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传播的媒介环境学审视——对知识分子博客的思考【知青公共频道】
2010-04-30 08:00:28 唐莉莉
来源:紫金网
内容摘要 :
知识分子是人类的思想启蒙者和精神导师,其表达观点的主要载体是媒介。因此,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知识分子与媒介便是密不可分的。在博客风行的信息时代,人人都在为博客所带来的“自由”传播欢呼雀跃。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语境下知识分子博客的观察,试图探讨博客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知识分子自由表达时代的到来这一问题。笔者在第一部分对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与媒介的关系做了一个粗描,以说明知识分子与媒介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二部分通过揭示博客对知识分子主体性建构的不稳定性、去中心化和多元化,论证了知识分子的博客书写对其权威性的消解。结论部分指出博客技术的出现只是为知识分子自由表达扩大了空间,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知识分子真正的自由传播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于博客的出现,更主要的是诉诸于体制的保障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 :博客传播、知识分子、媒介、技术
一、知识分子与媒介的暧昧共生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媒介技术的革新为载体的,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史折射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媒介环境学有一个历史演化的独特方式,解释所谓‘媒介的历史分期’。它根据四个重要的传播时代来构想历史:口语时代(如在口语文化中)、文字时代(如在文字或手写文化中)、印刷术时代(如在印刷文化中)、电子时代(如在电子传播技术主导的文化中)。” [i]
人类社会的文明的主要推动力是知识分子。什么是知识分子呢?郑也夫指出:“知识分子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其社会生活中,在其工作、交往和表达时,比其社会中多数成员更频繁地使用符号象征体系和‘一般性’的概念。范畴,即运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符号象征体系可以使文字,可以使计算机语言,也可以是自然科学中的‘公式语言’(如数学语言,物理学语言等等)”。 [ii]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不论是古代的士大夫,还是现如今的知识分子,无不通过各自时代的各种媒介来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的生成和发展史知识和知识分子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从语言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构成了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而媒介的革命势必引起知识革命乃至知识分子地位和功能的演变。” [iii] 这与媒介环境学的基本命题——媒介即环境是一致的。
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例,在口语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传递主要通过人际传播来进行。文字出现之后,由于不必囿于人际传播的时空限制,竹简和手抄书册在口语传播的基础上成为知识分子传播思想的又一途径。但是,在印刷术出现之前,“由于口语传播的优越性,同时也由于当时传播条件的落后,文字传播等其他传播方式还难以与口语传播相抗衡,先秦的人们将其作为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在频繁的使用中不断发展并完善,使口语传播这一传播方式达到辉煌的顶峰。其中,最突出的实例就是游说诸侯。” [iv] 至唐代时,知识分子的传播方式已经多种多样了,“在唐代,士人传播主要借助语言与文字。前者的作用体现在交友、远游、拜谒等活动中,后者的功能展示于通信、题诗、著述等行为上。” [v] 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则揭开了人类发展史的新篇章。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由于其在印刷速度和效率上的优越性,以及印刷品的权威性,文字传播的影响逐渐扩大并超过了口语传播,知识分子将更多的眼光投放在印刷品的文字传播上。近代以来,随着近代报刊的传入和普及,中国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报刊实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的新闻业自由主义勃兴的时期,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诉求,而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惟有通过媒介,知识分子的诉求才能得到传递。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时代精英都是媒介精英。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一直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八九天安门事件之后,知识分子开始分化,一些知识分子蜷缩在象牙塔之中,一些知识分子则张开双臂拥抱现代商业媒介。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现象便是当今知识分子与媒介联姻的一个有力脚注。
二、知识分子的博客书写对其权威性的消解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这一舶来品蔚然成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表达个人思想的一个新领域。媒介技术的革新又一次唤醒了深藏于人们心中的“自由”、“平等”、“开放”、“共享”的理想。“博客 (Blog) ,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博客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更新即时的特点,让你最快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你可以发挥无限的表达力,及时记录和发布个人的生活故事、闪现的灵感等;更可以文会友 , 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 [vi] 在 2005 年,新浪网推出“名人博客”,余华、余秋雨、冯骥才、吴小莉、郭敬明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纷纷加入了名人博客的阵营。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技术的进步只是为知识分子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可能,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由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的。任何政府都要牢牢控制媒体,为自己所用,新的媒介技术也不例外。当人人都在为博客的出现所带来的“自由”表达欢呼雀跃时,当一个个名人博客相继开通时,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作家池莉于 2006 年 7 月在其博客上发表的一篇博文《在关闭博客之前给我读者的信》,宣布关闭博客。“池莉称自己想把博客当作个人平台是一个天真的错误,几个月过去了,发现博客并非如自己所愿,于是决定关闭。池莉并不是第一个关闭博客的名人。自去年年初沸沸扬扬的‘韩寒与白烨’之争后,因为无法面对网络对自己的恶语攻击, 2006 年 3 月,文学评论家白烨关闭了他的博客。随后,高晓松也因为参与了‘韩白’事件,受到‘寒迷’的攻击,最后关掉了博客。” [vii] 若博客真像人们欢呼的那样自由,为何这些作家、名人纷纷放弃此项“自由”?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发明面世,数字化、多媒体、无中心分布式网络等技术特征无疑是独特的。以此为基础和源头,网络传播活动具有独特的本体特征,在系统建构、表现方式、传递方式、信息处理方式、传播手段的使用方式等方面都呈现了新颖的面貌。相对于之前的媒介而言,这些本体特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网络传播在密切关联的其他方面表现出新的特征。” [viii] 尼尔·波斯曼( Neil Postman )指出“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 [ix] 博客技术的出现也是如此。毫无疑问,博客的出现扩大了知识分子传播其思想的空间和途径。但是,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博客书写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其思想性、权威性上与传统线性传播模式中的知识分子相比已经大打折扣了!
