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于平凡处见真情-读《瞧这湘西王公子》有感之二

晏生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来表现各自不同的性格。让我们来看看具体例子。fficeffice" />

在“金麦知青章伢几”这一篇中,写章伢几被社员推举当上了防畜禽下田祸害庄稼的守款员。他接受任务时有人怀疑他不敢执行,怕骂。章伢几的回应是:“他鼓起那对眼睛,垮起那张脸,做起那买牛肉的样子,把那罚款本对桌上一板:‘怕骂啊!冒听见讲过。明天看家伙!’”一句话,一个表情,章伢几对完成任务的决心、信心以及对怀疑他的能力的人的不满便跃然纸上。

还是这一章中,写章伢几忠于职守与队里几个骂匠的交锋就更生动有趣。先是“副队长的婆娘二骂匠站在大门口骂……她越骂越起劲,走出门来,又拍巴掌又蹲脚……一边走一边骂偏起个脑壳,挺起那胸脯来到我们面前:谙!你章伢几抓了我屋里6个鸭子,罚我12分,把我鸭子抓伤了,我要你赔!”

接着“高骂匠拍了拍巴掌,尖起个喉咙叫道:也嘿!章伢几啊,我屋里的鸭子在田边上也要罚工分啦,我屋里的猪还冒进油菜地就罚噶5分工啦,你眼睛看花了吧!”

第三个上场的肥骂匠“把两只手在自己那肥胖胖的屁股上啪啪啪地拍了几下,把肚子一挺:我讲你章伢几瞎了眼罢!我的鸭子还隔油菜田几丈远,也要罚啦!你送鬼摸噶后脑壳吧!”

更有盛者的野骂匠将“双手在自己的胯裆里拍了几下,再把双手朝天上一伸骂道:章伢几唉,章伢几,你再要乱抓我的鸭罚款咯,我要骂得你眼睛翻白!”

在这里,晏生用不同的语言和动作来描写四个骂匠。你看,写二骂匠是“又拍巴掌又蹲脚……写高骂匠用“拍了拍巴掌,尖起个喉咙叫”。肥骂匠则“把两只手在自己那肥胖胖的屁股上啪啪啪地拍了几下,把肚子一挺”。最厉害的是野骂匠,她将“双手在自己的胯裆里拍了几下,再把双手朝天上一伸开骂”。寥寥数笔将四个骂匠猖狂、横蛮、低俗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这些蛮不讲理的骂匠的挑战,章伢几如何应对?晏生是这样处理的:他先是“猛地站起来,把手上的钵子往地上一板:‘你各扎土匪婆,骂么子骂咯,你屋里鸭子今天再下田的话,我把它打死在田里,你赌我不咯!’”接下来,见骂匠们仍不依不饶没有停止的意思,他改变了方法。先是大吼一声:“要得,从今天起,你们的猪、鸭、鸡下田我不扣工分了,我用棍子打 打死在田里莫怪我”接下来 “二话冒说,拔脚就往油菜田里跑,顺手扯了一根路边上堆放的柴棍,跑到鸭子面前,扬起柴棍一顿乱打,打得鸭毛满田飞,有几只鸭子被打翻在田里,两只脚板只各弹。”

在这段描写里,晏生用猛地站起来、钵子往地上一板、拔脚就跑、扬起柴棍、鸭毛满田飞、脚板只各弹。几个关键词语将一个坚持原则,六亲不认,敢于以硬碰硬、以恶对恶的知青章伢几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晏生这部书里,我注意到他几乎没有使用成语,也很少采用排比、夸张、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方法,但读起来仍旧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很大程度得益于其生活化、口语化、地方化的场景描写和人物语言。这也是晏生文章的第三个特点。这样的例子在书里俯拾即是。如金麦的岁月这一章里的《过年呷泡茶》、《操刀》、《枪打野猪》、《智打眼镜蛇》等章节;还有知青人物志中《六松伢子深山遇虎》;知青琐忆里的《讨奶》等等,都是这一特点的鲜明体现。

