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印象:提起王佑贵这个名字,不搞音乐的人也许不会知道,可是要说起《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而王佑贵正是这首唱遍中国大江南北、脍炙人口歌曲的曲作者。
一听说王先生在天津,并安排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我便有一种莫名的兴奋,特意找出《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盘,听了一遍又一遍,那优美动听的旋律,那亲切、朴实的话语,还有那史诗般的气势,都让我不由得生出了许多的感慨和感动。于是,我就在好奇,王佑贵究竟是一位有着怎样经历和情感的音乐家?什么是他创作的源泉?又是什么样的灵感让他把一首颂歌写得如此动听、如此平易、如此美妙?
在见到王佑贵先生的第一时刻,我的这些好奇就有了20%的答案。他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那种既朴实平易、又浪漫高雅,既热情奔放、又机智幽默,既历经沧桑、又乐观向上的艺术家形象。而接下来的交谈,便让我对王佑贵先生有了更多方面的认识。
王佑贵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湖南乡下,他是听着母亲的歌、伴着父亲吹奏的唢呐声长大的,长大后他喜欢上了笛子,据说他的第一支笛子还是自己动手制成的。十几年的乡村生活,培养了他朴素的情感,锻炼出了他坚强的意志,直到他考进大学,他还是觉得这段经历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启蒙。上大学后,王佑贵如鱼得水,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但是,他总感到心里空荡荡的。1989年,他放弃了安逸的教师工作,走进深圳,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区的建设赋予了他新的创作激情,而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苦又让他吃尽了苦头,但他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对音乐创作的热爱和执著。当他终于收获了创作的第一桶金,买下了一台钢琴,在那上面他写出的第一首有很大影响的作品竟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里面有对教师的崇敬,也有对教师清贫生活淡淡的忧伤,最重要的是王佑贵用自己的音乐抒发了自己这些年来对山区教师的无限深情。
从那时开始,《春天的故事》《我属于中国》《多情东江水》……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便一个接一个地回荡在中国大地。特别是《春天的故事》这样一首颂歌,竟让他写得那么优雅,那么委婉,那么抒情又那么动人。王佑贵说,音乐应该是灵魂的放歌,是真情实感的宣泄。当初如果我没有在深圳经历那样的生活,没有体验过黑夜中的失落,也就不会爆发如《春天的故事》般那种赞美颂扬的情怀。他认为,音乐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如果一个作品能被普通百姓传唱,那应该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认同。
也许正是他的这份平淡和对音乐的用心,才让他的作品在浮躁中显得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在纷繁的市场经济中不断的感悟和内心静静地沉淀,才让他的作品既能承载时代的变迁,又能触及每个普通人的心灵。
尽管在此之后,王佑贵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他却把更多的心血放在了知青题材歌曲的创作上,他几乎用了十年的时间,创作了数百首这一类的歌曲。在2001年12月1日,深圳体育馆举行的“新亚洲之夜王佑贵音乐作品演唱会”上,除了歌唱家彭丽媛、宋祖英、董文华、张也、杨洪基、蒋大为、阎维文、戴玉强等前来捧场,演唱了王佑贵的作品,作曲家本人也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台上,演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知青系列歌曲《我们这一辈》: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
“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
王佑贵还特意为我朗读了这首歌词,在他的那高亢且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他已是眼含热泪,我也被感动得是泪水盈盈。接下来我们的话题便进入了王佑贵的音乐创作和他将要推出的这套知青题材的歌曲专辑。
记者:应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您创作的一个巅峰期,特别是《春天的故事》,改变了多少年来中国颂歌的创作模式,那时为什么你会敢于做这么大的改变?
王佑贵:我们这代人,从上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一路走来,所听到的颂歌都是高调的,等到了我这一辈,我在创作时最想表现的是百姓对领袖的那种多元的情感,而不只是单一的崇拜,同时也想抒发一下我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激之情。像我们这辈人,都是四十五岁以上五十六岁以下,可以说建国以来国家发生的所有事件我们都经历了,而就在我们看不到出路,快绝望的时候,小平同志出来主持工作,恢复了高考制度,这等于是给了我们最后的希望,我们许多人都是因为抓住了这次机会,考上了大学,赶上了改革开放,才获得了一个施展自己拳脚的疆场。而我们这代人,又都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艰苦磨炼,经受了锻炼,能吃苦,不怕困难,这就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所以我写这首歌完全是源于情感,选择抒情,大抒情,大写意的模式。在此之前,《长大了我就成了你》那首歌,虽然其中有淡淡的忧伤,对老师清贫的生活有一种感伤,但抒情的基调不变。包括后来香港回归时我写的《我属于你中国》以及《多情东江水》这样的企业歌曲,我都是坚持这个原则。
记者:曲调的选择与歌词的内容和感情的表达方式是不是也有很大关系?
王佑贵:对,我一直喜欢把文学的概念用在音乐上,我也想让我写的音乐用文学来解释,包括我现在给学生们上的音乐欣赏课,我也尽量用文学的语言、词汇和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来讲清楚音乐的层次、内涵。
记者:听说在那之后您一直在知青题材的创作上花了很多的心思和时间。
王佑贵:我是用了近十年的心血创作了一个知青的音乐专辑,是十年磨一剑,也可以说我是用了十年时间在做一件我最想做的事。虽然在此期间我也写过歌剧,但我还是放弃了写大型民族交响乐、交响诗的想法,专心地在做我的这个专辑。我在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像我们这辈人活着活着就变老了,你不能想什么都能得到,也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要懂得舍得,要选择自己最重要的、最想表达的东西,完成它。
根据我的生活经历,知青的生活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对那一段时光的感情是无可替代的,我对这辈人的生活太有感觉,我一定要表达这种感觉,所以我就想要做一系列关于知青生活的歌曲,哪怕是“过把瘾就死”,我也值了。
记者:那您为这个题材写了多少首歌?
