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四是京郊昌平的一位普通农民。八十年代末,农村的青壮劳动力纷纷出门打工,老四没什么手艺,就会种地,承包了村里的120亩河滩地,种玉米。谁知那块土地十分贫瘠,又缺水,种下的玉米产量很低。那时在农村,吃饭已经不是问题,怎样发展才是问题。老四不是那种老老实实种地的土农民,他有想法,有精力,有干劲。通过熟人,他找到我们所,想让农科院的专家给出出主意。我当时在所开发处工作,帮助农民,推广品种是我的工作之一。我们所决定在这户农民家办个试点,推广我们的玉米品种。经过分析,我们建议他一是改良品种,种植我们所的高产玉米中丹321。二是建议他种植部分经济效益好、市场价值高的糯玉米品种中糯一号。三是建议他改良土质,开渠引水,四是在他家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制种基地,把一些小品种的实验材料放在他家的地里繁殖,每年给一定的补贴。并派出专家指导他。我利用在开发处工作的便利条件,每年给他提供优良的作物种子,为他生产的新鲜糯玉米包销(我们农科院的玉米鲜果非常好销)。几年下来,老四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产玉米品种中丹321有个特点:秸杆高,并且是青杆成熟,就是在玉米可以收获时秸杆还是青的,可以做饲料。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每年的玉米秸杆消纳成了问题,一般是卖给养牛户做青储(发酵后做饲料)。一大堆也卖不了几个钱。不安分的老四又有想法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