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十八岁时写的回忆录

    翻看旧笔记本,偶尔看到这十八岁时写的回忆录。现在读来,发现有很多事已经都忘掉了。想起自己常取笑小青年写回忆录,事实证明,其实很有必要。人类的大脑,储存量极其有限,并非到老年还能记得少年的事。所以及时的写下自己觉得该记下的事,应不失为是个好办法。遗憾地是,我天生懒惰,干事总是虎头蛇尾,只记了一点就搁置,当时也许想是明天再写吧,可是这一等就无期了。现在我将它一字不改的录下来: 
 
题记 


    我很早就想记一点童年的事儿。那些快乐的时候,天真的时候已经和我相去远了,而且这辈子是不会来了。年代一久,好些事都会忘掉,我现在还年轻,趁记忆力还好的时候,追记一点东西,以娱晚年。

可由于我没有毅力,也受才力的限制,不能使自己的夙愿实现。我总得克制自己,许下的心愿是要还的,现在的处境寂寞,也无处可玩,就利用这个时间把它记一点下来吧!

在北方



    我小时侯是个好哭的孩子,眼泪水多的像滔滔的江水一样。为了一点小事,总要哭上半天,也不觉得疲倦。爸爸最不爱听哭声,一听到哭声就心烦,妈妈也一样。跟我讲道理我是不听的,因为我还听不懂。爸,妈就采取了武的办法----只要听到哭声,就是噼噼啪啪的巴掌来了,越打我就越哭,越哭呢就越打,这样就没完没了,他们也实在把我没办法。正无可处置,奶奶从山东老家来了,住了一段日子,她见我怪可怜见的,回北方的时候便把我带了去,从此我就变了。---这是我生活的第一个转折点。

    那是一辆小汽车,有一个去长沙开会的干部,坐在里面的还有我和奶奶。奶奶不时地回头望渐远的爸妈,频频地用手拭泪。我觉得奇怪,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儿啊,可以到外面去看看玩玩,还可坐汽车;况且奶奶那么大年纪了,怎么也哭呢?我总以为只有小孩子才哭的,我只知道能够坐车,能够不挨揍是应该高兴的,却不知道老祖母将离儿孙于千里之外是伤心的!

    我记的是经过了几天的周折,奶奶和我终于下了车。下车走路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奶奶手里挟着一个包,还拖了个包在地上。她老人家在前面走,我在后面很吃力地跟着,现在想起来一定很像出外逃荒的人吧。

    祖母一个人住着一个小院落,三间小瓦房。中间是正房,东厢作卧室,西厢放些杂物。枣子收了,就是晾放在那儿的。奶奶是个勤劳,善良的人。她热爱乡土,热爱儿孙,可乡土与儿孙隔得那么遥远,这就成了矛盾:近儿孙就得弃乡土,近乡土就得远儿孙,使她老人家真是牵肠挂肚啊。祖母是个固执的人,她倔强的脾气谁也拗不过她。本来她完全可以坐在南方享福,可是她不,她宁肯在家干活。祖母格外疼我,她自己吃杂面,却给我吃白面。我和她睡在一条炕上,每天还是蒙蒙亮她就去公社食堂干活了。我一个人就守着那三间房子。奶奶觉得我毕竟太小了,就叫了隔壁院里的堂哥来陪我。堂哥叫黑蛋,人不聪明,却很调皮,大概是不满老被半夜叫起,过来后反而装鬼吓唬我,可能是他想我一告状,奶奶就不会让他来陪了,可是偏偏遇到我天性不会告状,所以他也只好一次次地被叫了。

    祖母带我去公社的幼儿园,我看到那破烂不堪的一间房,怎么也不肯去,她拗不过我,只好让我呆在家中玩了。我每天还要跟奶奶做些小事。吃饭的时候我就去院里拔葱;做饭的时候我就帮奶奶拉风箱。有时候我还到地里挖花生。北方的土质真松软,挖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觉的挺好玩儿的。挖花生时,我不时地把那没熟的往嘴里送,未熟的花生可甜呢。

