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西游漫记之二十七 —— 平凉崆峒山、后记

 

 

       10 月 6 日             晴

    早上退房,寄存行李。本想买几串昨晚上吃的烤羊肉串,但早上没有。买几个鸡蛋,买几个火烧,马上去游崆峒山。照理说在宾馆对面就可以乘13路车去崆峒山,等了好久也没见影子。只好每人五元,听任拉客的小中巴把我们拉到了崆峒山停车场。看小中巴停车的样子,很可能是中巴司机串通了不让公交车正常开行。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传广成子在此修炼得道成仙,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向广成子问道。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的崆峒山,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有“崆峒山色天下秀”之谓,也被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崆峒山的得名,有多种解释: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很多,有空洞之意。翻开字典查一下,崆字就只与峒字相连联,组成崆峒山。为一座山单造成一个字,可见崆峒山的深邃魅力。
    我知道崆峒山,还是小时候听父亲讲《江湖奇侠传》里崆峒山那些武林高手的故事。故事里的吕宣良、杨天池、笑道人、哭道人、红云老祖等人的本领,让我如醉如痴。后来知道此书作者是湖南长沙的向恺然,笔名“平江不肖生”。我小时候战战兢兢爬到岳麓山顶看过的“禹王碑”“蟒蛇洞”,还有在长沙流传甚广的毒蟒伸舌头吃人的故事,都和《江湖奇侠传》有关。崆峒,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令少年好动的我心驰神往。没想到五十多年后,我才能来崆峒山圆儿时的一个梦。
    游人登崆峒山,景区安排有索道,也有景区交通车。我们问了一下,车子只到中台。从游览图上可以看出,中台好比一个半山腰的大本营,从中台可以向几个方向辐射游览。也许景区认为中台以下部分没有什么好看的,为了省游客的时间,也为了省游客的体力,所以先把游客接到中台,再从中台开始集中精力游览。我对这种貌似方便游人,随意在景区修路,修索道的做法,历来反对。多话也不用说。来崆峒山就是为了游山,不出两身汗,怎么叫爬山。不慢慢感受,细细体验,领略内涵,怎对得起千里迢迢来游崆峒山。
    我们进山是从崆峒山东门,也就是昨天晚上我看到有很多大石阶的地方。从公路上看崆峒山,觉得就是石头多,没有什么特别。进了山口,走了一会,头上树荫多了,山体上的树木也多了起来。石阶很陡,道旁有铁链供游人扶持攀登。铁链的立柱是生铁铸的,柱头上的各种兽形装饰,看起来既美观又显得年代久远。 山势渐高,山风渐起。披襟岸绩,玉树临风。看看门票上的介绍: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渺仙境,高峡平湖,山水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至此问道于广成子,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笔下多有赞誉。。。。。。心情大好,完全把累给忘了。
    上到中台,各路上山的人,徒步也好,坐车也好,基本都在这儿相聚。我在秦始皇、汉武帝西巡登临处,随着秦皇汉武的目光,一扫这“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但见亭台楼阁,宝刹梵宫,隐约显现;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何去何从?看看石碑上刻的导游图,决定走最远的那条,也就是到崆峒山的最高处混元顶。
    沿着路标穿过朝天门,就与中台的平整宽敞再见了。从这儿开始,行走在山脊上,可以看到山的另一面和远景。循着路标,先去蜡烛峰转一下。说起蜡烛,总会想起那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有景区立的石碑把其风景独特之处作了解说:“厚层砾岩在垂直节理和水平层的切割下形成石柱,降水溶蚀了岩石表面的钙质,形成白色形似泪痕的物质”。蜡烛峰,滴泪千尺的巨大蜡烛呀!大自然虽然造就了崆峒山的千姿百态,作为国家地质公园,有了解说,比单纯东张西望要好多了。

 

  

1——2  上中台路上,铁链立柱装饰

 

 

      SUC58678n.jpg

 

 

      SUC58682n.jpg

 

3——4  中台

 

 

          SUC58688n.jpg

 

 

          SUC58689n.jpg

 

5 右下角是往朝天门的路

 

 