晏生在农村扎扎实实呆了十几年,在那里安家,在那里恋爱、结婚、生子,下乡后期,他基本脱离了知青圈子,完完全全融于到了当地农民生活当中去了。因此,他比我们大多数知青更熟悉金麦农村,更了解寨古冲的风土人情。他将对那方水土的深沉的爱,对那里的人们依依不舍的情融入到字里行间。

我们读他笔下的金麦男人中那个因成分高而在婚姻和建房问题上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歧视的元元时,会感受到他对元元的同情,会和他一起替元元呐喊:“他也是新社会长大的人,他一直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做人,可命运对他太不公啊”。读他笔下那个金麦女人中漂亮而不幸的五妹时、我们在和他一起惊叹五妹美丽的同时也会和他一样唏嘘五妹命运的凄苦和不幸,发出“一个女人也不要太劳累,太善良,在善待别人的同时也要善待自己,不要把一家人的重担全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累伤了拖垮了身子自己吃亏,连命都丢了,害了自己,也害了家庭。”的呼喊。

在《夜走》中,当晏生半夜里抱着他高烧不退的儿子翻越几十里山路去铺口看医生时,我们会感受到深夜深山老林里野羊和土鹰叫声的恐惧;会为行走在崎岖山路上的父子俩的安全担心;会和他一起,为喝了山泉水病情好转的儿子欣慰。当我读到:“我只得紧紧抱住她,我突然觉得我的儿子好可怜,他长大能回长沙吗?长沙能接受么?难道也像他爸爸一样当农民,受这种苦和累?……如果有一天能让我的儿子回长沙,该多好喔!”这段话时,我感同身受,热泪盈眶,真是父爱如山啊!

这样的场景在书中比比皆是。如反映他初恋的《山窝子里野果甜》、体现舔犊之情的《爬车》等。读来都让人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晏生文化不高,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理论和写作方法的培训却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更非常人之所能及。这本书除我们这些有过类似经历的曾经的知青爱读外,我认识的好几个70后、80后晚辈也喜欢看。可见搞文学创作并不需要很高的学历,除天赋外,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积累、对生活细节的留心观察以及深刻的阅历。总之,还是那句老话:文学来源于生活。晏生无疑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说到这部书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编排上稍显杂乱,将一些没有必然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了。如果能将有关金麦的章节提出来独立成书似乎更好。

其二,文中大量运用长沙方言和靖县方言固然能使语言更生动、活泼、有趣,但同时,对于不是湖南籍的外地人来说就增加了他们的阅读困难,甚至如同读天书。所以建议以后除不得以外,最好用普通话写作。

其三,书名似可再斟酌?这个书名与文中的主要内容并无关联。

总之,瑕不掩瑜,正是因为这本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书,才让我有了平生第一次写书评的冲动。

谢谢晏生!

回马灯兄。对于你分的三档,我作如下取舍:赞成第一挡,抛弃第二档,思考第三档。其实,你能在百忙中为我跟帖,吾已诚惶诚恳,班门弄斧,见笑了。
    完全同意朱兄的观点,谢谢。

TOP

    身为湖南靖县人,我看到用方言写就的文字,尤其是俚语,会发出会心的一笑,心神领会(很韵味)。作为北京人,看到晏生哥用方言写的文字,又为受众的宽泛性有一丝担忧。

    地方方言有很多是不能够用普通话充分表达的。大家还记得老作家周立波吗?他用东北话写《暴风骤雨》,用湖南话写《山乡巨变》。无论是谁,哪个地方的人都能看懂。我记得那时还不太会说湖南话,看过《山乡巨变》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书本上出现的地方话,十分惊喜。说明周在说故事的同时,对地方方言的推广是有贡献的。那才是高人。

