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我磨汤圆
60年的“苦日子”结束后一年,有乡下人送来一小袋子糯米,后来知道是病人送来的,说是感谢妈妈帮他治好了病,乡下人没有什么,只请妈妈过年尝个鲜。那时候我已有十几岁了,还有点力气,于是妈妈说教我磨汤圆过年吃,听后我特高兴。
磨汤圆的第一步是浸米。妈妈说、这糯米很糯,可以掺点粘米。于是我按3比1的比例,大约25%的粘米。我淘干净米,放水泡好,水面高出米约1寸。泡好长时间呢,妈妈说,米成半透明状。如果用热水泡、夏天有一个晚上就行了,冬天也还过一个对时;如果用冷水泡,肯定要两天,要注意勤换水。
米泡好后是磨浆。我家有只小石磨,直径约有30—40公分,我老早就把它打整干净了。我把一只大脚盆放在房中间,脚盆中间又放了只大脸盆,再在脚盆上放好磨架和磨子。我把换了最后一次水的米放在我的左边,搬了张小矮凳给自己坐着,左手添水米、右手握住磨杆转动磨子、一本正经地、我开始磨浆,二姐给我做下手。加了几次米水了,磨子只流水、不出浆,不晓得是何解。后来二姐发现米都堵塞在漏斗里,她用筷子朝漏斗里捅了几下,我继续推磨子—出浆了,我好高兴。不过好景不长,很快二姐就发现,当米浆流到脸盆后,磨架上出现了碎米,就是说,浆太粗了,必须打返工。我把磨子上页搬开一看,发现浆太粗是加米太多,太快了。于是我们把家什再次整理好,重新开始磨浆。这次由二姐专门添米水,我只管甩手推磨子。二姐不时地用手摸米浆,不断摸索米水添加量,搞了好久才搞定:我每推一圈,加一瓷调匙的米水,其中米约30%,水占70%。当我把米全部磨完后,我几乎站不起来了,但我很兴奋,象是完成了一个伟大事业一样。
吊浆是第三步。二姐拿来了她早已备好的米袋子,这是二姐用旧白扮布特意缝成的窄又长的米袋子。我们把脸盆里的米浆倒入米袋子里,把袋子口扎紧。我们用棍棒扎了个三角架,还是放在房中间,再把米浆袋子吊在三角架上,米浆袋子下边放着脸盆接水。好象一个晚上浆就吊好了,只用了十几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二姐等到妈妈吃完汤圆去上班后,才把我和弟弟叫起来,说是起来吃汤圆,我还不相信呢,结果看到晾在外面的米浆袋子我才承认是真的。二姐等我兄弟俩洗漱完后开下汤圆给我们吃,她一边下汤圆、一边告诉我:妈妈讲,下汤圆也有讲究。首先面要和好---你看、布袋子底层粉很干,而袋子上部粉未干、还很稀,你得把干湿和匀称,咯就和灰面一样;然后你要搓条、出“剂子”、搓圆。开水下锅时,要用勺背轻轻推开汤圆,让汤圆旋转几下,咯样汤圆就不粘锅底。 当汤圆浮出来时,要点一次冷水,冷水应适量的、使汤圆保持似浮非浮、似沉非沉的状态,等到再次完全浮起时就即可捞出了。这样煮出的汤圆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汤圆煮好后,二姐给我兄弟每人装了一碗、上面撒了一层白糖、热气腾腾地。咬一口、又软又滑,又香又甜,口感就是好。一碗只有5个,我一口气就扫荡完了,我把碗递给二姐再要一碗;结果二姐装了一碗汤圆汤递给我、还说,妈妈讲的,糯米食不容易消化吸收,嘱咐我不让你俩多吃;妈妈还讲,原汤化原食,让你俩吃完汤圆后再喝碗汤。
磨浆磨得我腰酸背痛,结果总共吃了不到20个、就没有糯米粉了。妈妈说,家里没有冰箱,湿糯米粉只能放三、四天,坏了就浪费了,不如送给同事尝一尝。
几十年过去了,我没有忘记妈妈教我磨汤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