      SUC58694n.jpg

 

6  朝天门

 

 

      SUC58696n.jpg

 

 

 

 

    过了纪念孙思邈的药王洞,就来到了“上天梯”。我仰望那看不到头的陡峭石阶,凌空而立,感觉它的确像天梯。天梯就天梯嘛,为什么石碑上刻的是三个字“上天梯”?看游人个个紧抓铁链,奋力攀登。我恍然大悟,不禁鼓掌叫绝。若只是“天梯”二字,不过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险峻而已。而“上天梯”三个字,一是告诉我等凡夫俗子,这儿是可以上天的梯子。二则动感十足,一个“上”字,告诫要朝圣拜神的善男信女,时不我待,赶快踏上“天梯”。
    我爬过不少高山,尤其是登过西岳华山的千尺幢,百尺峡,自然不把这个天梯放在眼里。但上到高处,回望天梯下的游人,颇有点成仙得道后看凡间的感觉。尤其是天梯边的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让我身不由已,肃然起敬。
    黄帝问道,指的是黄帝到崆峒山来向广成子讨教的故事。关于广成子,我很小就知道。每到夏夜,我们住在湖大桃园村里的小孩子们都会搬着小凳子,团团围住靠在躺椅上乘凉的朱伯伯,听他慢悠悠地讲“封神榜”故事。故事里的广成子带着他的宝贝“番天印”,大破十绝阵里的金光阵,绘声绘色,乖乖!直到今日仍记忆犹新。而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则是后来看《南华经》才弄清。
    《庄子》外篇中“在宥”里记有: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山,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黄帝贵为天子,向一位贫道讨教,可以说姿态极高极谦虚了。没想到却被广成子抢白了一顿。说黄帝要问的,只是事物的原质;要管理的,乃是事物的残零;自从你治理天下,云气不等待凝聚就下雨;草木没有枯黄就凋落;日月的光辉更加失色。你这佞人的心境浅陋鄙薄,哪能来谈至道!
    广成子这一番话近似辱骂,放在谁身上也受不了。没想到这位降神农,败蚩尤,一统华夏的黄帝,竟然没有生气。退回去后,抛弃政事,筑间别室,铺着白茅,闲居了三个月,又去请教广成子。
    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从下方匍匐着过去,几次叩头施礼,然后请教道:“闻吾子达至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这次广成子没有再傲慢,而是“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接着,广成子一番“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无劳汝形,无摇汝精,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多知为败。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就是说要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的大道理,让黄帝听得如梦方醒,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其实广成子的这一番理论,虽然很有道理,对我们退休了的人来说,更有修心养性的实用价值。但作为统治者,却肯定不会听。黄帝确是一位最佳演员,他听了广成子的议论可能不以为然,但却在礼贤下士上做足了文章,成为后世统治者招纳人才,倾听意见的楷模。我想,黄帝问道的故事,十有八九是道家编出来的,目的是要借助黄帝的英名和巨大影响力,来宣扬道家清静无为的道义。而后世统治者也不傻,秦始皇,汉武帝,他们不乏吞并各国,开疆扩土的雄才大略,却偏要学习黄帝到崆峒山问道的风雅事。各有所想,各取所需,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也就此在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好戏。
    无法确认黄帝是否因为向广成子问了道,用了广成子的至道,他的治国安邦水平就上了一层楼。依我看,无论专家学者,都毫无必要对此事加以确认。《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景区的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其游览的价值就越大。景点的故事流传越广,景点的建筑越古老,就越值得仔细看。崆峒山有了黄帝问道的故事,就成了它最大的亮点。千百年来,名气越来越大,宫院洞府越来越多,崆峒山名扬天下。这种文化传承的威力,让人无比敬畏。
    走走看看,很快就来到磨针观。那句勉励人持之以恒的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里。相传无量祖师在绝顶苦心修炼时,因久未得道而心灰意冷,准备下山还俗。经过磨针岩时,见一老妪手拿鉄杵在岩石上磨来磨去。无量祖师不解,老妪说,只要舍得下苦功,鉄杵最终是可以磨成针的,使得无量祖师顿悟,重新坚定了信念,回到山上终于修成了正果。后人为了纪念无量祖师和黎山老母,便在石上修建了这座磨针观。
    很多故事和传说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它们能流传千年,一定有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那篇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愚公移山”,就曾被用来鼓舞全国人民的勇气。现在全国都可以看到不少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教育基地,意义有多大,恐怕难以说清。崆峒山每个宫观都有故事,我感觉它把中国古代最精华的故事都集中到这里了。用现代话来说,崆峒山成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集大成的课堂和载体。这些故事不是迷信,宫观也决不是仅仅烧香焚纸那么简单,它们的背后有更深沉的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被奉为成才的不二法门。寓教于乐,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我在磨针观流连忘返,感觉今天在崆峒山受到了不一般的传统教育。游山玩水之中受到教育,这应该是一种很高境界的教育。

