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我曾经当过知青的地方
一九六九年一有十三日,我们长沙市第十七中学200多同学下放到石门县皂市区阳泉,青龙2个公社,我和另个三个男同学二个女同学被安排在阳泉公社新桐大队。
到大队的第二天下午,我们几个人拿着队上给我们的配置的柴刀,冲担兴致勃勃地上山砍柴了,到了山上,我们犯傻了,你望着我,我看着你,原来是因为树太多,又不认得是什么树,到底砍得砍不得?所以不晓得如何下手,后来还是我带头砍了几棵自认为可以砍的树(因为桃树李树我认得是不能砍的)把砍成一栽栽的树用索子捆成几捆,两个人一组地抬下山,[冲担不能用,因为冲担是挑楂子柴的,所以现在反而成了负担]我们一行得意洋洋地抬着战利品走在回家的田埂上。路上不少老乡看着我们捧腹大笑,我们还以为是赞赏地笑声呢。到家把柴放在屋椽下码好后,正好队长刚从公社开会回来,看到了后他大声笑着说:“噶烂哒,噶烂哒!得哪么搞的,得是俺生产队种的桐仔树……”哈哈,从那次以后我们再也没有砍过桐仔树哒。
春耕过后,我被安排到生产队的磨房出工,这个农活不说是公社的好路,但是,在我们队上那就是蛮好的路哒,好多青年哥哥,包括那几个男知青都做死地想往里面钻。因为有三个条件使他们趋之以鹜:一,是室内作业,不晒太阳。二,有吃,天天和面粉面条在一起,吃,肯定不成问题。三,磨房里有一个号称是全大队最漂亮的丫头。(我们几个男同学曾经私下议论过,确实还可以。)
言归正传,在磨房里做事也不是想象的那么轻松,磨房总共有:磨麦子,筛面(把磨好的麦子用筛子筛,麦子皮和面粉就分开了,筛子有蛮大,人站在上面用脚两边来回踩,发出喀哒,喀哒声音),打作,(和面粉),压面,四道程序。我进去首先是学和面,这是个力气活,每天要和四大盆面粉(一盆四十斤)。加水和熟后再用机子压成面条,晒干,刚开始我不是放水少了揉不动,就是水多了又要加面粉,幸好磨子是在当时比较先进水磨,不然那就会累得发黑眼晕。搭帮我人还不蠢,冒得好久整个磨房的工作都熟悉了,成全套子师傅了。经常在晚上开会时得到队长的表扬。
可惜,我在农村冒搞好久,六九年十月十四号我被招工回长沙,但是近十个月的农村生活,最终使我从一个五谷不分的学生成长为一个农村多面手(哈哈,有点象吹牛皮),都是与那些农民兄弟分不开的,大山里的人的淳朴,憨厚,热情,使我受益非浅。 前几年阳泉已成为国家重点工程(皂市水库)的一部分,淹没在那青山绿水之下……然而“阳泉”这个名字,这个地方在我的心中是永远也淹没不掉的。
阳泉,你是我迈入社会的第一块里程碑,我将永远怀念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