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邓贤的(中国知青梦)及续集(流浪金三角)于06年己阅,整体感觉可以,但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谢谢车先生转帖茶座,让没看过此书的知友们可以阅读!

TOP

回复 11# 车窗外

 

 

 

 

01300000633919129221240986707.jpg

 

01300000633919129221244404775 拷贝.jpg

《中国知青梦》给我震撼

 

 

作品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强有力的艺术表现,首次披露了知青大返城的内幕和全过程,以及边疆兵团战士的血泪档案。百人卧轨,千人绝食,万人下跪,惊天地泣鬼神!

这是一支昨日英雄梦破灭的魂曲,一首中国知青运动悲壮、雄奇而又痛苦、困惑、低回的挽歌。

 

 

《中国知青梦》是作者19925月于成都写成的,距今已经15年了这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事情更是十分遥远,已经三十多年了。

 

 

十多年前,我的书架上就有了此书,当时就通读了一遍,之后又多次翻阅。

因为是同龄人,同是知青,对于那个特殊年代的知青生活,常引起我的共鸣,给我深深的震撼的。

 

 

TOP

“你去通知版纳州委,让他们查一查这些人的阶级出身和他们的背景。”领导同志吩咐秘书。(见原文)

       1965年,零陵地委书记宁生,也是这样对待湖南省江永知青调查团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法宝,当年就是理论根据和行动准则。

TOP

           邓贤的(中国知青梦)及续集(流浪金三角)于06年己阅, ... 西岭望雪 发表于 2011-8-16 17:04

直到现在能真实反映知青抗争的也唯有此书而已。

TOP

回复 11# 车窗外       《中国知青梦》给我震撼 格之明 发表于 2011-8-16 18:47

是啊,92年成书,也只能在大陆境外发表,再倒流回大陆,直到现在知道这本书的人也还不多。

TOP

“你去通知版纳州委,让他们查一查这些人的阶级出身和他们的背景。”领导同志吩咐秘书。(见原文)   ... 海客瀛谈 发表于 2011-8-16 19:16
出身不好的知青更是在炼狱里讨生活,他们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敢做,只有默默地吃苦受累,忍受着莫须有的指责讥讽和怪罪,提心吊胆地度光阴,那些伤心事只有出身不好的知青才体会的到。

TOP

   阅读后,让人心酸流泪,让我又回忆起自己的知青曰子,当时身处无奈、无助、无望。下决心:此辈 ... 笑彩霞 发表于 2011-8-16 15:51
真没想到没读过此书的知青还真不少,更别说其它人了。

TOP

  没有通读全书,但云南知青为返城所经历的事实记述看到过一次。

  谢谢你的转帖!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不说文革前下放的知青,就是文革后的知青状况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大城市下到边远地区(农场);一种是我们象被赶的湖鸭子一样下乡的;一种是七几年下去的厂社挂钩的,我们之间相互牵连、共同合力、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正是由于他们用血肉抗争和我们的社会之力换来了我们的返城,获得了自由,不容易哦;设想一下,要是我们还在乡下,情形如何?不可想象哦;谢谢他们的拼搏!惋惜未能享受到我们今天生活,而抛尸露骨在他乡的知青战友……

TOP

      邓贤的书多是写知青的,值得看,我早在多年前就在我学校的读书馆看到邓贤的书了。《知青梦》

TOP

回复 18# 车窗外  我只知是毛爷爷要我下乡,邓爷爷叫我回城哪晓得还有知青"革命"一事呀。真要感谢为知青付出辛酸的边疆朋友,给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

TOP

[quote]  没有通读全书,但云南知青为返城所经历的事实记述看到过一次。   谢谢你的转帖! 火土重生 发表于 2011-8-16 20:57 [/quote] 书出版已快二十年,只有这几年才得以广传,还有大多数知青没读过

TOP

回复 29# 隐士安 赞同你的分析。

任何年代都有付出牺牲的人,不仅仅是战争年代,比如反强拆也有人以性命换来新政策,孙志刚之死换来流动人口的安保

TOP

回复 18# 车窗外  我只知是毛爷爷要我下乡,邓爷爷叫我回城哪晓得还有知青"革命"一事呀。真要感谢为知 ... 幽幽听雨 发表于 2011-8-16 22:27
其实知青时代可歌可泣的事很多,只是鲜为人知而已。

TOP

回复 32# 车窗外

  的确有许多反映当年实际情况的书,只能在境外拿得到书号出版,这种书就是带一本入境,边检站发现也要没收的。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TOP

    

    看到“伯伯,救救女儿!”这一段,我流泪了。我们都曾经是这个大队伍中的一员,很能够理解这样的举动。云南知青还真不错,能够这么团结把这个事办成,这里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毅力。

    这件事情,当时的中央能够松口,有诸多的因素。其中要准备对越作战,必须保证边界安宁是一个重要的、又不容易引起后人注意的原因。

TOP

回复 35# 火土重生 不少好书是先在海外妻表,然后再回娘家大陆发表,这是出版业的一个怪现象。

TOP

         看到“伯伯,救救女儿!”这一段,我流泪了。我们都曾经是 ... 楚风 发表于 2011-8-17 11:42

对越作战的因素可能性不大,因为知青政策是全国性的,何况知青戌边是国家当时的既定政策。

TOP

对越作战的因素可能性不大,因为知青政策是全国性的,何况知青戌边是国家当时的既定政策。 车窗外 发表于 2011-8-17 12:20

 

      我的意思是当时的决策层至少不愿意看到这个事闹大了,绝对不利于不久后的调兵遣将。假如这件事不是发生在云南边陲,而是在国家的腹地,或者换一个时间,也许就会是另一个结果。因为这个事,导致了全国知青的大回城,那是后来的发展,也许是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

    还有一个从政治上的需要来说,适时终止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有全盘否毛、平息怨气的因素暗含其中,所以邓公才顶住压力,毅然拍板。这样的事,此后决无二例。

TOP

回复 17# 车窗外

 

我是05年在凤凰网知青频道看到,当时就下载了。你既然注册了凤凰网,可到知青频道版去转转,里面读书栏中有较多的知青文学。

 

——呵呵呵,谢谢车窗外君的推介!

    凤凰网与二马有着一段渊源呢——我开始上网是在凤凰网的知青频道玩,在那里的知青版图上抢了湖南的第一名:建立了我们的知青点。后被石门斑竹拉来湖知网的……

    不过,还是没有你那么全方位的去了解它!

       你买新衣了?白背心换掉了?

_凤凰博客:http://blog.ifeng.com/2471114.html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