 

 

7 蜡烛峰

 

 

      SUC58703n.jpg

 

8俯看中台,远处是法轮寺的塔托松

 

 

      SUC58708n.jpg

 

9山高观多

 

 

      SUC58710n.jpg

 

10雷声峰,山下是弹筝湖

 

 

      SUC58711n.jpg

 

11——12 上天梯,桥跨山溪

 

 

      SUC58714n.jpg

 

 

      SUC58720n.jpg

 

 

TOP

 

 

    看过塑有十二位元帅的殿堂,转进了三教洞。三教者,是指佛,道,儒。洞府并不大,如来,老子,孔子并肩而坐,的确奇特少见。据说三教在崆峒山地位平等,琳宫梵刹,同存共尊。方丈,道长之间很团结,各类活动也很融洽,是崆峒山有别于其它名山宝地的一大特色。这个三教洞,就是以上特色的集中体现。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佛教是外部传来的宗教,儒教虽是本土产生,严格说来不能称为宗教。我知道世界上有的宗教教派很极端,“异教徒”三个字往往就足以取人性命。“三教洞”三位教主共处一室,享受万民香火,在有些人眼里,可谓咄咄怪事。
    早年外出旅游时,进入道观,看见有的善男信女在三清殿上叩头跪拜,口里却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觉得很是滑稽可笑。后来想想,似乎不必太较真,信仰渊源各异,与人为善的宗旨相通。一般宗教总是劝人向善的,人家有心向善,何必分个彼此,拒人千里之外。对于一般人来说,信奉哪种教,为什么要信奉这种教,他并不是很清楚明确。正如科学发达至今日,卫星上天,手机人人有,世界上还是有无数人,包括科学家,政界要人,亿万富翁都信奉某种宗教。并不是迷信,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已。既然“病急乱投医”“有奶便是娘”能被大众所接受,芸芸众生有了急难,表达一下求助的心愿,无论如来,老子,哪路神仙都会宽宏大量,予以帮助的。
    “三教洞”最早应该是道教场所,不知何时演化为儒、释、道三教共存。说来奇怪,脑子里不知怎么浮上了“杂种优势”“基因重组”等几个词。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一个物种灭绝了,一个物种产生了,这就是亿万年的生物进化史。我想,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这儿让出两把交椅让别人坐坐,而且按照“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传统,让出了中间那把交椅。“三教洞”的确真实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冲突到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继而发展成一种开放的、博大的、多样化的中华文化体系的历史事实。
    查查世界上各主要宗教的创立年代,似乎相差无几。现在“地球村”,“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了口头禅,这些伴随着大致相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而出现的各类宗教,虽然不一定会“条条江河归大海”,“叶落归根”“三国归晋”,但各自和谐发展,互相交流,互为朋友还是可能的。到那时,出现一些“四教洞”“五教洞”,回过头来看崆峒山的“三教洞”,那就很超前,很有社会发展的代表性了。
    皇城,这是崆峒山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建筑群,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颠,突兀高耸,摩天插云,形势险峻,故别称绝顶。皇城有真武殿,玉皇殿,老君殿,三官殿,太白殿,祖师殿,药王殿等主要殿堂,多为明代建筑。道教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上的反映,玉皇等神仙的住所应与人间帝王宫殿相似。这一片道教宫观金碧辉煌,如同皇宫,不知哪位好事者便给它安了个颇有几分市井俗气的名字叫“皇城 ”。
    皇城居高临下,威仪赫赫。各处胜景,尽收眼底,但见几路峰、台拱卫,既似莲叶托花,又像众星捧月。奇峰怪崖、亭阁隐约,让人视野大开,心旷神怡。登临至此,极想在静夜手摘星辰,神游太虚;又想在雨雾轻飘或怒云翻滚时,腾云驾雾而去。噫吁嘻,危乎高哉!在此建皇城,确有道理。
    如果细细看来,不只是皇城,崆峒山的每座宫观庙宇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方正严整、中轴突出、纵深成串、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高下错落的传统风格。但在整体布局上,各处建筑依山就势,朴素自然,极少人工雕凿、蓄意安排的痕迹。疏处,林深似海,花繁草茂,绿涛碧波之中难觅片瓦;密时,层层叠叠,数不胜数,上一个小庙之底即是下一小庙之顶,仿佛一座山崖皆由庙宇堆砌而成。称得上“奇险灵秀,古朴精巧”,很贴近道家自然无为的本色。

