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游大观楼

          

 

        9月云南一游,先落昆明,从来对昆明无太多印象,只知是南国胜地、花丛如海四季如春,但从小记得昆明有一著名楹联在大观楼内,下机后有大半日时间,辨清方位后,花银35元打的直奔大观楼。

 

 

 

大观楼.JPG

 

 

   

    关于大观楼与180字的楹联,几百年来,受人称诵,长联的出现不但在字数上开历史的先河,在内容文字的完美上更一时称绝海内,对其的注解、修改、研究、赞颂以及大观楼、楹联的历史沿革的故事甚多。大观园不小,大观楼却不大, 走近大观楼,只觉得小楼一座,十几米高,并无奇巧,与想象中大不一样。大观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一道齐名天下,饮誉海内,但大观楼的建筑气势较其他三楼矮了一截,文由楼生,楼以文名,大观楼的出名,当然与古今第一长联有太大的关系,据记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孙髯慨然挥笔,洋洋洒洒,写下大观楼的长联,咸丰七年(1857年),大观楼与长联均毁于战火(今尚存于大观楼二楼的楹联乃是陆书摹刻之联,已非原件)。光绪九年(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修葺大观楼,光绪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托请云南著名学者赵藩楷书长联重新刊刻,其乃至如今在楼门看到的模样,金色字石蓝底。

 

 

大观楼后.JPG

 

 

 

    陆书摹刻的那副(已非原件,其实,对于一般游人,是否原件有什么关系呢,任由主家说了算),为保护起见,已从楼门搬至二楼,要观其尊容,还要再取银2元才让上楼,在两块黑不溜秋略显斑驳的木头上(阴刻木板),摹刻着几行行草,须仔细读来方可入口眼,亲临其境,抚窗远望,绿林一片,滇池虽不能观全貌,遥想当年,或许周围是水天一色,真大观也,当场对联吟读,果然感觉不同,顿时神清气爽: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联1.jpg

 

 

联2.jpg

 

 

 

TOP

        长联下部为后缀落款部分,写道:“滇南大观楼长联,乾隆中昆明孙髯翁撰,陆树堂书,排髯纵横,大气包举,海内传诵久矣。咸丰丁巳,已毁于兵燹,联亦无存。今云峰军门捐廉重建斯楼,并购得旧拓本付手民,一方胜迹,顿还旧观,甚盛举也。适予初莅行省,乐观厥成,为识其缘起,俾后来者有所考焉。同治丙寅春,善化劳崇光识”。

 

 

联2小.jpg

 

 

联1小.jpg

 

   

    看了、读了,觉得这长联颇合中国文人的口味,联中的“莫孤负”、“只赢得”的味道似曾相识,中国文人大多落魄人生,常为满肚才学冲天抱负无法施展而郁郁一生,这孙髯翁会如何呢,网上搜搜孙髯翁生平,果然不出所料:孙髯生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自幼聪颖好学,尤以诗文超群,幼时赴童试,因不愿受搜身之辱而愤愤离去,未应科举,终生为一平民,自号" 万树梅花一布衣",晚年贫困,在昆明圆通山咒蛟台以卜卦为生,自号蛟台老人。

   

    照现在理解,孙髯翁应是个处江湖之远的老愤青,长联思想内容深刻,艺术形式完美,既表达了人生的精神态度,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舒展了旷世心怀,在文禁森严的时代,想要不掉脑袋,更是要具备表达技巧,只能是这样了。呵呵,后人能够欣赏前人的造诣和艺术精华,还多亏了社会逼出了这群历代的落魄文人,想想,的确有不少,智在江湖、艺在民间,若不落魄而是处庙堂之高,那或与巧言令色、阿谀奉迎一族为伍了,当然,在官本位的制度下这常常是不由自主的。

 

   

TOP

实话实说;文字颇为飘逸,可楼却实在不壮观;有负“大观”之名...
另类人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