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种视角]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

  

  

          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十万个为什么》将在明年底推出第六版。目前,面向全国青少年的问题征集基本落下帷幕,总计搜罗到孩子提出的各类“为什么”超过3万个。在整理这些问题时,编辑发现,孩子的问题既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特征,也凸显了不少教育问题。如低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更高;孩子对身边司空见惯的科学现象,反而提不出问题;孩子认为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等。
  
  孩子的“为什么”集萃:
  

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别人?

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

为什么我有时候会很伤感?

蚊子会得艾滋病吗?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时间”?

奥特曼存在吗?

如果宇宙消失了,一切会去哪里?

猪真的很笨吗?人的手心为什么没有汗毛?

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却还要制造香烟呢?

……

  
  新特点1
  
  食品安全和2012受关注
  
  据粗略统计,《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编辑部共收到孩子提出的3万多个“为什么”,编辑已从中选出了15000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最终入围新书的有5000个。
  
  “有的问题让我们大呼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洪星范说,许多孩子都问到了食品安全,还有的孩子问“2012是世界末日吗?”、“为什么有这么多灾难发生?”这些问题都带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读者提出好问题,我们看到了会很兴奋。”史军是“科学松鼠会”的会员,将回答植物分册的问题。他说,比如“向日葵为什么会向着太阳?”这样的问题,能否改成“为什么有的植物会运动?”,这样可能更符合今天学界对植物的认识。
  
  新特点2
  
  多位年轻“科学松鼠”加盟
  
  在征集整理问题的同时,庞大的作者群体也已确定。洪星范透露,不但将有百余位院士参与,新生代科学团体“科学松鼠会”的年轻科学爱好者也将加盟。在内容方面,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将有诸多的创新之处。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炉时,解答“为什么”的作者汇集了国内顶尖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华罗庚、竺可桢、苏步青等大科学家都曾亲自为这套书撰稿、审稿。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作者是名大学生——年仅20岁的北大学生叶永烈。在已经确定的新版群体中,新生代科学团体“科学松鼠会”的年轻科学爱好者引人瞩目。这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盈利机构,汇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
  
  孙正凡博士是“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松鼠召集”。“大约有40多位‘科学松鼠会’成员将参与撰稿工作,其中年纪最大的是1973年至1975年出生的,其余大部分都是‘80后’。他们都是活跃在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孙正凡认为,科学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实验室里的,而讲述这些鲜活的科学故事有助于传播科学精神。
  
  虽然还没动笔,“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已经有了共识,写任何一个条目,既要讲前沿,用丰富的知识、数据来勾勒科学的最新进展,也要追溯,那就是讲述“知识从哪里来”的历史以及追索过程。
  
  新特点3
  
  增加航天、国防等热点知识
  
  50年走来,《十万个为什么》的“家庭成员”变化很大。“决定第六版要搞哪些分册,是争论最多的。”洪星范坦言,最后经过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本着3条原则做。“首先,保留传统的学科分类,比如数理化,这符合中国孩子的学习习惯。其次,就是纳入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学科,像航空与航天、海洋、大脑与认知。”
  
  此外,考虑到重大的自然和人为灾害频发,孩子高度关注自己的安全,以及地球的安全,加入“武器和国防”、“灾难与防护”顺理成章。因此,丛书编辑部最终敲定了整套书的体系结构和18个分册的设置。
  
  新特点4
  
  一问不限一答,观点争鸣
  
  怎么回答这些“为什么”,也让专家和编辑动足了脑筋。“其实,许多科学问题至今还存在争议,我们不应该只告诉孩子一个答案。”一位编辑说。因此,第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首次在每个问题的“一问一答”之外,有选择地搭配上“微博士”、“科学人”、“试验场”等互动板块,引入观点争鸣和延伸思考。如“鸟类是没有灭绝的恐龙吗?”这个条目就列出了“龙鸟同源”和“从鸟到龙”两种不同的观点,都有翔实的论据,让孩子自己辨别。
  
  新特点5
  
  微博让“为什么”与时俱进
  
  早在2005年,有关方面就有重编《十万个为什么》的念头。可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纸质青少年科普读物还有没有生命力?书的出炉是有一定周期的,肯定跟不上科学的发展;书的篇幅是有限的,装不下瞬息万变的世界。于是,走出纸面,触网、开博成了让“为什么”动起来的必然。
  
  今年4月,《十万个为什么》的官方微博开通,目前已有近万名粉丝。将来,新媒体既将扮演“问题征集者”的角色,也会成为读者与书籍编辑互动的渠道。
  
  “问题”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重应用轻原理
  
  今天孩子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电脑、互联网,所以第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专设了“电子与信息”分册。然而,整天摆弄着手机、iPad的孩子却没有对这些事物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这让我们感到很遗憾。”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洪星范的本科专业是计算机,他认为孩子更关心应用,而不是原理。孩子似乎对司空见惯的东西熟视无睹,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
  
  在整理孩子提出的“为什么”时,编辑也常大呼“为什么?”:为什么低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更高?为什么孩子认为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3位专家领衔的团队正对孩子们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孙可平副教授慨叹,为什么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是书上看的,就是父母教的,鲜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还会问些生活中的经历,大孩子却跳不出上课、教材的“五行山”。

 

——摘自《新闻晨报》作者  潘 隽

 

 

此书在那阶级斗争白热化的年月,才是真正曾给予我们以人生教益的精神营养,我们不会忘记。在此感谢那些埋头工作的科普工作者!
比健康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