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沈洋——世界著名卡迪夫歌唱家
Shenyang: A Bass Baritone With A Big Sound
《艺术家的生涯》剧照,最左侧为沈洋。大都会歌剧院corey weaver摄影
沈洋出演《唐乔瓦尼》剧照。摄影: Ken Howard
********************
沈洋,1984年生于天津,父亲沈玉华、母亲边敬贞都是天津的音乐工作者。16岁开始学习声乐。2000年就读于天津音乐学院附中,2003年起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顾平。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曾获得各类奖学金,上大二时获得意大利维罗纳《唐乔瓦尼》国际歌剧比赛第一名;2007年6月,23岁的沈洋作为最年轻的参赛者,在全球最高级别声乐比赛之一的英国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中获奖;同年还获得德国柏林莱茵斯堡歌剧比赛第一名和意大利维罗纳《奥菲欧》歌剧比赛第一名。现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签约几部歌剧至2012年。并计划明年5月份在上海、北京、及天津举办独唱音乐会。
*******************************
得知男低音歌唱家沈洋6月初回国,马上与他约定了时间。6月25日,拽上《音乐周报》记者赴津采访了这位享誉国际舞台的年青人。因为时间安排很紧,沈洋建议我们最好能够在天津音乐厅附近的一家上海餐厅见面,之后他就直接去机场赶赴上海。就这样定好了一个与京津沪有关的人物采访。
从来没有见过沈洋的面,只是网上看了许多照片,网上留言联络。我和陈雄先到了约定地点,沈洋电话告知我们说已在路上。不一会儿,只见一个大高个儿的小伙子拉着行李走进来,我一看就确定是沈洋――身高1.94;不过这么硕大的身材却还是一幅娃娃脸庞!
卡迪夫声乐比赛从1983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中国选手每届都有选手参加,其中包括张立萍、廖昌永、范竞马、刘跃、丁毅等人。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的难度,在于每届参加决赛的选手,限定于25个国家的25名选手,而且整个比赛只有1人获奖,不设第2名、第3名。2007年世界各地的报名者达677人。比赛实行淘汰制,十分残酷。BBC的电视台和电台向全世界作实况转播,只要沈洋从更衣室出来,电视镜头就一秒钟都没离开过他。舞台上的每个细节如不小心,就会遭到淘汰。沈洋在第一轮的表现就非常轻松,甚至还演唱了一首贺绿汀作曲的《嘉陵江上》。当两轮比赛过后,沈洋成了闯进决赛5位选手之一,分别来自英国、匈牙利、澳大利亚、智利和中国的选手,沈洋的年龄最小。决赛在当地时间17日晚上7:30,在BBC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每位选手轮流上台演唱3首歌剧选段。沈洋演唱的威尔第的《麦克白》和莫扎特的《魔笛》咏叹调,最后演唱拉赫玛尼诺夫的歌剧《阿列科》中的《谣唱曲》。20多年前,他父亲沈玉华在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的毕业演唱作品,也是这首曲目!比赛结束时,沈洋一下子被媒体记者和经纪人包围,看到这么多人围着他,他知道“水晶奖杯”捧在手了。
“卡迪夫”大赛夺冠以来,沈洋在国内舞台露脸并不多,在国际乐坛却不断传回关于他的佳音。卡内基音乐厅、大都会歌剧院、林肯中心等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詹姆斯·列文、巴伦博伊姆、帕帕诺、捷吉耶夫等国内乐迷熟悉的大师也与他有多次愉快的合作。今年年初,他再回卡迪夫举行独唱音乐会,英国《卫报》评论说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引人入胜的戏剧天赋”。今年年初,沈洋在上海大剧院“青年艺术家”系列中举行了独唱音乐会。
“其实我不是一个‘纯’男低音,我应该是男中低音”。一见面,沈洋先给了我们这么一句话,也可能是被陈雄逼得,非要沈洋给“男低音”下个定义,说说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国内没有出现过有名的男低音,也便于普通观众能对男低音有个充分的了解。沈洋接着说,“这是在国内被忽视的一个问题。解释一下就是,一个人的声音会变的,20岁和50岁的声音肯定不一样,就歌剧演员来说,20来岁的时候一定得是男中低音,他的音色不能那么黯,不能那么厚,听上去还是像个男中音,不过比较厚”。
缘于他近两米的大个子,第一个问题就是“身高和外形对于你在舞台上的表演是否有很大的帮助?”,沈洋露出孩子般的表情:“当然了。歌剧演出跟咱们的大奖赛不是一个概念,大奖赛只要身材匀称,只要不是长着俩脑袋,基本差不多就行。电视又好处理,有角度,有距离,只要不对比,观众就看不出来。像吴碧霞唱得非常好,但是因为身高问题,很难演国外的歌剧,因为歌剧要和其他演员配戏”。