王佑贵:我写了很多首,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在这期间,为了得到一首好词,我要发动那些和我有相同经历和感受的词作者们都来为我写词,然后我就在众多首词中精挑细品,严格筛选,被选中的,我要反复体会词的意境,一稿一稿地写曲。一首曲子可不是那么容易写好的,有的总也写不好,有的写好了自己还不满意,就推翻了重写,就这样有的曲子还觉得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记者:您创作的七首歌能不能先透露一下大概的内容?
王佑贵:除了我自己作词、作曲的《我们这一辈》,还有其他六首,虽然你们的报纸不能让读者听到音乐,但我还是愿意让大家先感受和体会一下歌词,可以通过鉴赏歌词来体会我所写的音乐。
有一首是:《曾有一段时光》,七年前我就开始创作了,是王晓岭作词,他也是一位老知青,他在词中写道:
曾有一片天地听说很宽广/曾有一群少年怀着梦想/曾有一把镰刀磨得闪闪亮/曾有一床被褥蹭得油光光/曾有一串泪水洒在月台上/曾有一把胡琴留给了老乡/曾有一段日子也算工龄/曾有一些时光鸡鸣起床/秋风起了树叶绿变黄/睡梦醒了土炕热变凉/回城的路上终于熙熙攘攘/可是那段岁月不会遗忘。
看到这样的歌词,我想每位知青都会忆起自己的那段亲身经历。
还有《老三届》。
“老三届/老三届/特别的老三届/命运送我们去插队/在那多忧多患的岁月呀/敲一通欢送的鼓唱一曲离别的歌呀/说不清/是悲壮还是悲切/老三届/老三届/老哥哥呀老姐姐/多少年后我回到城市的大街/再也找不到青春的感觉。
“老三届/老三届/难忘的老三届/命运把我们推上岸/满地又黄又绿的落叶呀/擦一擦脸上的泪抖一抖脚下的鞋/说不清/是感伤还是感谢/老三届/老三届/老哥哥呀老姐姐/多少年后我回到插队的小村/正是苦楝树开花的季节。”
光写《老三届》的词我看了很多稿,从中选择了江西歌舞团团长秦庚云的这首,觉得这个最好。
《去老地方看看》这首歌词是位成功人士张跃进写的,不仅表达了他对那时生活的眷恋,词也写得很洋气,表现了他内心一种独特的感觉:
“是不是还有渔歌唱晚/是不是还有灯火阑珊/月亮已经升起来/我要去老地方看看。
“是不是还有忐忑不安/是不是还有轻声呼唤/是不是还有惜别流连/是不是还有心火点燃/月亮已经升起来/我要去老地方看看/月亮已经升起来/这世界天天在变/月亮已经升起来/再也回不到从前/你是否还守着那一句诺言。”
另外我还用爵士乐风格写了这首《迁户口》:
“一页户口卡盖上鲜红的印章/注销两个字是那么的轻狂/五分钱硬币就了断了一切/告别一座城市我不懂得忧伤/撕下一页纸就撕开了一段岁月/盖上一枚章就印上了多少沧桑/我和我的户口一起流浪/多少年的漂泊哟/多少年的奔忙。”
虽然一张小小的户口页,在他迁出城市的时候,他还只是个16岁的少年,不知道忧伤,但有的人却一辈子都没有把户口再迁回来。这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他子女的命运。
记者:这看上去就像一首叙事诗,也给了人很多的时代感和想象的空间,我想同为知青,那些人的感受恐怕要比我更强烈吧。
王佑贵:是啊。有一首叫《回去看看你北大荒》的歌,我五年前就开始写,后来又亲自到北大荒体验生活,再经过反复修改,直到去年才最后定稿。
“走进了北大荒/又离开了黑土地/三十年河东到河西/今天回去看看你啊北大荒/不要说你让我吃过苦/不要说我为你出过力/种下的是那豆蔻年华/耕耘的是风雨四季/是苦是乐是悲是喜/真情的收获才是彼此永远回味的主题。”
最后一首也是反映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感悟的,是《人生,说着说着就变老》:
“调皮的童话还在甜甜地说/暮春的风雨已爬上额角/缠绵的情话还在悄悄地说/残冬的霜雪已染白鬓角/人生的歌谣唱着唱着我就变老/怎能再唱摇篮边孩提的外婆桥/人生的笑脸说着说着我就变老/举起夕阳的酒杯慢慢地喝、慢慢地聊/人生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变老/怎样重读相册里年少的毕业照/人生的脚步走着走着我就变老/赶上晚霞的翅膀快快地飞、快快地跑。”
这里的哲理让人回味的很多,这也是我们这一辈人真实的现状,对人生的感叹。
王佑贵简介:国家一级作曲,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歌舞团创编中心主任。他1949年生于湖南,15岁时考入县文工团,后又考进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分别曾在武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进修。1989年辞职南下闯荡深圳,在此后的十年创作颇丰,2000年,被调入北京中国歌舞团担任创编中心主任、驻团作曲家。他的作品有四重奏、赋格、钢琴与乐队、交响诗、歌剧、电视剧集多部,代表作歌曲《春天的故事》《新世纪的艳阳天》《大三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多情东江水》等作品连续五届获中央电视台MTV大赛金奖。1997年获中国文联首届德艺双馨百佳艺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