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知青朋友拜年勾起的回忆——新年第一电(八)

 

 

知青朋友拜年勾起的回忆——新年第一电(八)

为了朱君成家事,远在上海的老父亲曾经煞费苦心。朱父早些年就走了,留下了期望和等待的眼神。
朱君成家了。曾被朱父疼爱有加的王女终于成了他的儿媳妇。为此朱母特意办理一桌酒菜,祭奠朱父,告诉他这个期望中的喜讯。

这个喜讯足以慰藉朱父在天之灵了。

但就在朱君成家后,爱巢经营得甜甜蜜蜜之时,共和国形势大变。

事情起源于毛主席去世,四人帮打倒,老邓上台,允许知青返城。

本来一颗红心向着党,扎根边疆闹革命的知青,现在突然来个180度的反转,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办法的搞返城。
那支边时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都成了过眼烟云;曾经一个个的雄心壮志,似乎不是这一代人信誓旦旦表示过的决心。

现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阳关大道上稀少行人;成群结队,摩肩接踵的人们都在挤返城这杆独木桥。

返城有困退和病退两种理由。困退系家中情况困难特殊,当地街道、居委会有证明可作为依据;
病退只能由本地医院的诊断证明。

实际上因病不适宜在农场劳动的知青肯定是有的,但为数不会很多。
华夏大地上“东亚病夫”称号已成过去的历史。可现在大家都要搞病退,首先要把自己装作东亚病夫的样子并且还得让医院出具证明。很显然,这通过正常的渠道恐怕难以做到。

为了返城,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一霎那间有关系的找关系,没有关系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既没有关系又没有钱没有力的献出自己身体的也不是没有人在。

当时的853,有一个传闻说:x场长笔下批出一大批知青返城,其中有不少人被他祸害过。
还有人有板有眼地说,被他糟蹋过的女人不会少于一打。

那时人人都自顾不暇,除了口中说说,发泄点怨气,没有人会去管这种腐茄子、烂白菜事。

那时的朱君的动向又如何呢?

就在大批知青返城之际,朱君因工作出色,升任连长。老婆王女先安排在幼儿园工作,后担任小学老师。
他们亲手营造的爱巢,有了惊喜的收获。

王女怀孕了。

不久,这北大荒的知青下一代,哇哇落地,一个小女孩。一个和她妈妈一样漂亮的小女孩。
自从知道儿媳妇怀孕后,远在上海的婆婆就为之准备了好些婴儿用品。现在一听说孙女出生自是高兴异常。

朱君和王女有了自己爱情的结晶,其高兴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然而高兴是高兴,高兴了不等于没有问题存在了。
高兴只是个人的主观感觉。它和问题不一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和人们的喜怒哀乐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果然,过了没有多久问题来了。两口子要上班,孩子咋办?

按照知青通常的做法,她们在小姑娘断乳期之前,就把她送到上海由婆婆喂照料。

这三转四回头的,北大荒的知青已跑得差不多了。

朱君以前的连队,原来有知青200多,现在剩下的寥寥可数了。尤其是上海青年,就连已经考上大学的在校生,也放弃学籍搞返城。大学毕业后可以拿国家干部的金饭碗,这种好事也失去了吸引力。他们紧跟这股风,唯恐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回不了上海,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文革后,和文革前期来的知青基本都走完了,除了极个别和本地青年结婚成家的除外。

宁波知青,除了王女外一个都没有留下。

北大荒的人们见都走了惟独留下王女。都觉得是件咄咄怪事。要说她是最有条件走的。都知道她爸是宁波这个单列市的副市长,这单列市的级别可比地级市高,要找个关系绝对是手拿把掐的事。
可这位紧跟毛主席的党的老干部,自把15岁女儿送到北大荒后,只有在怕找一个有海外关系的女婿时插了一次手外,没有其他的关怀。大概是不如他的意,就连这个当大的女儿出嫁,也没有置办什么嫁妆。外孙女出生满月,本该是老爷老娘的大喜事,可是他们也无动于衷。
谁都搞不清这是怎么回事?王女自己也搞不清父亲究竟在想什么?(待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