说到和著名指挥家的合作,沈洋说:“捷吉耶夫简直是个疯子,一天两场音乐会加俩排练,演出到夜里一点多。他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挺深:中国应该有更多好的乐队、好的音乐家,而不只是盖楼! 这次去俄罗斯演出,还有另外一个收获,捷吉耶夫邀请我参加俄罗斯的‘白夜’音乐节,马林斯基剧院和万宝龙公司合作一个‘新声音大奖’,每次奖给两个青年歌手,之前都是给了俄国人,结果今年我拿走了一个。俄罗斯不缺唱歌的,特别是男低音,为什么会把奖给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人进马林斯基剧院唱俄国作品,我的压力也很大。我拿到了这个奖,证明了中国人可以”。
沈洋很阳光,虽然个子高大,但是稚气未消。言谈话语中,偶尔会流露出一股子天津味。说起在国内外不同的学习经历,沈洋说:“国内的音乐教育,从硬件上说,条件绝对好过国外。从软件上来说,我们的老师比外国的老师也没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的老师肩负的责任太多了。不该让老师管的都归到老师身上,老师得管发声、管语言、管音乐的节奏、管音乐的表现、管舞台的基本形体表演,还要管学生的做人、职业规划、对外的形象和言谈举止,咱老师管的都是当爹当妈的事儿!国外的声乐老师只管声音,分类更精细。另外,学生的锻炼过程没有。声乐的最终目标不是只能唱,最重要的是表演能力和舞台技巧。举个例子,假如今天你进了五星级酒店吃法国大餐,明天晚上又去天津街边吃砂锅,你要是西服革履地去吃‘锅巴菜’绝对吃不爽,你得适合环境。有些学生只会唱、只会喊,不会表演,无法适应舞台,无法在舞台上生存!这和学声乐的目标距离太远。有些学生大学5年都没有参加过真正的歌剧演出。没有‘舞台感’,就像很多人唱歌——沈洋边说边比划——两只手老是重复一个动作,观众就会对你产生厌烦感”。
说到这儿,我问沈洋,视唱的基本功是否非常必要。沈洋说:“视唱学的好,唱得快,只是一个方面;但是,您别忘了,歌剧还有一个语言的问题。您得把词和音搭档一起呀。音乐是一部分,语言是一部分,您要是词倒腾不溜儿,那就算了吧,您说呢?因为歌剧主要是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沈洋在美国曾遇到过一个中国学生,在排练一部歌剧中对他说“国外唱一场歌剧就给几千美金,我回国唱首歌都比这多。我回国多好,也不用天天排戏,这么累。这就说明了只认一个字‘钱’!但是,一个年轻人不能没有理想,年青的时候不能不拼一把”。
沈洋的成功,需感谢其伯乐——著名歌唱家弗雷明。女高音弗雷明在上海举办独唱音乐会时,在音乐学院举办了一个多小时的大师班。沈洋是当天最后一位参加演唱的同学。他演唱的曲目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他出色的声音和娴熟的语言,让弗雷明频频点头微笑:“非常好,非常精彩!”弗雷明如获至宝:近年来中国出了那么多古典音乐家,却很少有唱歌剧的!弗雷明说沈洋是这么多年来听到的最有前途的歌唱家。她很快就与大都会歌剧院声乐指导联系,推荐沈洋,同时建议沈洋去朱利亚学习。沈洋进入了朱莉亚音乐学院获得了“朱莉亚歌剧中心艺术家文凭”,参加了大都会歌剧院“青年艺术家发展项目”,参加歌剧《唐乔瓦尼》首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精彩亮相。继之在演出瓦格纳歌剧《指环》中,媒体说“在瓦格纳的歌剧里,男中低音需要一个大个子、强壮的男子汉形象来扮演角色,特别是演沃坦,而沈洋做到了”。
说到他所见到的国外歌剧市场,沈洋说目前国内的演出商和剧院缺少的是“培养观众”,现在大都会还有演出前一个小时的讲解,很有用,慢慢这些人都会成为你的观众。要不然也不会一部《茶花女》连演17场。说到这里,沈洋顺便说“应该澄清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和大都会歌剧院签约了,和国外某个大歌剧院签约了,其实这里有个体制不同的问题。国外的歌剧院和歌唱家的所谓签约,其实就是签约一部戏或几部戏。没有一个签约一年在那里坐班不走的,签“终身”要么是乐队的、要么是合唱队的。没有独唱演员签一辈子。不像国内的院团这样,演员要在某个歌剧院工作,结果就是不管演什么戏都是这几个主角,演莫扎特是这几张脸,演威尔第是这几张脸,演中国歌剧还是这几张脸。这样有缺憾,因为有些人的声音不适合他所表演的角色,一个人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戏。国外是根据角色需要选拔演员。我和大都会签约,还有三部戏,到2012年”。
沈洋说起学音乐,觉得没有什么痛苦。从小生长在音乐环境中,父母即是家长又是良师。他说“小时候我就觉得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是一样的,我听迈克尔·杰克逊,同时也听卡拉扬”。
沈洋是一位“音乐发烧友”,收藏了大量的激光唱片和胶木唱片。“我觉得音乐就像食品、就像水”,沈洋说,“你离不开它”。
**********
7月3日去天津,在天津音乐厅的高曼华独唱音乐会上,遇到天津音乐学院前任院长石惟正先生,他大老远地招呼我,我跑过去,问他有什么事?他说,《音乐周报》的稿子看到了,发现在所有报道沈洋的文稿中,都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的杨宝利老师,他是沈洋的启蒙老师!要不是他的悉心指导,沈洋也不可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对于杨宝利老师不甚了解,有机会一定与他聊聊…… |