    还有一件小事,直到现在妈妈还经常翻出来取笑我。北方的红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初到时我很爱吃。奶奶每天会给我烤一个大大的,久而久之,我便吃腻了,怎么也无法吃完了。丢了吧觉得对不起奶奶,我就只好把吃剩的红薯埋在院里。我想要是它能长出来,奶奶也可以不用辛苦去种了。等到奶奶在院里种东西,就发现了。奇怪地是,奶奶并没跟我说破,而是当笑话说给了妈妈听。

    我在北方老家很是受宠。省吃俭用的乡亲们在祭祖时总爱把我也带去。我坐在他们的头上,他们手里拎着个小圆篮子,篮子里都是那个年代里难得吃到的东西。我被他们顶到墓地,这是我一生中最初看到的坟地。当时我啥都不懂,只看到一个个小土包,很多很多,用我小小的眼光还看不到边。我非常奇怪地看着带我去的人们烧香磕头,并把带去的东西摆在坟前。等他们把那套程式做完后,就会把那些好吃的东西给我一饱口腹-----也就是鸡蛋煎饼之类,在那个年代还真算是好东西呢。我至今忘不了那片坟地,我想我的祖茔也许就是在那里吧,我亲爱的奶奶现在也许就在那里安眠吧。

    秋天的晚上,我坐在奶奶身边看她做酒醉枣。那是一种用酒来加工的好吃的枣子。奶奶精心地做好后,就会把它和花生,用个布袋缝上,然后寄到南方。每年收枣子后奶奶就把枣子放在西厢,用大晒盆晾着。到老家的第二年,我大些了,也有了很多玩伴。一天我很豪爽地带着一群村里的孩子到家,几乎把奶奶收的枣子吃光。奶奶不但没骂我,对我就象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后来听说,她只是写信给爸妈,今年的枣子欠收,不能多寄了。我在老家住的日子,奶奶从未骂过我一句,就更别说打了。这使我更加爱我那身材高大,却裹着小脚,成天少言寡语,却性格坚强的老祖母,在她老人家的影响下,我彻底地改掉了好哭的毛病,而且从一个有疳积病的瘦弱可怜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红光满面胖墩墩的孩子,以至后来妈妈见了,都不能认出我来了。

    好景不长,妈妈去北京开会,绕道回家,准备把我接回南方了。记得那天我和小朋友们正在地里拣棉花,一个人来叫我,我回到家,妈妈见我拎着个小篮子,头上裹着块白毛巾,穿着对胸小花袄,脚上一双还带红球的鞋,活活一个小北侉子,妈妈几乎笑出了眼泪。奶奶问我是谁来了,我用地道的山东话回答,是南方来的一个客。惹得妈妈更是大笑不止。

    几天后,我坐在一个小平板车上,大爷推着车,妈妈奶奶在后面走,奶奶依然是抹着泪,我坐在车上望着奶奶,第一次感到了那种不舍的难过。我随着妈妈乘上了南去的列车,离别了是我的故乡,而又非我的故乡的地方,离别了我最亲最爱的祖母,也许我能再来,也许是永别了吧!

在家里   

    我的家庭并不怎么理想,但也并不怎么太坏。就象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有共同的幸福;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