 

 

       

13——18 崆峒山景

 

 

      SUC58726n.jpg

 

 

      SUC58733n.jpg

 

 

      SUC58741n.jpg

 

 

      SUC58742n.jpg

 

 

 

      SUC58743n.jpg

 

 

      SUC58744n.jpg

 

 

     

 

 

     

TOP

 

 

    皇城所在的马鬃山,据称是崆峒山的主峰,按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最高的山峰。但眼睛看到的,却是混元顶比马鬃山高一截。也懒得问缘由,反正有更高的山峰就爬,不能辜负了到此一游。看着混元顶不远,但下了马鬃山再上混元顶,这一下一上要付出的体力可不是一般的。好在山高林密,步步是景,虽双腿酸麻,但精神矍铄,几经挣扎,上到了混元顶。
    上到极顶,很是高兴,正想歇息,看到有卖啤酒的,要了一瓶。心里直纳闷:如此山颠之上,饮料运上来不知多么费力,怎么价格不贵?提着酒瓶,想把混元顶周边好好看一看。这一看不要紧,却让我顿悟为什么崆峒山不把最高的混元顶当主峰的原因。
    我今天一路上山,看到的都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就如门票上介绍的那样,怎么美誉也不过分。可到了混元顶,虽然建有城墙围住的香山寺,高大的混元楼重建已近尾声。但把眼光四下一瞧,竟是梁峁沟壑,一片黄土高坡加上受地质沉陷影响和渭河及其支流的冲刷,形成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盆地与河谷阶地。一条汽车道从黄土烟尘中曲折通往混元顶这一大块平地。让人谓然长叹,深刻感受到西海固的干旱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生产的不易。
    我不懂地质地貌,只是凭感觉,混元顶是丹霞地貌与后山黄土高坡的分水岭。前山风景优美,可比为英俊潇洒的青年或千娇百媚的人面。而后山,却是落魄的穷汉或是疯子那裸露的屁股。视觉如此不同,想必自古已来就给世人无尽的烦恼和纠结。有的认为混元顶有碍观瞻,干脆把它撇开,不把它列入崆峒山,就以马鬃山为主峰;有的认为山高者为尊,此山顶天立地,自宇宙混沌初开就巍然屹立,正可冠名混元顶,在此修宫筑观,保佑万民;有的认为前庭荣耀,后院功不可没,黄土地上的辛劳耕作,是崆峒山生存千年的支撑。君不见汽车可以上到混元顶,啤酒和其他食品价格都不贵就是明证。我很赞成把混元顶设为崆峒山的一个景区。一则气势宏伟,好比崆峒山稳固坚强的后盾。二则让后山黄土地上的人也得到些开发崆峒山旅游的好处,也来分得一杯羹。
    从混元顶下来,转到棋盘峰俯瞰弹筝湖风景,然后又不辞劳苦沿着山路去通天桥。这一路树林茂密,游人不多,山上显得格外幽静。通天桥不是古迹,也不出奇,只是近年新修的一条悬拉铁索桥。但桥的另一头联着一个叫天台山的孤立小峰,小峰上还有一座小道观。我们沿着晃动不停的桥走到对面,看到小道观里居然有道士。我真弄不明白,出家人为什么专挑这种四周都是绝壁,在生活上极不方便的地方修行。

