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细路坪

    

     细   

落家山人

 

那是1970年的一个秋日。落日的余辉映红了天空,队长煌兴急匆匆从邹家团回来,传达大队会议精神,说是要派人修铁路啦!二话没说,我当场就报了名。

当时,县里已成立了湘黔枝柳铁路会战9225工程指挥部,并着手组建三个民兵团。一团去怀化,二团留靖县,我们三团全部由男性基干民兵组成,挥师北上,奔赴麻阳。一路风雨兼程,经堡子脚、连山、会同、洪江、安江、中方、怀化,靠着一双铁脚板,我们不畏艰难,如期赶到目的地麻阳!

连队驻扎的小山村,叫细路坪。

一条小河自东向西蜿蜒而来。小河北岸是一片向阳坡地。老乡们依山傍水,沿着山坡盖起一排排简陋的小屋。河水在村西头的小学那里,拐了一个弯,朝南流去。清晨,河面升起乳白色的轻雾,雾气弥漫缭绕,依恋着小村。偶尔的几声鸡鸣,几声犬吠,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不久,连里任命我为文书,除了工地宣传、编发简报等日常工作,还交给我一个特别任务——迅速组织文艺宣传队,活跃连队文化生活

天呀!这不是赶着鸭子上架吗?从小到大,我哪里搞过宣传队呀?但有什么办法?在农民伯伯的眼里,只要是城里来的知青,无论男女,不分大小,就人人能说会道,个个都是文艺尖子。

推辞不掉,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任了。

我们连队是清一色的大老爷们,我也不知道谁有文艺细胞,于是发动群众,举贤荐能。

乐群大队的夏海蓝是高三的学兄,听说他会吹笛子。得,乐队就交给他了。他非常能干,一下子就拉起一支由笛子、二胡、锣鼓等组成的“管弦乐队” 。关键时刻,知青们都来帮忙,周穗安、史大明等都成了我的“大腕演员”。亚非虽然不上台,但出了不少好主意。林放、陈干军则跑前跑后,借军帽,找服装,忙些杂事。大伙齐心协力,开动脑筋凑节目———— 不会谱曲,我们就利用老歌重新填词;没有台本,我们自己动手学着写;不会表演,我们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大伙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建设三线,歌唱三线,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土得掉渣的文艺节目。

丑媳妇也得见公婆!我们的首次演出就在一个土台上,就在麻阳县谷达坡公社细路坪小学,就在那个傍着山坡挖出来的土台上隆重上演了!

哇!马灯、汽灯把土台照得雪亮。台下是黑压压的观众,里面除了我们连队的民兵战士,还有许多麻阳老乡。那年月,山村的文化生活少得可怜,有的老乡是早早吃了晚饭,跑了几十里山路,从四里八乡赶来看演出的。

天已黑定,锣鼓响过,乐声大作,我们的演出开始了。

快板、对口词、表演唱、样板戏、器乐表演、诗歌朗诵------几乎每个节目,都获得兴奋的观众热烈的掌声,好多人的巴掌都拍红了。我们看到这欢乐的场景,深受鼓舞,越演越来劲。

演出结束了,连长、指导员走上台来,一个劲地表扬,夸得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观众们依依不舍,指指点点,有说有笑。老乡们点起灯笼火把,远远近近,山路弯弯,逶迤而行,慢慢散去。

 

 

 

 

 

 

   多谢阿瓜的关注!

TOP

 

回另类人生:

 

确实,知识青年给农村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生产队队委煌雄的小孩,当年刚念小学,如今已是一校之长。他说,那时从你们知青身上潜移默化,受到许多影响,更爱读书,更关心时事,更向往精彩的外部世界------

 

谢谢另类人生!

 

TOP

 

回夜深人静:

 

回想当年修三线,心情总是难以平静。那时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苦中作乐,笑口常开,还结识了许多知青朋友,患难与共。

 

谢谢夜深人静!

 

TOP

 

 

回天天:

 

在火热的三线,我们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使自己提高了才干,得到了锻炼,这是一段十分宝贵的经历。

 

谢谢天天!