    爸爸当然是这家中我最尊敬的人。他是个大高个,听说年轻时算是个美男子。爸爸他十四岁就投奔了共产党,在南下干部中算是比较有文化的,据他自己说,只读了四年村塾,而他现在的文化水平却远远超过了一个高中生。加之人也最年轻,上进心又强,所以他事业进步很快。他爱孩子,但似乎更爱他的工作。我们很少见到他,一年也许就几次,就是过年也难见他。有时候早晨醒来,带我们的保姆会跟我们说,你爸爸昨晚来看你们了。我们家没有锅灶,一日三餐都是在食堂里吃。所以一家人很少在一起吃过饭。有时在食堂见到爸爸,他总是在边吃饭边看书,从来也没看他专心地吃过一顿饭。爸爸最讨厌哭的人,而偏偏我小时候就最爱哭,所以他对我是很凶的,那时我对他不能说是恨,但确实很怕他。我上小学后,成绩优异,父亲对我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只要他从乡下回来,就要检查我的作业,看我的考试卷子,指导我的作文。我给他写的信他总是会把不通顺的地方指出来,把错别字找出后,然后寄回家。一到寒暑假,只要他在家,总不会忘记带我们去农村搞劳动。他说是要我们体验农民的生活。

    记得七岁那年,我已上了二年级,放暑假的一天,爸爸忽然来了,叫我把姐姐找来,带我们去桃花源玩。我们很早就听到了那里的一些优美传说,非常向往。听说爸爸带我们去,真是高兴坏了。我们跟着他去坐轮船,他不慌不忙地走着,我和姐拽着他快走,总怕赶不上船。

    坐了一段轮船后,我们(还有几个干部,爸爸大概是去工作的)都下船,来到了一个水库。名字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坡很高很陡,俯视下面还真有些胆寒。在那里呆了很久,我也不知大人们说些什么。好不容易我们到了河边,改乘小扁舟。我第一次坐这种小筏子,无遮无盖,走得却很快,还可以把手伸下去玩水,觉得比坐那闷人的大轮船好玩多了。艄公是个健谈的人,健谈得几乎让人觉得他绕舌。他再三地警告我们不要玩水,使我觉得他好讨厌。不过他讲的桃源的故事却是很吸引人的,就连爸爸和那几个干部也饶有兴味的听着。艄公说,离这里不远,有个仙人洞。仙人洞外有个滩,人称“烂船洲”。据说是很多年以前,有个少年渔夫和他妈妈将船缆在这里,少年发现了仙洞的门,他便寻了进去。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座幽静的园子,园子里有两个老人在下棋,他站在旁边看了半日。老人给了他一个桃子,说是仙桃,吃一半可长生不老,吃一个可以成仙。少年纯孝,想到了母亲,自己吃了半个,就将另外半个揣在怀里,准备给母亲留着。可当他走出山洞时,船也不见了,母亲也不在了。他去向人询问,人们告诉他,一千年以前,有个老婆婆和儿子停船在这里,可儿子不知去了哪里,母亲饿死在船上,船也烂在洲上,所以这地方现在就叫“烂船洲”。少年明白了,他是遇上了仙人。艄公绘声绘色地讲着,我们也聚精会神地听着,最后他还煞有介事地说:“真的,现在洲边的山上还有个门的痕迹呢!”我很是羡慕那个渔夫,我也想得到一个那样的仙桃。

    小船在一座山边靠岸了。那靠近水的山边,还真有个门样的痕迹,上面还有个台阶。我想很可能真有仙人在里面呢!可是门始终也不开,我又觉得有些灰心,这仙人也太不体谅我们了。我们继续乘舟,不大会儿,就到了桃花源。桃花源的大门,二门都雕有花草图画与对联。进门便是一片桃林,那季节既没桃花也没桃子。多少有些扫兴。再往里走,便能看到桃花源的全景模型。我和姐都迫不急待地想上山游玩,可是爸爸却要我们去招待所休息。

    好不容易盼到下午,我和姐一蹦一跳地跟在大人们后面参观了。首先我们到了渊明堂,一进门我便看到一幅古人的画像,伏身在竹子做的栏杆上,一副悠哉游哉的样子。我只以为是桃花源的旧主人,却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幢房子,特富民族风味,就象我在古戏古书中见到的一样,大红大绿,金壁辉煌。提供给游人小息的椅子也是太师椅。可以说一切东西都是一,二个世纪前的。

