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朗梨镇上陶公庙


朗梨镇上陶公庙

 

   

   长沙县朗梨镇上有座千年古刹----陶公庙,千百年来颇负盛名。据介绍,陶公庙祀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陶侃的哲嗣陶淡、陶烜叔侄。陶侃致力收复中原,壮志未酬,饮恨而逝,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惨死于战争中。陶公叔侄既痛国仇,又伤家难,晋亡后隐居山林,后来临湘江结草为庐。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叔侄双双尸解,遗蜕如生,乡民仰其清名盛德,立祠以为祀,自此香火不绝,享奉千年。


    陶公叔侄,以簪缨世胄,翩翩浊世佳公子,为什么能舍却功名富贵,辞荣耽寂,隐逸山林呢?前人认为“迹其用心,无非国运之弱,欲尽忠而君已非;伤家道之衰,欲尽孝而亲已殁。忠孝之心莫能达,悲愤之念所由生。古往今来,弃家修道,皆士大夫不得已之所为。”


    陶公庙,主要由山门、戏楼、石级、正殿、偏殿等六个部分组成。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


   门墙之后紧接门屋,正中为一戏台,戏楼高14.6米,歇山顶,出檐深远,翼角高翘,翼角下飞龙舞风塞角,微风吹拂,颈下风铃叮当。

   戏楼上精致的木雕更具匠心,额枋、吊檐、栏杆、隔扇到处都有精美雕刻,成为民间木雕艺术集锦。整个戏楼共雕戏文58出,中央隔扇上刻有“临湖山八景”。八景为:狮岭仙踪、鹅湖夕照、梨江双渡、茆港孤舟、撑云石笋、夹岸桃花、东岗晚跳。古寺疏钟。

    戏楼背面一副对联——“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从戏楼边侧木梯登台,走至台口,见佳联更多,其中一长联:“四百八十寺皆付劫灰山水结奇缘尚留得两晋衣冠隐逸神仙堪合传,三万六千场无非戏局春秋多佳日好演出历朝人物忠奸贤皆分明”。

    戏台前额的“古楼”二字,是清末书法家、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手迹。
 
    进入山门,穿过戏楼,有一殿坪。通过殿坪,就是依山而砌的石阶,沿48级绣花岗条石石阶而上,为月台。台上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大殿,外檐石柱,内檐用卷棚装饰,空花隔扇。正殿为前后两殿,地面全部由花岗石条石铺成,前段供奉陶公真人,后殿为观音殿。殿内集道教楹联之大观,富含哲理。

 
   据史书记载,陶公庙中原有很多匾额,大多由名家题写。大殿外檐正中的“德化无疆”匾,为朱熹于宋乾道五年(1169)题写。左侧“御甾捍忠”匾,是民国11年(1922)时任湖南省长的赵恒惕所题献;右侧“仙骨佛心”是道光二十上年(1847)由湖南布政使万贡珍题写。大殿内檐正中是“钦颁祀典”大匾,上面记载着同治十一年十月由礼部钦颁敕封陶公叔侄封号“昭显”、“灵应”的圣旨。前段有两列匾额,前列正中是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御书“民赖恩福”,右侧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吴大徵题写的“三湘霖雨”;左侧是同年湖南布政使何枢题写的“慰满三农”。这些联匾,连同庙内雕刻、堆塑、壁画均毁于“文革”十年浩劫。

    我们八位老知青流连在这座湘楚小镇,祥和的氛围,浓酽的若远若近的熟悉气息,显之于街市,藏之于心灵。

 

 


 

熟悉的地方,太熟悉了。在“瓜菜代”时期,我正在附近的一间中专读书。逢“小礼拜”(只在星期天下午休息半天),只有朗梨镇可以走走,肚饿只好忍痛花1角5分喝一碗开水一样的“甜酒”,想到朗梨镇,我就条件反射肚子饿。

TOP

朗梨镇我去过一回,仅只路过,当时正值陶公庙在修善,没近距离的去看,将来有机会定去好好拜拜……

TOP

我是1976年9月在长沙县文化馆,参加戏剧艺术创作学习班去过朗梨,只知道朗梨镇的千年古樟树,却不知道这么有影响的陶公庙 看了你们的照片和感慨之言,让我受益匪浅。
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性格活泼,待人真诚。喜文学艺术,爱时尚旅游。

TOP

01300000339824123709365861436.jpg

 

01300000339824123709306477964.jpg

 

PB122959.jpg

 

SANY9077.jpg

 

SANY9081.jpg

 

SANY9084.jpg

 

3e3b730ex933773e94205&690&690.jpg

 

3e3b730ex9337725c9aa6&690&690.jpg

 

PB122972.jpg

 

PB122974.jpg

 

SANY9088.jpg

 

SANY9098.jpg

 

SANY9100.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