    飒飒山风中,我耳边响起了“天仙配”里那句唱词“天宫岁月太凄清”,又想起了苏东坡那句“高处不胜寒”。莫非这是一种境界,一种非修行的人无法言传的,在天上当神仙的感受?嘿嘿!我等凡人,能在此窥测深谷,看层林尽染,寻访福地洞天,荡涤胸中浊气,也算沾了一丝仙气了。

 

 

   

19混元顶

 

 

      SUC58746n.jpg

 

20棋盘峰

 

 

      SUC58749n.jpg

 

21——23通天桥和附近的山景

 

 

      SUC58763n.jpg

 

 

      SUC58771n.jpg

 

 

      SUC58775n.jpg

 

24远望皇城

 

 

      SUC58779n.jpg

 

 

TOP

 

 

    看远处天边有一大片乌云正翻滚而来,恐怕下雨,我们赶忙往有宫观的地方走。真是天意,走到雷声峰,真的听到头顶上雷声轰轰,而且下起了雨。据说每逢雷雨天气,雷鸣电闪,暴雨如注,其天威地怒的情景,摄人心魄。我正耽心会成落汤鸡,谁知下了几滴雨就停了。啊!肯定是上苍垂怜我们远道而来朝拜,既让我们在雷声峰听到了雷声,又不用大雨浇我们。见了阳光,淋了甘露,万象尽览,大饱眼福,幸甚,幸甚!
    接下来,我们循着路标,把上山时没有看的一些景点都看一看,没有游的宫观都游一游。钻洞过桥,移步换景,亘古幽渺,地脉天通,抬首四顾,竟不知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崆峒山,仙山也!难怪秦皇、汉武西巡登临;各个教派,连袂相邻;仁人志士纷纷探访;书家骚客,挥毫诵吟;八方信众,寻仙访道。就是我等愚鲁之辈,也惊叹西北黄土高原上,竟有如此既雄阔又秀丽的风景。
    回到中台,时间不早,真想不顾一切,今晚住在山上,尽兴游览,但最终还是决定留点遗憾。于是我们抓紧在中台周围转一转,看看正在修整的紫霄宫,然后下山。此时意犹未尽,一不作,二不休,我们不坐车,也不沿景区公路走,而是和一位西安的游客,沿上山时的石阶一路走下山。到了景区门口看一下表,哈哈,从早上10点开始上山算起,今天在山上整整走了八个小时。身上虽然没有觉得疲劳,但刚才下较高的台阶时,膝盖的确有点发软打跪了。
    停车场有返回平凉的13路车。虽然有小中巴阻挠捣乱,回平凉还算顺利。到宾馆取出行李。妻子还惦记着昨晚上吃的烤羊肉串。我却想着平凉的交通不太方便,进出只有宁夏一个方向的车。而且冥冥中觉得最近有合适的火车,于是决定先赶到火车站再说。
    平凉市区距火车站较远,我们乘坐的公交车终点站离火车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火车站附近正在施工,灰尘很大,幸亏来得早,晚一点天完全黑了,黑灯瞎火,找火车站都困难。走过很长的这一段路,弄得我们满身尘土,疲惫不堪。如果在下公交车的地方不省那几块钱,搭乘拉客的小车到火车站,可能不会这么狼狈。
    到达火车站时已经19:05分,查看车次表,看到银川到广州的1298次列车,开车时间就在19:55。很是高兴。此时还是国庆小长假,旅客很多,我一直担心出平凉的交通,打不定主意是从宝鸡入川好还是到西安后再向东行。现在有了直通长沙的火车,虽然没有座位,一路将会非常辛苦,但比之三番五次地转车,还是省心一点。于是买了这列无座车的票。
    车子基本正点,人很多,基本坐满了。我们费了很大劲,背着大包小包暂时找了个座位。我们清楚,这种全程对号的车,一旦没有买到座位就可能全程无座位,看来我们要尝尝被别人赶来赶去的滋味了。几十年前加入少先队时就发过誓:“时刻准备着”,这一路就“时刻准备着”吧。
    为了度过最艰难的一夜,我联系了晚上22:00以后到餐车的“茶座”休息,尽管明天早上6:00就会被“请出餐车”,好歹今夜可以不挪地方坐坐了。经过一个月的奔波劳累,吃不好,睡不好,人又黑又瘦,已经变成了“野兽”。车子如果顺利,明天夜里0:00左右可以到长沙,那就下定决心,把这二十几个小时熬过去。