   如果晏生哥能修炼到这种地步,就又上了一个层次。希望如此。

   感谢楼主提出的看法。

   又:对马灯老师提出的三种快乐,我都喜欢,都很享受。

靖县是我家,我们都爱他。

TOP

     你是个直肠子人,也是杂灵泛人,关于此文跟帖故分三档,任选;

   1;套话;思维慎密,条理清晰,不失为一篇好书评。

   2;捧话;一篇天才大师级的书评,彰显了大师的风彩,高山仰止,敬佩不已。

   3;实话;严肃认真,但有点像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有点乏味。

    都讲湖知网是杂寻快乐的地方,三话都能给人带来快乐,你喜欢那种快乐呢?!

TOP

孟晓兄,这是我第一次写书评,谢谢你的跟帖和夸奖。我之所以写这篇书评是因为值得写,晏生这本书确实很吸引人,使我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只不过拖得太久了,感觉有点对人不住。好在我对我自己还满意,因为我是认真在写,用心在写。总算了了一个心愿。好久没见面了,哪天得空,找个清静的地方好好聊聊。如何?

TOP

      因为进乡一周多,回来才看到白象写的此书评,写得不错!虽与白象兄结识多年,只知他的散文写得与众不同,却未读到他的书评过,这说明他对晏生的作品是非常欣赏和肯定的。我曾为晏生写过《山冲里的真情汉子》和《都市里的网络作家》两篇读后感,对他及他的作品谈了自己的初步印象和看法。

    可以说,通过与他的接触,使我比较多地了解了他的为人;通过读他的作品,也较多地了解了他作品的内涵与技巧。他是一个阅历非常丰富的人(这是写作必备的生活基础),他也是一个不倦的文学追求者,慢慢培养了写作技巧(这是写作必备的艺术基础),他更是一个敢想敢说敢于的人(终于在晚年成就了他年轻时的文学梦想)——这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真实的晏生:为人真诚,待友厚道,处事干脆,作风豪爽……

    虽然他的散文语言还有某些瑕疵,但并不会掩盖其作品的艺术审美性,这才是最重要的关键。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时说:“一是要能明白地辨别善恶;二是要能诚实地爱善恶恶;三是要能真实地表现善恶。”我以为:晏生虽然没有从理论上去认识从事文学需要的这三个条件,但他却在感性上体悟了这三点,这既是生活给他的馈赠,也是他本性善良的使然,也许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关于这个看法,我可以举出一例:在文艺广场诗歌朗朗预演会,我看到他朗诵《桥夫子》时的动情神色,所以对之后正式演出时使在场观众悲声一片并不很奇怪。因为他之前在跟帖中就说:“虽然我的普通话读不好,届时,我将用心、用情、用泪来朗读《桥夫子》一文。”——世上还有比善良的心,真诚的情,无价的泪更能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的东西吗?

我智慧的小船高扬着帆,航行在较平静的水面上,把那苦恼的海抛在后面了……(神曲)

TOP


记得第一次和晏生认识是在岳麓上看枫叶吧,那天和他及良亮哥哥几个人一路聊天,才知道我们原来就是近邻,只是不认识而已,后来,在靖县版快看放牛娃的连载,也顺便在靖县版看到他的作品,开始也不觉得,后来,越开越觉得写得好,正如白象小子说的:

说实在的,晏生的这本书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他描述的主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放在湘西靖县农村的长沙知青和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毫不起眼的俗事。然而就是这些琐事、俗事在晏生的笔下却成了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你欲罢不能。

有些故事,我总记忆犹新,比如有关野鸭的故事,显出他的一片爱心,有关他为太太接生,有关他夫妻到北京一游的散文,都写得情真意切,我也真感到惊奇,如白象小子说的:
晏生文化不高,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理论和写作方法的培训却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更非常人之所能及。
原来有一个高玉宝,农民作家,当年被捧得很红,可现在才知道,一篇半夜鸡叫,可是一个国际笑话了,很多都是当年的应景之作,可晏生的作品,篇篇来自自己的生活,由于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常常看得使我们十分感动。
对他的作品,马灯写过一篇游客晏生的语言特点的文章,(具体题目我记不清了)概括得很好,晏客衍生他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得益于其生活化、口语化、地方化的俚语用的巧,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

