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知道,要想获得优美的歌唱声音,除了要有稳定的歌唱呼吸外,还必须学会让声带发出的声音到各个可供利用的腔体中去得到扩大和美化,这便是歌唱的共鸣。一个人歌曲演唱的音色如何,演唱的表现力怎样等,取决于他共鸣技巧的训练程度。因此,歌唱的共鸣也是歌唱艺术表现的又一重要手段。次只有掌握了良好的歌唱共鸣,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声音好听起来,才有可能充分表达出歌曲的思想情感。
人们在说话或歌唱时,由呼出的气流冲击和振动声带所发出的声音非常弱小,称基音。这声音非常原始,不仅弱小,而且没有力度,没有色彩,没有表现力,也就是说,这种声音还不好听。只有让这种基音在各共鸣腔体中去扩大和美化,才能转化为或柔美、或洪亮等富于变化的声音。
一、 共鸣腔与声区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体的共鸣器官有三大腔体,即胸腔、口腔、头腔。
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肺部等。
口腔包括喉头和上腭之间的喉、咽腔、口腔等。
头腔包括上腭以上的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
以上三个腔体组合起来正好像家庭音响中音箱的三个喇叭:
鼻 头 腔{ ○ } 头 声 区 ﹝高音﹞
口咽喉腔{ ○ } 混 声 区 ﹝中音﹞ ﹜整体﹙混合﹚共鸣
胸 腔 { ○ } 胸 声 区 ﹝低音﹞
根据人声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声区,我们把声音共鸣的区域划分为胸声区、混声区、头声区。这三个声区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区别低、中、高音分别运用共鸣腔体的不同。
但是,当我们分别演唱低、中、高音时,不可能只孤立地使某个共鸣腔体共鸣,其他共鸣腔体不参与,而是以某个共鸣腔体为主,其余两个共鸣腔体为辅。在歌曲演唱中,声区运用共鸣腔体的实际区分如下:
胸声区﹙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口腔次之,头腔更次之。
混声区﹙唱中音时﹚:以口腔共鸣为主,头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头声区﹙唱高音时﹚:以头腔共鸣为主,口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从上面所述的共鸣腔与声区的关系可以看出,人体的共鸣器官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歌曲演唱中必须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作用,使三个声区成为一个统一而完整的“音箱”,能发出流畅、自如、明亮、轻柔、浑厚、纤细等各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好听”的声音,这便是常说的整体共鸣或混合共鸣。
二、共鸣练习
歌唱共鸣的位置,一下子难以找到,必须要有耐心,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练习,切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结合气息练习共鸣,一般情况下宜从中声区(混声区)开始,发声时首先应把训练的目标放在声音质量的美化(共鸣)上,不要过分追求音量、数量,更不能盲目地追求高音、低音,扩大音域。一定要在建立一个扎实稳定、悦耳动听、松弛自如的中声区(混声区)后,再逐渐向高音区(头声区)和低声区(胸声区)扩展,使音域扩大,做到共鸣统一协调,气息连贯均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