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胶东行(7):刘公岛---还在诉说你的耻辱(下+)

75.jpg

马关条约的谈判情景

 

胶东行(7):刘公岛---还在诉说你的耻辱(下+)

    在刘公岛,看到的历史故事还想说出来,因此,在《刘公岛---还在诉说你的耻辱(下)》里面再加内容+++...来讲述,希望朋友们有耐心。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218,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走向共和》电视中有一段故事,反映了李鸿章赴日谈判的情况:在日本马关的谈判桌上,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鸿章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赔款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在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而实际情况是:

     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在回住处的路上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幸子弹未击中要害,卡在李鸿章的眉骨中,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进行急救手术,取出子弹。行刺者开枪后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里。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他本人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后写文说,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面对日本人的恫吓,曾经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说明当时李鸿章还是蛮有骨气的。只是因为“国穷”,“君昏”,“仗打败”。李鸿章等谈判没有筹码,又要按朝廷意思办,谈判桌上能得到什么呢!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

    李鸿章虽然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但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汹汹舆论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

    后来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朝廷又启用李鸿章,李鸿章78岁高龄又与各国洋人周旋,最后咯血死于与俄国的谈判后。

     临终写诗一首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死后,慈禧太后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原籍和立功省建祠十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也 (后面将对李鸿章评价)

 

马关条约的谈判情景   胶东行(7):刘公岛---还在诉说你的耻辱(下b)     在刘公 ... 吴大哥 发表于 2011-6-3 18:12

 

 

记录的这么仔细真不容易啊

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平平安安。健康、美丽、潇洒、可爱。
http://photo.163.com/zhaoxd0428#p=0&m=0&page=1

TOP

马关条约的谈判情景   胶东行(7):刘公岛---还在诉说你的耻辱(下b)     在刘公 ... 吴大哥 发表于 2011-6-3 18:12

    《马关条约》的签订把中国进一步地推进了半殖民地的深渊。我们一直以来都指责李鸿章,殊不知他也是一个爱国的铮铮汉子!朝廷的腐败如大厦之倾,已无法挽回。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还是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

TOP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font color="red"><font size="3">走自己的路,管他说什么![/SIZE][/COLOR][/B]

TOP

在刘公岛任何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的心都会不平静!但是现在有血气的中国人少了!特别现在的80后、90后大都只有“啃老”之心了!!

TOP

967.jpg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时,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不过唐将李鸿章与周总理放在一起比较,有点高抬了李鸿章。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曾作出以下的总结,比较实在:“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只是,该怎样评价100年前这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