    出了渊明堂,走到一个白亭子前,那是给一片竹林环抱着的亭子,真个就是“凤尾森森,龙细吟吟”。亭子前面有若干多石碑,上面刻有若干多人名。亭后的一片竹林青翠欲滴,上挂有一牌,谓之“方竹”。可是看上去一点也不方,爸爸让我去用手摸,果然。我当时好想拔一根回家,好向小伙伴们炫耀炫耀。

    我们沿着那向上的石级,继续地走。我发现道旁几乎都是竹子,密的连阳光也不透。竹子很粗,每根竹身上都刻有游人的名字。从这里可看出,游人真是不少。而桃花源的竹子却令我觉得它名不符实了,我想用“竹乡”作名似更合适。远远的,我看到有一座红绿装潢的桥,象一条彩带系在山腰。走近看桥上有三个字,名曰“会仙桥”。桥上有石桌石椅,我想这大概就是仙人下棋用的吧。再往上走,见到一个潭,潭上有一个拱形的洞,洞口有潺潺的山泉流出。洞口上方有“秦人古洞”四个大字。我们进了洞,洞并不长,避秦的古人也不在了,里面空无一物。我听说这洞中流出的水是神水,便想喝上一口,大人们可不信这一套,不准我喝,我也只好作罢。

    到了顶上,有人家盛情地款待我们喝擂茶。那擂茶是用炒过的大米,芝麻,黄豆和生姜茶叶等和在一起用一种叫擂钵的器具手工擂出来,然后加水煮开,似粥又似茶,气味香极了。主人很是热情,还配有各色农家小茶点,很是好吃。后来我又去了很多次的桃花源,而唯有这一次的擂茶觉得是最香最浓的,也唯有这一次和爸爸的出游印象是最深,最好的。

    回家后爸爸便布置我和姐写一篇游记,我和姐都很头痛,我们喜欢跟爸爸出去玩,可是又怕写文章。就连他给我们看一本书后,也要写一篇感想,所以,我们有时宁可他不给我们看书,也宁可不跟他出去玩。

(完了,没再写了)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回复 1# 采青

 

   翻看旧笔记本,偶尔看到这十八岁时写的回忆录。现在读来,发现有很多事已经都忘掉了。”

 

 

      陈年旧事忘了不要紧,只要朴实之心还在。

 

TOP

文字记下的东西,那怕再平常不过,并且过了很久,再翻起来看时,又让你记忆犹新。所以近两年来我每到一个地方玩,就写一篇游记,为了是让走不动时翻出来看看,再反刍回味。昨天一整理,发现写了十多篇,几万字!看到有些字句还忍不住独自发笑。

TOP

      似曾相识。坛子里面的功夫,越是陳酿越香鲜。可惜我没有。

TOP

 

 那擂茶是用炒过的大米,芝麻,黄豆和生姜茶叶等和在一起用一种叫擂钵的器具手工擂出来,然后加水煮开,似粥又似茶,气味香极了。

 

   看采青十八岁时写的回忆录感觉非常亲切,采青年轻时就文采了得,就像看连环画一样,老王 说的没错:坛子里面的功夫,越是陳酿越香鲜,可惜我没有。我也没有! 

   无独有偶,今天我正想自制擂茶,是因为朋友送我的“安化擂茶”非常好吃,而且吃完了,我便想按照包装上的配料用搅拌机做一点试试看。

“做人要有人品,上网做ID,要有网品”

TOP

    快六十岁时回忆十八岁时写的七岁时的回忆录,采青女士可以陶醉了!若十八岁开的头能坚持下去,从起初的稚嫩必到后来的不可限量。奶奶、爸爸的严格是一生都受用不穷的,“遗憾地是,我天生懒惰”,这是真的吗?

    我喜欢采青女士的诗词,还有十四行;散文和小说我说不好,是读得不够多吧?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采青,她会给人更新的惊喜。

TOP

过去岁月的记事,也包括写的字,几十年后再来看、来读,不但能看出历史的痕迹,也有不少趣事,总之,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