美国学者波斯曼曾指出:“信息方式的诸阶段可以试做如下标示:面对面的口头媒介的交换;印刷的书写媒介的交换;以及电子媒介的交换。若说第一阶段的特点是符号的互应( symbolic correspondences ),而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意符的再现( representation of signs ),那么第三阶段的特点,则是信息的模拟( informational simulation )。在第一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自我由于被包嵌在面对面的关系的总体性之中,因而被构成为语音交流中的一个位置。在第二阶段,即印刷传播阶段,自我被构建在一个行为者,处于理性 / 想象的自律性的中心。在第三阶段,即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 [x]
从波斯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博客这一电子传播方式对其主人主体性的构建是不稳定的、去中心化的、多重的和分散的。
当知识分子在以博客为阵地进行传播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这种博客书写的方式本身已经将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者和精神导师的权威性消解掉了。《纽约人》杂志曾刊登过一则褐色漫画式幽默:“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 在网名、马甲为基本特征的网络空间中,侏儒现身为英雄,丑陋定型为英俊,贫穷者表现出慷慨,羸弱者迸发出力量,黄发垂髫者温文尔雅,鹤发鸡皮者涌出青春潮红……甚至有可能在网络的另一端,端坐在电脑前的是一条狗。” [xi] 同样,在互联网上,也没人认定你是一个怀揣启迪民智梦想的知识分子。对于知识分子的权威性和导师身份是如何在其博客书写中被消解的,周志强有过一段比较深刻的论述:
“在这里,知识分子的权威形象与线性媒介的天然关联被‘界面’ (Interface) 媒介打破了。在此前的各种媒介之中,听觉媒介逐渐让位于视觉媒介,出现了所谓的‘视觉霸权’ (a hegemony of the visual) 。但是,‘界面’这种文本不仅仅占据着这样的视觉霸权,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构成一种视觉的互动效果。这种互动的景观创造了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积极交往的幻觉。换言之,丰富的界面文本,已经成为现代人主体自我的一个大型的‘镜像万花筒’:你随时可以从中找到自我,或者“创造”不同的自我,变成一种具有网络交换价值的符号性的自我。换一句吊诡的话来讲,博客的亲和力使得它的言说者天然地丧失了学理化、规范化的可能性。知识分子由此变成了网络世界里面的一个‘符号存在’,而学者们在博客上面表现出的‘身份自恋’,也只不过是一种停留在符号能指游戏中的自我想像。” [xii]
在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中,受众通过文字建构其权威性,对于读者来说,文字符号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受众只能“拜读”、“领悟”等。而知识分子的博客由于其本身的交互性、与读者的近距离接触性等特征,博客中文字已经不再是读者“顶礼膜拜”之物,而且可以被随意调侃、肆意戏谑的对象,是可以被解构的电子文本。因此,我们才可以在余秋雨的博客中看到:“ 余老师你不见我会后悔一辈子,你见了我会高兴一辈子。我的 QQ 号……手机号……” [xiii] 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了。“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实际上,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这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 [xiv]
三、结语
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来看,媒介不仅仅是人们感知外部世界的中介,媒介本身就构成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另外,媒介环境学的一个关键理论问题是:技术和文化的关系,尤其是传播技术如何影响文化的关系。博客的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其吊诡之处在于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博客更加自由、随心地表达个人观点以实现个人影响的最大化,而事实却是这种的博客书写又恰恰消解了其作为知识分子的权威性,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博客技术的出现的确扩大了知识分子的传播空间,为知识分子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知识分子的真正自由表达不能天真地依赖于博客技术的出现,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体制上的保障以及知识分子的人格自律和完善。
注释:
--------------------------------------------------------------------------------
[i] 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第 32 页。
[ii] 郑也夫:“知识分子的定义”,北京:《北京社会科学》, 1997 年第 3 期。
[iii] 张志伟:“媒介革命与知识分子地位的演变”,载于《中国教育报》, 2001 年 5 月 24 日 第 7 版。
[iv] 李敬一:《中国传播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3 页。
[v] 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 1999 年, 223 页。
[vi] 参阅百度百科“博客”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html?wtp=tt
[vii] 孙荣欣:《名人博客为何纷纷关闭》, http://www.ccdy.cn/pubnews/480332/20070410/517547.htm 。
[viii] 杜骏飞主编:《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82 页。
[ix] 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第 2 页。
[x] 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第 13 页。
[xi] http://it.sohu.com/20060803/n244594636.shtml
[xii] 周志强:“博客与知识分子的网络生存”,沈阳:《中国图书评论》, 2006 年第 12 期。
[xiii] 周志强:“博客与知识分子的网络生存”,沈阳:《中国图书评论》, 2006 年第 12 期。
[xiv] 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第 3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