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中部行记(3)——顺化紫禁城
乐乎
顺化是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的国都.由于保存着大量阮朝时期建设的城池、宫殿和陵墓,1993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顺化的老城被称为京城,游顺化,首选是皇城,又称大内,类似北京的 “紫禁城”。
顺化皇宫建于1804年,尽管当时阮朝对清朝依然称臣纳贡,承认属国地位,但对内却完全以皇帝自称。只是国力毕竟有限,加上碍于宗藩制度,不敢过于“逾制“,所以宫殿的规制不敢与北京比肩。顺化皇城虽然是北京紫禁城的翻版,也有午门、太和殿、金水桥、国子监、护城河等,但面积大约只是紫禁城的三分之二左右。1947年这座皇宫毁于战火,所幸基本规模没有受到破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一些主要建筑得到维护与修复。门票价格内外有别,当地人是五千盾(不到人民币二元),外国人得付五万五千盾。这一招只怕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就像中国提出“改革开放”,越南就推出“革新开放”一样。我记得兵马俑铜马车初期展出时,中国人的门票是五角钱,外国人是五块钱,价差是十倍。
环绕四方形宫墙的是同样四方形的护城河,与环绕北京故宫的筒子河相似,只是墙上没有角楼。正面是一座三间的午门,金水桥也只有三座单拱的,不像故宫那样既有天安门又有午门,并且都是五门,前面还有五座三拱的金水桥。中间的门十皇帝专用的,两边的门供百官进出。午门在节日庆典时才开放,皇帝御驾亲临,群臣皆下跪迎接。
穿过午门就是太和殿,殿基高约两米,重檐,金色琉璃瓦,以八根蟠龙石柱分为七间。但两边各有一道比一间略窄的墙壁,如果算上这两小间,也可算作九间。越南人当初设计这座大殿时可谓煞费苦心——既没有突破只有中国皇帝才能拥有的九间大殿的限制,这种七间加二的九间大殿,又满足了越南皇帝的虚荣心。旁边这两间比其他间都小,又有墙壁遮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怪罪下来,又可以解释为只是七间大殿,符合属国皇宫的地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真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呀。
进入大殿,虽然看不到满地金砖和高耸的宝座,但“太和殿”三字赫然在目,与故宫一模一样。太和殿是皇家逢年过节举行盛大朝拜仪式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册封皇太子、接见外国使臣、为皇帝祝寿等。殿前为两级石台,百官上朝时,文官居右,武官居左,三品以上者站在上一级,四品至九品者站下一级。
太和殿后面是紫禁城,相当于故宫的内廷部分,是皇帝、后妃、皇子起居之地。紫禁城前面是皇帝平时处理政务的勤政殿,等宫殿,可惜均已被毁,只剩下荒烟蔓草中德残基断阶。在一处台阶前还留有两门铁炮,被固定在炮口相对的位置上,显然只是一种仪仗队的摆设。
太和殿西南不远处,是供奉阮朝历代皇帝牌位的世庙,庙前醒目地摆放着九个大铜鼎,这就是著名的九鼎。最大的鼎在前排居中,其余八鼎后排分列两侧,每个鼎代表祭祀世庙中的一位皇帝(阮朝共有九位皇帝)。最大的鼎用于祭祀世主高皇帝,也就是阮朝开国皇帝嘉隆。九个鼎大小不一,鼎身的浮雕图案各异,最大的鼎高2.5米,重2600公斤;最小的玄鼎也有2.3米,重1935公斤。九个鼎上都铸有汉字鼎名,鼎身周围各有18幅不同的浮雕,展现了越南的山川风貌、物产景观和平民生活。
宫内还有多处残存的建筑,有的已经修复,有的正在施工。沿中轴线从午门走到背后的和平门,再分别往两侧探访,从保留下来或修复的文物看,宫内陈设与中国几乎没有区别,但从断垣残壁的建筑风格来看,明显看出法国的影响:屋顶的马口铁残片;水泥浇成的石基;旧照片上皇帝仪仗队中的法式马车,以及两处完全法国式的建筑等。末代皇帝保大自法国留学回来后,就不再住中式的宫殿,日常办公和生活都住在法式楼房,而另一座法式楼房就成了他的医院。
看起来,一种新文化流行并成为主流后,原来的文化就会逐渐被淹没或同化,时间一长,只会留下一些痕迹,甚至全部湮没。但中国文化毕竟在越南流传了二千多年,就是在越南脱离中国后的千余年间(公元前214年——公元939年)依然是越南文化的主流。所以尽管自19世纪后期开始,汉文化开始逐渐被法国文化和越南文化所取代,残存的痕迹和深层次的影响却是无法磨灭的。
在顺化这座古城到处都可以找到中国文化的痕迹。中国农历仍在越南流行,虽然挂历上的汉字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也不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意思,但他们仍照挂不误。在一家办喜事的餐馆门口,我看到大红的双喜字,说明它还是越南人认同的喜庆符号。更普遍的现象却是在墓葬,王陵自不必说,完全是中国帝王陵墓的小型化和越南化,就是一般民众的坟墓,无论贫富,几乎都刻着或写着一个大大的“福”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