 

 

25——26 三教洞,玄武针崖

 

 

      SUC58780n.jpg

 

 

      SUC58786n.jpg

 

27磨针石

 

 

      SUC58789n.jpg

 

28——30 下山前

 

 

      SUC58790n.jpg

 

 

      SUC58793n.jpg

 

 

      SUC58794n.jpg

 

 

TOP

 

 

      后记:


    把最后几个字敲上去,我长出了一口气。估计看到“后记”这二个字,网友也松了一口气:谢天谢地,这篇拖了一年的“西游漫记”总算收场了。
    出行一个月,游记竟写了一年。没有统计一共写了多少字,篇数很清楚,一共27篇。不知该批评自已太拖沓,浪费了网友的时间,还是表扬自己有点毅力,没有半途而废。动笔之前就想到了要认真写完游记很困难。为了防止怠惰,所以在第一篇就把游了哪些地方都标出来,先把退路断掉,把自己置于网友的监督之下,强迫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把游记写完。
    我写游记时有点累,网友们看我的游记也会感到累。对味的,跟着游记中的我跋山涉水,辛苦异常;不对味的,看到一屏幕的黑陀陀,心烦气躁眼发胀。在此,对看了一眼游记的网友,我要真诚地道一声:辛苦了。对坚持看完全文,甚至还跟帖评论的,在下向你举手致敬了!
    出去玩了一圈,回来总结一下,花了多少钱,跑了多少路,有哪些得失,有何经验教训可以吸取,这是最初想写一下游记的念头。据说有人笑话现在跟团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拍照,回家一问,什么也不知道。”我不敢笑话别人。但我是属牛的,就有一点牛的属性。牛吃了草要反刍才能很好吸收。我游了一圈,回来不反思一下,这些名胜古迹过一阵也就淡忘了。如果不记录下来,那些车船路费,昂贵的门票什么的,就大大贬值了。
    发文前,原想简略介绍一下旅游的来龙去脉就算了,没想到一动笔,竟发现写游记必然少不了回忆,而要清楚回忆远非易事。虽然在出发前做了一些功课,但无法预知的情况随时会变化,旅游的魅力也正在这里。虽然每到一处都作个到此一游的记录,每天都写一篇临时的日记,但旅途匆匆,不可能对每一处都细细观赏,慢慢揣摩,一天转下来,就好像牛吃了一肚子草,脑袋都是懵的。而这个消化反刍,只能等到旅游归来,回到家里才能完成。

    等到上了电脑,拿出原先的记录,再回忆当时的情景,不免心慌,因为很多都已经模糊了。没有办法,只好看书看杂志查电脑。而这一看一查,突然让我发现写游记其实不等同于牛反刍,还是一个重新学习和消化的过程。牛反刍是把草料重新嚼一遍,而写游记一查二忆三写,就把旅游时一股脑塞进去的东西都消化吸收了。
    有了这个认识,就有了点乐此不疲的意思。虽然每天写一段有点累,但每天学点新东西,长点新见识是很让人愉快的事情。就好比看见海上的冰山,当你知道海下面的部分更巨大,更神秘,那种兴奋是不言而谕的。你看到景点一座外表普通得不屑一顾的小屋,当得知在那儿曾发生过扭转历史进程的大事,如果年轻几十岁,肯定会欢呼雀跃。