 

TOP

 

回常德女孩:

 

胸章的背面还有姓名,编号,连、排、班,看看蛮有意思的。

 

谢谢你的关注!

 

 

TOP

  清新朴实的文笔,讲述一个许多年前的故事。因为真实,今天读来依然感到亲切。
关爱他人 善待自己 快乐生活 爱生活 爱阿瓜......

TOP

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事实上“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虽说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扭曲的产物,但城市知识青年还是给当时中国落后的农村带来了开化之风。
另类人生

TOP

回复 1# 落家山人

   欣赏,那时候人很单纯,积极,向上,任何文艺宣传,一呼百应,70年代初,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在那艰苦的条件下,知青、民工参与修建铁路,功不可没。那时,我已经是铁路工人,当年,我们单位许多“半边户(配偶农村)”纷纷要求调往三线,目的是争取决绝配偶的农村户口。76年湘黔铁路基本贯通,我们青年包乘组派往湘黔支援三线半年,生活较为艰苦,担负娄底——底庄,娄底至株洲牵引任务。

来自儿时仰望星空的梦想,梦想的追寻和失落,天空中横亘的星河,光华璀璨却遥不可及。 月光下,宁静的湘江河畔,落水声打破了宁静,惊碎了月影,击碎了无忧无虑青葱岁月的梦……。

TOP

    又一篇很好的回忆文章,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一支小小的文艺宣传队,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知青为修建湘黔、枝柳铁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TOP

回复 2# 落家山人

P1030728-1.jpg

 

好珍贵的文物。

知青网是我家,我爱我家

TOP

那天晚上,演出效果最好的有两个节目。一个是表演唱《四个老汉夸三线》,另一个是诗歌朗诵《三线战歌》。

从四个老汉一上台,观众们就笑个不停。周穗安、史大明他们头上包着白毛巾,脸上画着八字胡,手里拿着旱烟袋,身上穿着对襟衫,晃着脑袋,弯着腰,背着手,那幽默的扮相,风趣的说唱,把大伙逗得开怀大笑,气氛非常热烈。

如果说《四个老汉夸三线》的效果是意料之中的话,那《三线战歌》的反映却是完全没有料到的。

我们的诗歌朗诵,既没有配上优美的音乐,也没有夸张的形体动作,更没有出彩的服装,只是靠着四个人站在台上,全情投入,深情朗诵。这样的表演形式,乡村的广大观众能接受吗?说实话,我心里没有一点底。

但是,从靖县到麻阳,大家一路上风餐露宿,千辛万苦,矢志不渝;工地上挥汗如雨,苦干实干,顽强拼搏,那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始终萦回脑际,挥之不去。所以,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熬夜挑灯写了一首长诗《三线战歌》,由我和周穗安、夏海蓝、史大明朗诵。

谁知演出时,效果出奇的好。由于没有麦克风,我们的嗓门也不大,所以整个演出现场非常安静。观众们屏住气息,全神贯注,一个个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因为台上诉说的正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心路历程,所以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

当热烈的掌声响起时,我深切地意识到:只要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好,乡亲们是不会排斥任何一种表演形式的。

后来,我们还去了其他连队演出。有一次,在施工便道的拐弯处,我们三团还用苍翠的松枝扎了牌楼,用上好的木板搭了舞台, 组织了各营、连文艺节目调演。我们的诗歌朗诵《三线战歌》被指定参演并获得好评。可能是由于这个节目的缘故,县指挥部一纸调令,把我们四人从三团调往怀化花桥千丘田,进入县铁指文艺宣传队。

就这样,我们离开了枝柳,转战湘黔。

临行时,连里风雨同舟的九个长沙知青,在麻阳县照相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在照片的背面,周穗安用遒劲洒脱的书法写下了难忘的文字:      

 

枝柳结诤友,

风雨同舟九,

友谊歌高奏,

异地共携手。

 

 

         前排左起:周穗安 史南南 陈干军 史大明

         后排左起:夏海蓝   落家山人 周德明 陈亚非

 

 

 

未标题-1-1.jpg (49.46 KB)

未标题-1-1.jpg

P1030728-1.jpg (104.27 KB)

P1030728-1.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