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生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来表现各自不同的性格。让我们来看看具体例子。fficeffice" />
在“金麦知青章伢几”这一篇中,写章伢几被社员推举当上了防畜禽下田祸害庄稼的守款员。他接受任务时有人怀疑他不敢执行,怕骂。章伢几的回应是:“他鼓起那对眼睛,垮起那张脸,做起那买牛肉的样子,把那罚款本对桌上一板:‘怕骂啊!冒听见讲过。明天看家伙!’”一句话,一个表情,章伢几对完成任务的决心、信心以及对怀疑他的能力的人的不满便跃然纸上。
还是这一章中,写章伢几忠于职守与队里几个骂匠的交锋就更生动有趣。先是“副队长的婆娘二骂匠站在大门口骂……她越骂越起劲,走出门来,又拍巴掌又蹲脚……一边走一边骂偏起个脑壳,挺起那胸脯来到我们面前:谙!你章伢几抓了我屋里6个鸭子,罚我12分,把我鸭子抓伤了,我要你赔!”
接着“高骂匠拍了拍巴掌,尖起个喉咙叫道:也嘿!章伢几啊,我屋里的鸭子在田边上也要罚工分啦,我屋里的猪还冒进油菜地就罚噶5分工啦,你眼睛看花了吧!”
第三个上场的肥骂匠“把两只手在自己那肥胖胖的屁股上啪啪啪地拍了几下,把肚子一挺:我讲你章伢几瞎了眼罢!我的鸭子还隔油菜田几丈远,也要罚啦!你送鬼摸噶后脑壳吧!”
更有盛者的野骂匠将“双手在自己的胯裆里拍了几下,再把双手朝天上一伸骂道:章伢几唉,章伢几,你再要乱抓我的鸭罚款咯,我要骂得你眼睛翻白!”
在这里,晏生用不同的语言和动作来描写四个骂匠。你看,写二骂匠是“又拍巴掌又蹲脚……”写高骂匠用“拍了拍巴掌,尖起个喉咙叫”。肥骂匠则“把两只手在自己那肥胖胖的屁股上啪啪啪地拍了几下,把肚子一挺”。最厉害的是野骂匠,她将“双手在自己的胯裆里拍了几下,再把双手朝天上一伸开骂”。寥寥数笔将四个骂匠猖狂、横蛮、低俗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这些蛮不讲理的骂匠的挑战,章伢几如何应对?晏生是这样处理的:他先是“猛地站起来,把手上的钵子往地上一板:‘你各扎土匪婆,骂么子骂咯,你屋里鸭子今天再下田的话,我把它打死在田里,你赌我不咯!’”接下来,见骂匠们仍不依不饶没有停止的意思,他改变了方法。先是大吼一声:“要得,从今天起,你们的猪、鸭、鸡下田我不扣工分了,我用棍子打 打死在田里莫怪我”接下来 “二话冒说,拔脚就往油菜田里跑,顺手扯了一根路边上堆放的柴棍,跑到鸭子面前,扬起柴棍一顿乱打,打得鸭毛满田飞,有几只鸭子被打翻在田里,两只脚板只各弹。”
在这段描写里,晏生用猛地站起来、钵子往地上一板、拔脚就跑、扬起柴棍、鸭毛满田飞、脚板只各弹。几个关键词语将一个坚持原则,六亲不认,敢于以硬碰硬、以恶对恶的知青章伢几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晏生这部书里,我注意到他几乎没有使用成语,也很少采用排比、夸张、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方法,但读起来仍旧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很大程度得益于其生活化、口语化、地方化的场景描写和人物语言。这也是晏生文章的第三个特点。这样的例子在书里俯拾即是。如金麦的岁月这一章里的《过年呷泡茶》、《操刀》、《枪打野猪》、《智打眼镜蛇》等章节;还有知青人物志中《六松伢子深山遇虎》;知青琐忆里的《讨奶》等等,都是这一特点的鲜明体现。
晏生在农村扎扎实实呆了十几年,在那里安家,在那里恋爱、结婚、生子,下乡后期,他基本脱离了知青圈子,完完全全融于到了当地农民生活当中去了。因此,他比我们大多数知青更熟悉金麦农村,更了解寨古冲的风土人情。他将对那方水土的深沉的爱,对那里的人们依依不舍的情融入到字里行间。
我们读他笔下的金麦男人中那个因成分高而在婚姻和建房问题上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歧视的元元时,会感受到他对元元的同情,会和他一起替元元呐喊:“他也是新社会长大的人,他一直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做人,可命运对他太不公啊”。读他笔下那个金麦女人中漂亮而不幸的五妹时、我们在和他一起惊叹五妹美丽的同时也会和他一样唏嘘五妹命运的凄苦和不幸,发出“一个女人也不要太劳累,太善良,在善待别人的同时也要善待自己,不要把一家人的重担全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累伤了拖垮了身子自己吃亏,连命都丢了,害了自己,也害了家庭。”的呼喊。
在《夜走》中,当晏生半夜里抱着他高烧不退的儿子翻越几十里山路去铺口看医生时,我们会感受到深夜深山老林里野羊和土鹰叫声的恐惧;会为行走在崎岖山路上的父子俩的安全担心;会和他一起,为喝了山泉水病情好转的儿子欣慰。当我读到:“我只得紧紧抱住她,我突然觉得我的儿子好可怜,他长大能回长沙吗?长沙能接受么?难道也像他爸爸一样当农民,受这种苦和累?……如果有一天能让我的儿子回长沙,该多好喔!”这段话时,我感同身受,热泪盈眶,真是父爱如山啊!
这样的场景在书中比比皆是。如反映他初恋的《山窝子里野果甜》、体现舔犊之情的《爬车》等。读来都让人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晏生文化不高,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理论和写作方法的培训却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更非常人之所能及。这本书除我们这些有过类似经历的曾经的知青爱读外,我认识的好几个70后、80后晚辈也喜欢看。可见搞文学创作并不需要很高的学历,除天赋外,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积累、对生活细节的留心观察以及深刻的阅历。总之,还是那句老话:文学来源于生活。晏生无疑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说到这部书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编排上稍显杂乱,将一些没有必然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了。如果能将有关金麦的章节提出来独立成书似乎更好。
其二,文中大量运用长沙方言和靖县方言固然能使语言更生动、活泼、有趣,但同时,对于不是湖南籍的外地人来说就增加了他们的阅读困难,甚至如同读天书。所以建议以后除不得以外,最好用普通话写作。
其三,书名似可再斟酌?这个书名与文中的主要内容并无关联。
总之,瑕不掩瑜,正是因为这本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书,才让我有了平生第一次写书评的冲动。
谢谢晏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