了;去年秋天,她90多岁的母亲去世了,从此,他在城里再没有牵挂。

照片拍于石门兰园宾馆506室,叶子清得到我到了石门的消息,一清早坐公共汽车进城,直奔兰园。然后回去看望老娘后,当天就赶回了乡下。


   


文革初期的一张老照片:在场部某造反派头目的“出身好的抓革命,出身不好的促生产”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出去拉练,去参观抗大。这张里站着的二位男知青就是李良若(前)和叶子清(后)。由李良若保存的这张老照片,96年我看到时已经很模糊了,但我还是把它拍了下来。底座上的字还依稀可见:


                           叶李x.JPG


感想:无言!六分之一的知青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留在山上了。而山上那些并不比留守知青强多少的“土著”的年轻人,却飞了,同时消失的是我们当年开垦的山地和栽种的果树。、

感谢湖南知青网 能想到这些被抛弃在远方的留守知青。

TOP

一群值得我们特别尊敬的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