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的枷锁(续)
国家、政府对我们尚且如此,社会上对我们也自然有些蔑视的看法,我们在恋爱、婚姻上自然也不得不受到影响和牵连。想当年我们是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被送下乡的,当天“衡阳日报”还刊登了我们的光荣事迹,但之后的返城探亲,每每遭到旁人的不屑冷眼和居委会干部的登门查问,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城市中一听说是“下放知青”,自然同出身不好相联系,加上经济上的困窘,感到一种压抑,衡阳家乡再好已早不属于我们这些划为另类的“知识青年“了,所以回城不几天就想返回到下放所在的“世外桃源”,以享受到与周围平等的气氛。还记得我外甥刘宁生开始是下放到衡阳县,由于生活条件太差,他本人又有风湿性心脏病(当时为追求完成下放指标,对下乡知青们根本不作体检),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常回城市家中,但一回家,居委会的干部就上门来查户口,后来不得已投亲靠友转移下放到桂阳县方元乡和舅舅我在一起,被安插在比我横村还偏的山窝窝里——勿冲弯。最后在落实知青政策的一次招工中被发现有心脏病而被遣送回衡。我的妹妹易莉莉当时下放衡阳市附近一个茶场,就是因为出身不好无故被剪发游街,那时年仅十七岁。
知青们的婚姻、恋爱自然也得受到极大的影响,当时正值青春年华,知青们远离家乡,青年组中大男大女们整日撕混在一起,彼此之间自然会有这种那种感觉,用现在的的语言就是擦出“火花”,尤其在劳动中互相帮助:打柴种菜、上山割茅,男知青帮助女知青;缝补洗衣、烧火做饭,女知青帮助男知青;男知青有时吃饭不饱,女知青主动减饭给男知青;搞文艺宣传,男女知青们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深夜不眠;文化革命中男女知青们出生入死、生死与共,相依为命,这些可歌可泣的事实是现代青年们难以经历、体会和理解到的,如果当时没有人为的阶级出身界线的划分,那将成就多少对男女知青之间的结合!而“阶级斗争年年讲、天天讲”的现状使男女知青们的家长、最后仍至本人对彼此锺情的对方敬而远之,最后的结果是造成了不少知青之间的情感悲剧和感情的失落;还有就是有些男知青自卑不好的出身不敢追求心仪的女知青;女知青因自己的不好的出身违心嫁给当地出身贫下中农的农民;更有甚的是出身不好的女知青不敢违抗当地个别干部或农民对自己的性骚扰而留下自己终生痛苦的秘密------“婚姻并不等于爱情”就成了我们当时的格言,直到如今,有些花甲之年的老知青们仍在当年不理想的婚姻中困惑,只是由于道德的理念、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子女浓厚的感情抚平了往昔情感的创伤,或者是因为本人至今生活在经济的困乏中而失去对往日感情的追思和回忆,甚至个别当年风光一时的知青虽有婚姻家庭,但夫妻之间缺乏感情,至今仍孓然一身------
“出身”啊“出身”!这个起源于奴隶社会的枷锁,经过若干世纪以后竞被现代社会神奇地捡为“法宝”,在我国尤其是1957年整风反右以后,“出身”的法宝被运用得出神入化,愈来愈发挥它超凡脱俗的功能,把国民划成不同的板块,把人们管得服服帖帖。但“出身”啊“出身”!它厄杀了多少人的聪明才智,耽误了多少人的青春性命,破坏了多少伦理道德,棒打了多少幸福鸳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伟大领袖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扭转到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代,使天下的人们得以平等相处,大家都能共同有享受平等升学受教育、工作就业、恋爱婚姻的权力,在现代人们眼中非常简单的日常生活道理,对我们当年却是前半生不尽的困惑和痛苦的追求。
出身的枷锁“就让它永远粉碎吧!这种遭遇和感受就给它写在这里作为一种历史的遗产留给我们的下一辈,使他们永不再重蹈复辄。
写于 2007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