    有了这点认识,似乎又找回了那久违的年青时的求知欲,于是把游过的每一处都重新审视一遍,都仔细咀嚼一遍,力求知道得更多,理解得更透,要挖掘出景点背后更深刻的东西。而这一来,就颠覆了我最初打算简略总结经过的想法,每篇游记不敢言厚重有份量,我写得吃力,让网友们看得劳神费力是难辞其咎的。
    以后还会出去旅游,游了回来也会尽量写游记。写游记发上湖知网能让知青网友分享我旅行中的酸甜苦辣是很快乐的事情。但我最大的愿望还是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个古训在狭义层面尽量地结合起来,就像小时候学习列宁的教导:学习,学习,再学习。游记写完后,无事翻检一下,自得其乐;发上网能引起网友关注和喜欢,我感激不尽并欣欣然;如果感觉冗长拖拉,千万别心烦上火,还望予以谅解。


 

TOP

回复 6# 子耿子

 

最后一篇,我来坐沙发!

 

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老兄,你总算写完了,我们也总算看完了!

 

崆峒山,成为西行记的收官,非常精彩!

 

 

TOP

   二十七篇游记,篇篇精彩绝伦,上百幅照片,张张震撼心灵。待看了“后记”,更感叹子耿子兄写以上游记的良苦用心。真为你的执着、坚韧的精神和广博的学识折服。那些着意描写山川形胜的词句,那些不经意中流露出的直抒胸臆的文字,说真的,在当今散文大师余秋雨的作品中都很难见到。这就是功力,这就是积淀,这更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升华。

   为湖知网上有你这样一位游侠而感动。盼每年都读到你的有深度的好作品。

TOP

回复 6# 子耿子

 

     好文好图,老兄真可谓湖知网的徐霞客了。你如释重负,我们还意犹未尽呢!

开心上网,平心做人。

TOP

 你的辛苦,换来大家的愉悦,有目共睹,谢谢你,子耿子兄!

 篇篇游记,张张照片,给大家增添知识,免费旅游,谢谢你,子耿子兄!

 意犹未尽啊兄长,期待着你的文字!

健康快乐的活下去,比什么都好!

TOP

好文字、好功力,拜读了!谢谢!

TOP

回复 7# 湖边士

   谢谢湖边士的欣赏和点评,感谢一如既往的关注和力挺!

TOP

回复 8# 雨声动听

    每次看到雨声动听的点评,在下不是受宠若惊,而是面红心跳,惶恐不安!子耿子无论如何当不起诸如此类的网友的点评!不过有雨声动听君等一些网友的鞭策,“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下一定打起精神,继续努力。谢谢雨声动听!

TOP

回复 9# 雨后斜阳

       有了雨后斜阳兄的鞭策,子耿子一定套上牛扼,继续犁下一丘田。   谢谢雨后斜阳

TOP

回复 10# 雨晴

    衷心感谢雨晴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欣赏,本人一定继续努力!

TOP

回复 11# 乡情

    衷心感谢乡情的欣赏与点评!

TOP

       崆峒山的得名,有多种解释,其一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取道教空空洞洞之意,我认为这可信些。中国很多故事和传说出自崆峒山,此山的确不凡,遗憾的是,以前我对崆峒山并不熟悉,谢谢兄的详细的介绍,是我有所了解。

      耿兄的“一查二忆三写”的写作方法,对我写新至善村是有帮助的,我也要采用此法运作下去,再次谢谢耿兄。

上星期见到你老妹,她说你又要外出旅游,祝你旅途愉快!

TOP

子耿子兄的西游漫记精彩!后记更精彩!!!后记不仅是一篇写游记的心得,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我放肆学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光有干劲还不行,还要有良好的方法,《后记》让我收获到了方法。收藏了。谢谢子耿子兄!

TOP

我也跟着你舒了一口长气!佩服你的毅力,佩服你的文笔,老哥真是好样的!!!

TOP

回复 17# 去西奇

      谢谢去西奇兄欣赏。过几天打算去云南边境走一趟。有了回来后写游记的想法,伴随着也就有了点任重道远的意思。哈哈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