后来,知道他出了书《瞧这湘西王公子》,也真感到不简单,那天从海外回来参加春晚,蒙他厚爱送我一本,那可比高玉宝的书厚多了,我如获至宝。我没有带出国来,可一直将这本书珍藏。我也知道他是利用对知青的新政,才办好退休的,出书也是儿女们赞助,我问了一下,一本书的成本就到十七十八元钱一本,他全是送老知青,分文不取,他的执着和追求真是我十分感动。
这次回来见面,和他谈到他的打算,他想也搞一个书号,这本书就正式出版了,我衷心祝贺他如愿成功,这样,这本书就可以在全国的范围流传了。

TOP

回复 1# 白象小子

 

 

        晏生兄的文章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在湖知网内自成一体,是我最喜爱的网文之一,老兄点评十分到位,拜读了!

TOP

[晏生兄的文章的确感人,白象兄的评点更加深了印象,谢谢了!

TOP

回峭壁松兄:除同意你的观点外,我觉得搞文学还得有毅力和定力。写文章其实是件很苦的事情,殚精竭虑再加之外部世界的诱惑,要坚持真不容易。为此我佩服晏生,这也是我写书评的原因之一。你是内行,谢谢你的好帖。
回白云悠悠。晏生的文章耐看,我觉得与他上没上函授无关,你如能坚持每天写一点,你可能比他写的更好。期待你的美文。谢谢东乡妮娜,盼能多在网上交流。

TOP

  一篇发自内心的书评,游客晏生的文我还没有读完,很对不起,事儿太多,每天要出一身臭汗,孩子把我坑苦了,没法子,还得要帮孩子。
来自儿时仰望星空的梦想,梦想的追寻和失落,天空中横亘的星河,光华璀璨却遥不可及。 月光下,宁静的湘江河畔,落水声打破了宁静,惊碎了月影,击碎了无忧无虑青葱岁月的梦……。

TOP

回复 1# 白象小子

    晏生的书我也认真拜读了。他为读者呈现了靖县金麦的一幅清明上河图。那些中国的偏于一隅的最真实的农民的生活场景,被他连根拔起,栽到了他的文学的园地里,成活了,生长了,充满生机,和生命力。白象君的书评写得很有感情,选取的篇章很有代表性。

TOP

   拜读白象大哥对我个人文集的讲评,你提出文章中的几点不足的地方正是我要修改之处,真诚的朋友才有这样的肺腑直言,谢谢!谢谢!

TOP

我也很是喜欢宴生的文章,那些人物活灵活现,乡里俚语方言读来趣味甚浓。而且与时俱进,很准确的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感觉他越写也是越上手了,他原来是学过函授的,怪不得写的好,与我们这些没有学过的硬是不同些。

我的QQ邮箱:76234570@qq.com
我的网易邮箱:lxhpqj@163.com

TOP

拜读这篇书评,感觉白象兄确实在用心读用心写。晏生兄《瞧这湘西王公子》自出版以来,不论是知青群体抑或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纷纷评价作者是乡土知青文学的代表。尽管晏生兄没有什么高学历,但写出的东西人家就是爱看,比一些所谓体制内的名作家写的东西要受欢迎得多。我以为,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即文学即人学,即艺术,不见得没有高学历的人就不懂人学,不懂艺术,反而是一些所谓作家著作颇丰,但大多被读者视为文字垃圾。有的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写出来的东西却有血有肉,读来津津有味,有的写作终身,读来却让人如同嚼蜡。由此,不由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文学到底是什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