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
近几天听说有的地方在抢购食盐。我觉得很可笑,有关盐的话题写几句,以正视听。
事情的起源还要说日本地震。由于核电站的核泄露事故,有一种说法是:说因为核污染的物质里有碘,人体能够吸收碘的剂量是衡定的,如果人为地,有意地加大碘的摄入量,则对可能发生的核污染有预防作用。而中国的食盐是强制加碘的。第二种说法是:由于可能的海水污染,沿海的盐业生产要暂时停止,可能造成食盐短缺。
先说第一种说法。首先,这种说法并不一定科学。国际上并没有得到权威认可。再者,日本的“核污染”到底能否影响我国,更还是一个没影儿的事。起码最近(春季)由于风向、海流的关系,是不可能的。人家日本都不慌,咱慌什么。
第二种说法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我们国家的食盐生产方式主要有三种:海盐、井盐、岩盐,海盐是主要生产方式。在浙江、福建、江苏、山东、辽宁等沿海省区有大量的盐农,利用潮汐涨落在盐田里晒盐。盐业生产供应自古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千百年来一直是国家专卖,历史上由于食盐供应引起的事件甚至战争层出不穷。国家对食盐的生产、供应、运输、税收、价格、储存都有严格地一整套方案。我曾经在供销社(基层商业单位)搞过计划工作,我说个例子给大家听。
在每个基层商业单位,都有一个《基本商品储备清单》。对商品品种、储存量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张清单是强制性的,必须保证的。某个商品的储备量少于一定数量,是要马上补充的。这个名单不长,但列出的都都是日常必须的品种:如白布、汽油、煤油、食糖等等,凡是清单上的商品,必须保证供应,不允许缺货。在这张单子上,第一项就是食用盐。对食盐的储备量是这样规定的:要保证本供应区域人口三个月的基本需求量(人/月/1斤)。比如我们新厂供销社,负责新厂公社一万七千人的供应,那我们供销社的食盐最低储藏量不能少于五万斤。月底报表上去,少于此数县社可以强行调拨。县里也是如此。在靖县邮电局后面的小山上,有个储备盐库,外表像个地堡,里面很大,盐堆像座大山,最早的储备盐是1940年存下来的。
在一次县里召开的计划会上。我提出单位的盐库存太大,没必要,占库容、占用流动资金,是否可以酌量减存一些。地区的一个领导拍着桌子说:打起仗来老百姓没盐吃。是要造反地!于是台下的参会人员噤若寒蝉,都不敢说话了。
当然这是从前的政策了,但现在的商品供应,特别是基本商品的供应,比那年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我就不相信:会让老百姓为了吃盐感到哪怕是一点不方便。
还有,盐这种商品有其特殊性:它的需求是刚性的,每月不能少于一定数量,同时也不会由于任何原因增加需求。您抢购的再多,人体需要还是固定的。只是自己存和商店存、国家存的区别。
如此,轻信谣言,制造恐慌,盲目抢购是没必要的,是搏傻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